分享

山东移民来自枣强考

 康泰wjr图书馆 2019-09-05

移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移民集散地除了家喻户晓的山西“洪洞县”之外,还有河北枣强。明永乐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开始向枣强移民。后来枣强逐渐成为移民的主要集散地和中转地,也因而成为全国重要的移民文化发源地。曾有大量的先民由此移向山东等地,据专家测算,在明初从枣强迁出的移民达35万,现在山东省的枣强移民后裔达1000万人之多。

枣强移民文化园

恰逢国泰民安歌舞升平之时,各姓氏家族续写家谱蔚然成风。家谱也可称为谱牒,它记载着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着一个家族的历史。在我国很难找到一部完整的家族历史的记载,多为断代历史的记录,据史考,续写家谱成为一种时尚,最早风起于北宋年间。不过,当时只有贵族官僚家族,作为一种华贵而时尚的文化,来彰显家族的显赫。于是乎,在它们之间续写家谱成为一种时尚,一代文豪也为他们做了相应的服务。欧阳修设计了五格式作为写家谱的一种形式,而苏轼则设计了瓜蔓式作为写家谱的一种形式。两种形式各有千秋,根据各家族的喜好,当时就分了南北两大派别。北方大家族喜欢惯用欧式(五格式),南方大家族则喜欢苏式(瓜蔓式)。当时不管什么形式的家谱,都成为了历史!因为在中国大地上,天灾、人祸、战争、或自相残杀、或被外族侵略从未间断过!北宋时期的大家族的家谱,存留着甚少!

到明万历年间,民间又重开续写家谱之风,这时不同于北宋年间只局限于官僚贵族家庭,连一般平民,也对续写家谱有了一定认识。几百年之后,到了清道光年间,在全国范围之内掀起了一股续写家谱的热潮,此时广泛到平民百姓的千家万户。

尤其是山东省,不论是什么姓氏,在续写家谱时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很多姓氏家族的家谱序言中,都提到了由明洪武二年从某某地迁来山东,从道光年间开始续写家谱,上溯到明洪武二年,移民来到山东第一代人为始祖,到道光年间写家谱只有十代人。也就是说;从洪武二年(1369)到道光年间,(1821),道光在位三十年,道光十年开始写家谱,460年之繁衍生育了十代人,平均46岁才能生育,不符合中国人类生育繁衍规律!不是一家出现了这种问题,二是调查了很多家,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所以引起了我的重视;于是查阅了《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食货志》、《中国通史、明、休养生息、开垦荒田》等等历史资料,更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努力,也有了一定的收获。明朝年间山东的移民初现端倪,可分为六大块;一;胶州湾一直到烟台蓬莱是“小云南”移民。

二;渤海湾、掖、蓬、黄、招远等地是四川移民。

三;由济南到潍坊以西,莒北一带是河北冀州枣强移民。

四;济宁以南到枣庄一带是是山西洪洞县移民。

五;自行来到山东的也有一部分。

六;一大部分原籍就是山东人。

关于山东移民河北枣强县后裔说,在当今续写家谱的热潮中,有幸拜读了几家不同姓氏的新续家谱。多数依据道光年间的老谱和同治年间的二次修订为凭证,几家的家谱序言有共同之处;都声称其先祖应国招,于明洪武年间由冀州枣强县迁徙来到山东,有的时间性比较明确,定格在洪武二年。另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从洪武二年迁来山东到道光年间延续了十代人,同治年间二次修订家谱大多是十二代人,均与人类繁衍生育规律不符!一家如此也许是漏落现象,多家如此不得不引人怀疑。为追木穷源,还历史以真实!如上所述;经查阅了大量资料,始知从洪武三年到永乐二十年,这五十年的时间里,大大小小移民共四十六次,没有一次是从河北向外移民。元末明初河北是受灾最严重省份之一,元末至正四年黄河四次决口,河北、河南、山东受灾最为严重。《元史、王行志》记载“大水害稼,人相食,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人烟绝迹。”可见当时的受灾情况是多么的严重!所以河北省是移民的迁入地,并非是迁出地。明史《明太宗实录》中记载;永乐元年(1403)八月刑部尚书郑赐、左都御史陈瑛上言:北平、遵化、景平等地,地肥人稀,请徙罪者,免其罪,免廷杖,携妻小,编成里甲,鸭王北平、遵化等地为民垦田。礼部议奏:发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政部,随日编成里甲押送。这是由山东向河北第一次移民,虽然是罪犯也算得上是移民形式。永乐元年十一月,户部尚书上奏:冀州枣强自兵后,满目荒凉,几绝炊烟!请发粮以济之,请徙山东济青二州民众来枣强定居垦田。枣强移民说的历史真相基本浮出水面,再结合枣强县志来验证。《枣强县志、第二篇、大事记、明清篇》记载: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率兵征南夺天下,我县是西路战区,生民惨遭洗劫,几绝炊烟!这情景和《明太宗实录》中记载户部尚书上奏基本吻合。永乐元年(1403)山西、山东一批移民来本县定居,荒凉之境又现生机。枣强县志另一条信息进入了我的视野;嘉靖年间(1522——1545)枣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天灾,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百姓外逃者甚众,十室九空。县志中的这条信息十分重要,引起了我的重视。我们可以想象,天降难以生存的灾难,谁不想逃命!山东区的移民,虽然在枣强居住了百年,第三代、第四代大有人在,他们应该知道自己的故乡在何方。不约而同的纷纷逃回故乡也是情理之中!在返乡的过程中,承担着两重风险;一,被山东地方政府遣返回枣强的风险,因移民时政府给予了丰厚的待遇,(每人发锭三十两,备耕牛种子,免税赋三年。)虽是如此,但时过境迁,政府官员也不知换了几代,无人理会当时移民的情景,可以侥幸避免被遣返的风险。二,回到故乡得不到土地的风险,土地是农民的生命,没有土地无法生存。于是聪明人就变了一个谎言;声称自己是洪武二年从冀州枣强迁徙而来的移民,洪武二年的传说在山东民间根深蒂固,东海(黄海,当时的民间只知道海在东边,习惯上称为东海)发生海啸,大淹山东!山东大地一片汪洋,几绝人烟!人们只信以讹传讹的传说,不会相信历史的真实。因何资料也查不到洪武二年山东受灾的记载!当时人们的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落后,科学不发达,信息不流通,无怪乎把一个谎言变成了真实。一个真实的谎言流传了几百年,已经成为人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代价可以算一下;假若从洪武二年算起,凡是枣强移民,无论是什么姓氏的家族,修家谱之前的世系,都不符合人类繁衍生育规律。倘若以嘉靖年间算起,至今五百年,大多数人家都是平均二十世,五百年二十代人,平均百年四代,完全符合中国人类生育繁衍规律!同治年间二次修订家谱之前,三百年十二代人,平均百年四代。同治年间二次修订家谱之后,至今二百年八代人,平均百年四代。前后完全相同,并不矛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