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身秘诀:十六锭金

 一人一心一念 2019-09-05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一秤金诀曰:“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不拘行往坐卧,舌搅华池,抵上腭,候津生时,漱而咽下,有声。(人一身之水皆咸,惟舌下华池之水甘淡。又曰:“咽下声,百脉自调匀。”) 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目力同津送至脐下丹田,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将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目力从尾闾提起上脊双关,透玉枕,入泥丸(脑宫),谓之一呼周而复始,久行精神强旺,百病不生。 【清】汪昂《勿药元诠》

右十六字,仙家名曰“十六锭金”,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无分于在官不妨政事,在俗不妨家务,在士商不妨本业,只于二六时中,略得空闲,及行住坐卧,意一到处,便可行之。口中先须漱及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津咽下,汩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炁既上升,随又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炁,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

凡咽下,口中有液愈妙,无液亦要汩然有声咽之。如是一咽一提,或三五口或七九、或十二、或二十四口,要行即行,要止即止。只要不妄作为,正事不使间断,方为精进。如有风疾,见效尤速。久久行之,却病延年,形体变百疾不作,自然不饥不渴,安健胜常。行之一年,永绝感冒痞积、逆滞不和痈疽疮毒等疾,耳聪目明,心力强记,宿疾俱瘳,长生可望。如亲房事,欲泄未泄之时,亦能把牢春汛, 不放龙飞,甚有益处。【明】周履靖 辑《赤凤髓》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

尹真人曰: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诀,以其珍贵,故名十六锭金。…… 人之呼吸,任乎自然,工夫全在两提字静中略用意与目力为提,然太着意则反害之矣。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 泥丸即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气,气从顶门落下喉间,略一纳归脐矣泥丸未通,全在两提字用功。便咽,则通关以后事也。《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 第二》

尹真人曰: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火火相见(山本注曰:他本作一呼。今作提非误笔,是准律宗秘本也),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诀,以其珍贵故名十六锭金,是言一吸一呼通任督二脉而归于脐也。人身负阳抱阴,督脉在背属阳,任脉在胸属阴。督有三关:曰尾闾、曰夹脊、曰泥丸;任有二截:下自阴根至脐,上自顶下至脐。人之呼吸,任乎自然,功夫全在两提字,静中略用意与目力为提,然太着意则反害之矣。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咏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常人不通督脉,故尾闾亦谓之关,提入督脉,则尾闾便通腰间。夹脊亦一关也,尾闾、夹脊皆易通,而顶门一关最难通,故谓之泥丸。用功久之,则泥丸自通。通时乐不可言,昔人比之天上醍醐,又比之交媾。泥丸既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气,气从顶门落下喉间,略一纳便归脐矣。泥丸未通,全在两捉字用功夫,“便咽”,则通关以后事也。一阴一阳之渭道,一呼一吸之渭息,呼吸皆归于脐,阴阳固济,所谓水火相见也。脐内一寸三分为丹田,“归脐”,则归丹田矣。未生时胎息于此,仙家炼丹亦于此,实为气之橐龠、一身之太极也。任督脉通,水火交济,每一呼吸,周身灌输,病何自而生哉?

  山本注曰:“斯论本古说,我宗亦有遵行之者。先以理任,继事理督,终则一事胎息,以其浊后归诸脐,以其清先寄诸脑。但事养生,别有捷诀:盖以放下万缘为养阴,聚火开关为助阳;诀则以吸吸自尾闾,以呼呼自泥丸方其吸升,统背内外,阳气雍雍而普升也;方其呼降,统额而啕内外,油然下坡啕腹腰际,内而五脏六腑,畅适无塞。以意渐收,统归下极,神注二十四息,总以造至若存若忘,悠然住手。如是日行无间,不惟却病,亦可延年也。”按此注文,乃得九世从祖雪蓑翁所注,后学闵一得订正至此,因谨补述焉。 山本注《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 第二》

功法原文: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功法释意:

历来对此功练法的理解颇有微词,这里仅谈谈五味堂临床应用的方法。

随时随地,只要有一时闲暇,即可调整身形,平心静气开始练习。

功法:

1、用鼻吸清气时,收提谷道(肛门),如忍大便状,即谓“一吸便提”;在吸气的过程中用意念内视鼻吸之清气和收提谷道时从阴茎、下焦提起之内气都汇入丹田(这里指脐中),即谓“气气归脐”。一吸便提与气气归脐都是在吸气时进行的,一指动作、一指意念。此为吸法。

2、接上,吸气归脐毕再缓缓呼气,并逐渐放松谷道,用意念观想内气从丹田沿任脉提入督脉,沿督脉上顶、落咽,合口中津液一同咽下,下咽时咕咕有声,送入丹田。此提气、咽津咽气的过程即“一提便咽”。此为呼法。

津气下咽则携心火下降以温肾水,肾水蒸腾上升以济心火,水火既济、坎离交泰,即“水火相见”。

遗精一症,总由心肾为患,缘由阴阳失调;而调此阴阳者,本乎心肾。心肾相交则君火安、相火藏,阴阳调和, 固本摄精,遗漏自愈。 五味堂版《一秤金诀》

冷谦,字名敬,别号龙阳子。明末元初著名养生学家,著有《修龄要旨》,善作气功导引,逾百岁身尤健,颜如童孩,高寿一百多岁。他倡导的养生健身法简而实用,其中“长生十六字诀”,易学简明,后入学者多受益,至今被养生家所重视。

“长生十六字诀”,即“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作者称其为“至简至易之妙诀也”。此十六字诀是水火相济养生法。其养生理论是中医学上的肾命水火说。肾命水火说认为,命门的相火和真水,相互依赖,保持平衡状态,才有利于身体健康。“一吸便提(即提肛门),气气归脐”,就是用提肛导引之法,来补肾命火;“一提便咽”(即吞咽津液),以滋肾水,这样,肾命“水火相见”。如此导引补水配火,调补肾之阴阳,水火相济,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虚弱和阴精不足,是发生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如果一个人阳气不足,五脏六腑的功能就会减弱;如果阴精不足,五脏六腑就会枯竭,从而导致各种虚损病的发生。人到中年以后,身体各脏器功能逐渐减弱,容易发生阳气和阴精不足,注意温补阳气,滋补阴精尤为重要。

用现代医学观点分析,“长生十六字诀”是一种“提肛”和“吞咽津液”相结合的健身法。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防治肛肠和泌尿系统生理性老化另一方面唾液中含有一种唾液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可延缓内脏器官功能的生理性衰退。“提肛”和“咽津液”巧妙配合,有利于强身长寿。

“长生十六字诀”具体做法较为简单,略得空闲,行住坐卧姿势均可。先平心静气,轻轻吐气三口,意一到处,便可行之。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津咽下,汩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到腹部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即提肛)以意力提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起,直至后顶至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即脑海),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久久行之,祛病延年。 冷谦《修龄要旨》

十六字诀是:“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十六字是炼气养生的重要法门,历来备受注目。十六字中值得留意的是“一吸便提”。所谓“提”,就是把两窍紧收。就因为这一收,肛门及下阴一带内里的括约肌群便紧张起来,牵连到下腹肌肉也被绷紧。根据辞意,炼者实时有“气气归脐”的效果。明冷谦《修龄要旨》的注释是:“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气)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可以见到,气自下腹生起,存之于“脐”下,又沿背之督脉行走,上达头顶泥丸宫。这工夫具有非比寻常的神效:“如有痼疾,见效尤速。久久行之,却病延年,形体变易,百疾不作,自然不饥不渴安健胜常。行之一年,永绝感冒、痞积、逆滞不和、瘫瘟疮毒等疾,耳目聪明,心力强记,宿疾俱瘳,长生可望。”由是观之,内丹修炼的所谓丹炁,确实从下腹起始。传统内丹以下丹田为坤、为腹。张伯端《悟真篇》云“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西南就是坤方。坤为腹,丹田也。诗文指出真炁必从下腹丹田产生.又云“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天地合”是靠“橐钥”的封闭虚间所造就,此虚间需要“封闭”才生“黄芽”、才有“甘露”下临。要它封闭,就必须把橐钥底部的两窍微收紧束,营造“橐钥效应”,使天地乾坤之象转化至坎离之象之变换得以完成,继之产生动能并使气液循环不息地运化。此处“坎离交”是随着“天地合”之后所出现的结果,也就是“十六锭金长生诀”所云“水火相见”。钟离权《灵宝毕法》称之为“交媾龙虎”,又称“采药”。这工夫主要是封闭两窍、束勒阳关。《灵宝毕法》的交媾工夫是:“神识内守,鼻息绵绵,以肚腹微胁,脐肾觉热太甚,微放轻勒;脐腹未热紧勒;渐热即守常,任意放志以满乾坤,乃曰'勒阳关而炼丹药’。”可以看到,束勒阳关可以加强丹田气感,其表象为热。丹炁的出现主要来自营造“橐钥”的一个重要动作:“束勒阳关”。 袁康就太极内丹学会

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一书中,收录了“十六锭金”,又称为“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诀”(据有关人士考证,此为最早收录“十六锭金”者)。其诀云:“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后《赤凤髓》、《遵生八笺》、《脉望》、《养生秘录》、《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等书中,亦介绍此法,大概以《赤凤髓》中所述流传较广。《赤凤髓》云:“十六锭金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只于二六时中,略得空闲,及行住坐卧,意一到处,便可行之。口中先须嗽及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生津,连津咽下,汩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大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气既上升,随有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如亲房事,欲泄未泄之时,亦能以此提呼咽吸,运而使之归于元海。” 胡海牙 述 蒲团子 辑《从“还精补脑”谈起》

在很多养生功法中,都是采用的腹式逆呼吸,其中缘由少有人知!

简单的可以这样理解:二氧化碳是机体细胞活动后的废物,主要依靠正确的腹式深呼吸才能清除,光靠正常的胸式呼吸是不能达到这一点的。

道家「十六锭金」的腹式逆呼吸,是最佳的深呼吸运动,是最有效能的科学呼吸法,这可从它的十六字诀「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来说明它的特殊功能。

1、 一吸便提:

所谓「一吸便提」,就是吸气时稍稍用意提起肛门和会阴部,使肛门肌肉弹性增强,可使气血畅通,防治痔疮及摄护腺肿大,以及强固精关,提高生殖器官功能。

2、息息归脐:

息息归脐,就是吸气时收缩腹肌使腹部凹下,呼气时使横膈膜下降,腹肌因而放松鼓起,使「气沉丹田」。据现代分析:「气沉丹田」是一种腹实胸空气聚神凝,平衡中定,身心和谐,全身松弛的状态;松弛可以常保青春。

3、一提便咽:

所谓「一提便咽」,便是咽津。就是在呼气放松时将吸气时所积聚于口中的口津(唾液)咽下。因为口津中含有很多消化酶,吸气咽津,不仅有助消化还能与内分泌结合,起到滋润器官,防病强身的作用。

4、水火相见:

所谓「水火相见」,就是使口津与肾水相交。中国传统医学称为「水火既济,则心肾相交,阴阳和谐,灌溉五脏、泽润肢体,宣通万脉,坚固长春。」

        

操作腹式逆呼吸法,其动作:

(1)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全身放松,姿态安详。

(2)吸气时,提肛收腹,使气下沉至腰肾区;呼气时,腹部鼓起松肛,腰带区微微充气,共作十次。

(3)口中有津液时,慢慢吞咽。

(4)吐尽浊气时,则由齿缝中慢慢发「泗」(音斯)字声。

(5)如此然后恢复自然站立,稍停一、二分钟;再步行五分钟,即全部完成。

道家修炼的主要呼吸形式,逆腹式呼吸法!

逆腹式呼吸作为一种独特的、创造性的呼吸形式,一改以重视吸气为主的常规呼吸操作重心,而强调以呼气操作为主;且更进一步,逆腹式呼吸将呼气操作与调动内在气息的运行结合在一起,使呼气过程成为推动和把握内在气息运行的动力和技巧,赋予了呼吸以全新的内容和作用。

这里所说的内在气息,是指内在的生命能量。中医学里就称内在的生命能量为“内气”。这里结合呼吸锻炼,将内在的能量称为“内在气息”,与中医学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应注意这里的内在气息与生理学上的内呼吸并不相同,内呼吸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也叫组织换气,那是人体感觉不到的。

借助于对呼气的操作,练习者可以有效地培育内在气息,导引内在气息按一定的路线运行,以达到锻炼身心,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在古代,逆腹式呼吸是道家修炼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运行大小周天和修炼内丹的主要操作技术。以下介绍的逆腹式呼吸涉及它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对内在气息的初步培育,尚不涉及对内在气息的进一步导引和运行。

一、操作要点

逆腹式呼吸的操作关键是在腹部建立以呼气为动因的呼吸支点。

1、内在气息的呼吸支点在腹

逆腹式呼吸的呼吸支点在腹部,即由呼气引导的内在气息的落脚点。应注意逆腹式呼吸的呼气并不直接与此呼吸支点相关,而是其呼气引导的内在气息在此呼吸支点落脚。逆腹式呼吸的呼气对内在气息引导通常起始于咽喉部,即在呼气的同时,感觉和引导一股内在气息流从咽喉向下运行。

由于这股内在气息流是由呼气引导的,其运行的速度、力量与呼气同步,受呼气的调控,但这股内在气息流并不是呼气本身。呼气本身的气息仍然从鼻或口呼出,与此同时,内在气息则自咽喉向下运行。

由于逆腹式呼吸通过呼气引导了内在气息,其呼气的呼吸支点就出现了两个:一个是呼出气息的支点,一个是内在气息的支点。呼出气息的支点是其出发点,大致在咽喉部;内在气息的支点是其落脚点,在腹。此外,内在气息还应该有一个出发点,如前所述,其出发点大体是在咽喉部。

由于咽喉部是呼气与其引导的内在气息的结合部位,这个结合部位就将呼气气息的出发点和内在气息的出发点统一在一起,成为二者共同的出发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个共同的结合点通常并不清晰,因为逆腹式呼气最为重视的是内在气息的落脚点,只要抓住了这个落脚点,其他可以忽略。前面所说的逆腹式呼吸的呼吸支点在腹,指的就是这个内在气息的落脚点,并不包括其他。因此,逆腹式呼吸呼气的呼气支点看起来似乎很繁复,但操作上还是集中在一个点上,并不复杂,也不难掌握。

2、内在气息贮存在腹

各种自然的呼吸方式都是吸入一些气息,排出一些气息,且二者的气息量大致相等。因此,在感觉上,并没有气息被贮存起来。从外呼吸,即从体内外进行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逆腹式呼吸并没有违背这一规律,它有吸气,也有呼气,二者的气息量也差不多。

但逆腹式有两个特殊之处:一是在排出呼气的同时,又引导了内在气息,并将这内在的气息送到腹部;二是到达腹部的内在气息在那里被贮存起来,而且越积越多。贮存内在气息就是贮存能量,腹部的内在气息贮存多了,会感到充实而有力量。逆腹式呼吸训练有素者,即使是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之中,也能够感到腹部的充实有力,长久地拥有由此而带来的有益于健康的心身感受。

3、重点在呼气

由于逆腹式呼吸重在引导内在气息,而内在气息是由呼气引导的,因此,逆腹式的操作重点是呼气,而不是吸气。这与常规的呼吸观念大相径庭。

通常人们认为,吸气是吸入氧气,而呼气是呼出二氧化碳,氧气是所需要的养分,二氧化碳则是代谢后的废品,所以吸气比呼气重要。这一观念并不错但这是没有考虑到内在气息作用,只考虑外呼吸作用的观点。就逆腹式呼吸锻炼的操作目的而言,引导和储存内在气息起关键环节。而从操作实践看,只有呼气能够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能够实现其操作目的,吸气则无法完成此项任务。故逆腹式呼吸锻炼的操作重点放必须在呼气上,也只能放在呼气上。

4、鼻吸口呼,分工明确

更确切地说,逆腹式呼吸的操作重点仅放在呼气的一种方式上,那就是口呼因为只有口呼才利于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鼻呼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际操作经验的总结。

呼气用口,吸气则用鼻。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操作全在于用口的呼气做细致的调控,这种细致的调控需要有所准备,且一旦调控到适当的状态又需要保持住。如果也用口吸气,由于吸气的操作状态不同于呼气,吸气和呼气之间的转换会影响对呼气操作状态的精细调控和保持。因此,逆腹式呼吸不用口吸,只用鼻吸。况且做逆腹式呼吸锻炼时需要心平气和,呼吸的频率较慢,吸气量也不大,鼻吸非常适宜。

二、操作过程

1、身体姿势

坐式最佳,尤其是盘坐。腰身挺直,但不可挺胸。坐式之所以优越,是因为坐着的时候重心较低,按中医理论解释,这有利于体内的气机下沉,气机即是体内能量运行的趋势。在盘坐的时候,双腿交错叠加,重心比平坐时更低气机下沉的趋势也就更加明显。挺胸有碍于气机下沉,故不能挺胸。站式和卧式都不大有利于体内的气机下沉,做逆腹式呼吸比较困难。因此,至少在开始进行逆腹式呼吸锻炼时不要采取这两种姿势。

2、以鼻作自然呼吸

以鼻吸气,不必注意呼吸的深浅,不必注意呼吸的速度,不必注意胸部或腹部的膨出,也不必注意吸入与呼出气息的呼吸支点位置,它可以在胸,也可以在腹,更多的情形是在胸腹之间的某个地方。由于逆腹式呼吸的操作重点是呼气,故注意力不必放在吸气的任何方面,顺其自然即可。

3、以口缓慢呼气,同时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

首先是用口缓慢地呼气,缓慢很重要,如果是急促地呼出,就不能用来引导内在气息。其次,在缓慢呼气的同时注意调整口型,要用近似于哈气的口型嘴唇微微撮起来。然后是调整呼出气息的呼吸支点,这是逆腹式呼吸操作的关键,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是否成功关键在此。

这个支点大致是在咽喉部位,但上下有一个存在范围,感觉上应该是在上腭的后部和食道的上部之间,具体位置因人而异,因此需要寻找和确定。寻找和确定的方法是尝试,即在上述范围内反复调整呼气支点的位置,可以从上腭后部开始,逐渐向下试探,看看从哪一个点上在呼出气息能够同时引导出细微的内在气息。从这一个点上,呼出的气息向外,经口呼出,而内在气息向下,朝腹部运行。这个点是呼气启动和引导内在气息的作用点,也是呼气和内在气息的共同呼吸支点。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个点,就将其确定下来,以后的每次呼气都运用这个呼吸支点,以便不断引导内在气息。如果一时找不到这个点,可以上上下下反复细心寻找,大多数练习者经过反复练习都可以找到。

也有少数人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还是既找不到也做不出来这个关键的呼吸支点。那么可以换一种呼吸锻炼方式,先不要进行逆腹式呼吸锻炼。但一时做不到不等于永远做不到,过一段时间重新学习,或许就能开窍。

4、随呼气将内在气息输送到腹,建立呼吸支点

找到了呼气与内在气息的共同呼吸支点,就把握住了运用呼气启动内在气息的诀窍,下一步的操作,就是继续运用呼气推动已经启动的内在气息向下运行。在逆腹式呼吸的锻炼中,内在气息不能自己运行,只能由呼气来推动。如果呼吸停止,内在气息的运行也会停止。内在气息运行的速度也由呼气决定,呼出气息的速度快,内在气息运行的速度也快。但一般要求采取最缓慢的速度呼出,这样能够最为清晰地体会到内气的运行,并对它进行最为精确地控制。

在以呼气推动内在气息下行的过程中,有些初学者会感到气息不够用,不能一口气将内在气息送到腹,只能送到中途。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一是调细呼出气息的气流,使之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将内在气息输送到腹;一是先将内在气息送到半路,例如送到心窝部位(两乳之间的凹陷处),等到心窝部位有了呼吸支点的感觉,在向下延伸这个呼吸支点,直至延伸到腹部。无论采用何种步骤,待内在气息能够随呼气直接到达腹部的时候,就在那里建立内在气息的呼吸支点。这个呼吸支点的位置一般在脐下气海穴的位置(脐下一寸左右),但也可能更低一些,在下腹部的中央。

5、将内在气息贮存在腹

贮存气息于腹是逆腹式呼吸锻炼中的独特感受。随着内在气息第一次到达腹部的自然落脚点,逆腹式呼吸的主要呼吸支点得以建立。此后,每一次呼气都推动一股内在气息到此呼吸支点,并在那里逐渐地积累起来。内在气息的积累在感觉上是呼吸支点逐渐增大,逐渐充实。

然而应当注意,进行逆腹式呼吸的锻炼,呼吸支点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充实越好。通常有大约一个鸡蛋大小,能够有少许硬实感即可。此外,呼吸支点的感觉就是一个气团,外延界限并不太清晰。

6、不必控制腹部的膨出和回缩,只专心于呼气

进行逆腹式呼吸训练重在将内在气息送到腹部,因此,其操作的关键环节是注意呼气。操作时不必控制呼吸时腹部的膨出与回缩,只要有内在气息到达腹部的感觉即可。如果去有意控制腹部的膨出与回缩,反而会影响锻炼的进程。因为逆腹式呼吸的腹部膨出应该是内在气息积累的结果,在内在气息尚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人为地去调控腹部的膨出与回缩,会造成腹部运动与内在气息的积累脱节,这不但不利于内在气息的积累,还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偏差。

实际上,由于逆腹式呼吸的吸气量并不很大,故吸气时腹部的回缩程度有限而由其呼气引动的内在气息到达腹部,也不是越多越好,因此腹部膨出也并不突出。在逆腹式呼吸锻炼之初,到达腹部的内在气息很少,根本看不出腹部有什么膨出。进行逆腹式呼吸最好的方法,或者说是诀窍,就是只注意呼气,注意在呼气的过程中将内在气息缓缓送到腹部,而不去管腹部如何运动如此久而久之,随着腹部呼吸支点的逐渐扩大,腹部的膨出与回缩因之而逐渐明显,逆腹式呼吸于是自然形成。

三、作用

逆腹式呼吸是培育内在气息的呼吸锻炼方法,既可用于养生,又可用于修炼它是道家修炼技术的核心组部分,也可以说是修炼秘诀之一。此外,由于逆腹式呼吸重在培育内在的生命能量,对于许多疾病的康复会有帮助。

然而内在气息的培养过程比较缓慢,对于疾病的康复未必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故想要受益于逆腹式呼吸对于疾病的功效,不可有急于求成的心态。但逆腹式呼吸对胃肠疾患、下腹部的疾患起效较速,因为那是逆腹式呼吸内在气息运行经过的地方。

腹式呼吸法可以调节消化系统,对消化不良、胀气、便秘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并可以按摩保养内在器官。

姿势要点

●躺在垫子上,双腿保持弯曲手放在腹部。

●吸气时,腹部向上抬起来。呼气时,腹部放下

●可以连续做5一10次。将意识关注到呼吸上。

胸式呼吸法
胸式呼吸法有助于肺部打开,能够锻炼到肋骨,对心脏

疾病、肺部虚弱、哮喘、呼吸不i顷畅等有很好的调养效果,

并能使意识变得更活跃。

姿势要点

●以简易坐姿(或莲花坐姿)坐好,双手手掌向上放在双膝上。脊柱挺直,胸部打开。

●吸气,胸部向外扩展鼓起。呼气,肺部、胸部内收。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有氧运动的基本意义是体内气体与外界交流,有效提供机体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体内二氧化碳。参加有氧运动的主要有膈肌,肋间肌,腹壁肌。当今有哪种运动能把三者发动起来。胸式呼吸主要发动肋间肌运动,复式呼吸主要发动膈肌运动。走路,跑步,举重——都不能有效达到这一目的。今国内资料发现已经失传的逆腹式呼吸能达到这个目的。逆腹式呼吸吐纳量最大血氧量最高。过去是内家功夫锻炼必需项目,也是内家功夫镇门之宝。用其法,运行而不废,负重而不馁。但已失传,50年代林南琛大师公开介绍此法可惜知者很少,未能广泛流传。在当前广泛开展有氧运动之际,推广这套功法很有意义。这套功法很简单,只有三个动作,通过自学可以学会,而且在家中阳台就可以练。本人学了几个月,感到对消化,通便,降压,安眠有点好处,精神也爽。因为感兴趣,把这套功法编成了《林南琛逆腹式呼吸法》用25张图片介绍。同时用25张图片编成ppt,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最佳有氧运动:逆腹式呼吸法

你有兴趣可通过学习PPT掌握。如你想免费得到PPT,请发邮件到mashenbo@yahoo.cn。学习后有何问题,心得,体会可以在微博上交流这套功法是林南琛大师50年代精心制作的作品,他运用这套功法活到百岁,但这套功法至今未得到很好推广,当今世人提倡有氧运动之际,推广这套功法会有利于全民健身。希望大家能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