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柳永毕竟还是士人作家,他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和两位兄长都是做官的。可以说,这样的出身与环境,柳永骨子里还是很“正统”的。所以,柳永写“雅”词也可以写得很好。比如柳永的羁旅行役词,他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写这类词时,就注定会把词由伤春、离别引向自然风光的描写与羁旅漂泊之感的抒发。这类词中最负盛名、流传最广的就是《雨霖铃》了。原文在这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引用)
当时词有一种流行的写法:上篇写景、下片抒情或者上篇抒情、下片写景。表面上看,这首词沿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用笔法结构全篇,但仔细读之,却发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深秋的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在长亭告别。寒蝉凄鸣、黄昏雨后,这样的景象中人的情感是怎样的不用明说我们也能感知得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三句是说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两人木然饮酒,直至船家催促要发船才打断两人凌乱的思绪。“留恋”一词把词人不忍离别的情绪展露无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画面感很强:两人不忍别离,因此紧握着手、泪眼朦胧——在分别的关口,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更不知如何说起。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句是此人想象的别后的情景(“念”这个领字说明此后的内容是想象之中的):分别之后的征途是烟波无际、一片楚天辽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既总结了上片,又引出了下片,其中“伤离别”三字点明主题。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将离别之伤又往前推进了一层。正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冷落的清秋,真是让离人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又是词人展开的想象:船行前喝的酒终归是要醒的,醒来之后触目所见即是:长满杨柳的岸、天刚亮时的冷风喝未完全退去的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两句是说,如果没有恋人在身旁,一切的良辰美景则与自己是没有关系的。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专属恋人之间的各种话题,只想和恋人分享的各种悄悄话,此后能向谁倾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