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被年轻皇帝一击必杀!这就是明朝“大礼议”

 思明居士 2019-09-05

明朝中期,明武宗正德帝早死无子,他的堂弟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后,内阁首辅杨廷和,坚持要嘉靖帝认伯父明孝宗弘治帝为父,就为了让年轻皇帝明白,这个皇位不是他天经地义得来的,而是自己从千万宗室挑选了他。

内阁首辅:杨廷和

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被年轻皇帝一击必杀!这就是明朝“大礼议”

明武宗朱厚照病重时,一直没有儿子的他,原本是希望给自己挑选年幼的宗室晚辈立嗣的。这亦是任何皇帝的人之常情。然而,等他昏迷到病死后,在皇权交接、天子缺位的几十天空档期,能代表皇权的是他的母亲皇太后张氏。此女全无政治头脑,从明孝宗到明武宗时期的几十年里,一如既往地只想着给娘家和自己两个弟弟捞好处。

张太后和明武宗朱厚照:

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被年轻皇帝一击必杀!这就是明朝“大礼议”

明武宗那两个舅舅张延龄、张鹤龄兄弟,多年来也一直仗势谋私,多行不义,因此和明武宗的关系甚为冷淡。因此,张氏兄弟想借这一回皇位变更、选择一个皇帝来获取“拥立之功”的心理,张太后想借此事让娘家兄弟加官晋爵的心态,被杨廷和轻易利用了。

作为明武宗生前最信任的文臣,杨廷和得以说服张太后,不去给明武宗立嗣,而是按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训,去迎立血缘最近的朱厚熜。

按杨廷和的如意算盘,如果去给明武宗挑选晚辈宗室做嗣子,可选择的人选无一不是父祖在世,兄弟叔伯众多,如益王朱祐槟的众多孙辈,让他们得以靠近皇权,必然给朝局带来太多变数,如宋朝时因为选择了子孙众多、人丁兴旺的濮安懿王一脉,引发所谓“濮议”争论,便是前车之鉴。从公而言绝非朝堂和辅臣之福,从私而言也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

相比之下,朱厚熜年仅十五岁,刚死了父亲不久,又没有其他手足兄弟奥援,也并没接受过正常储君的教育,等同于是毫无政治经验的孤家寡人,自然只能任由自己摆布。

杨廷和本是宦海浮沉数十年,权谋手腕高明的政治老手,张太后很快落入其磬中,对他言听计从,近乎毫无保留的信任,让杨廷和就这么轻易借用了大明皇权。

在明武宗已死,朱厚熜尚未到京城正式继位的38天皇权空档期内,杨廷和相继草拟和颁发《大行皇帝(明武宗)遗诏》、《新君(朱厚熜)登基诏书》,并以张太后的名义发布多道太后懿旨,除掉了明武宗生前信任的边将江彬,命令在京边军归镇,驱逐因恩幸得官者,铲除了恩幸和边将集团;

同时,杨廷和又革除了明武宗在位末年的许多弊政,如释放被无辜关押的囚犯,放回四方进献给明武宗的美女,裁汰锦衣卫和内监局的旗校工役,将皇店、军门办事官校、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等“诸非常例者”一律罢遣,停止京师的不急工务,先后裁撤冗员杂役14.87万,因此节省漕粮达153.2万石,是以广收朝野人心,赢得众多赞誉。

然而,作为一个封建官僚,杨廷和也不可避免有行事偏私,党同伐异,排斥异己的另外一面。此前宁王朱宸濠处心积虑十余年,图谋造反,并大肆贿赂明武宗身边近臣。杨廷和同样收受了朱宸濠的好处,才会长期对宁藩的图谋不闻不问。

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仅仅43天就平定宁王之乱,却因为他是杨廷和的政敌王琼所推荐,最后功高不赏,遭到排挤,愤而辞官。此外,明武宗生前信任的另一大臣,前任内阁次辅杨一清,此刻在乡居中,也同样对杨廷和的专权极为不满。

王守仁(王阳明)

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被年轻皇帝一击必杀!这就是明朝“大礼议”

然而,杨廷和将“兴献王长子(朱厚熜),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嗣皇帝位”写进《明武宗遗诏》,足以说明他严重缺乏政治远见,忽视了张太后这个政治盟友的利益,也没有给自己留下真正制约新君的关键后手。当然,也可能在摄行皇权的这些天里,杨廷和言出法随,乾纲独断,得以完全施展自己政治抱负,因而竟然志得意满,得意忘形了。

因此,当朱厚熜和兴王妃蒋氏母子上京后,杨廷和这才发现了自己此前的严重疏忽,他企图凭借自己在朝堂暂时的一党独大,强求朱厚熜以皇太子身份入城,改认明孝宗为皇考,张太后为母后。

也就是说,嘉靖帝必须要先承认自己是弘治帝的嗣子,才有资格继位,同时,杨廷和如果能让嘉靖帝在宗法上不再是兴献王和兴王妃蒋氏之子,也就排斥了蒋氏以皇太后身份入主皇宫,给自己的政治盟友皇太后张氏一个交代。

这样的要求,很自然遭到了朱厚熜的断然回绝,甚至以宁可放弃皇位为要挟。

此时让朱厚熜继位为新君的《大行皇帝遗诏》早已布告天下,杨廷和同样也需要通过《新君登基诏书》来继续自己的种种政治举措,顿时陷入骑虎难下的窘境,被少年天子狠狠将了一军。

当时立刻有中下级文官张璁、桂萼等人,组成了支持嘉靖帝不必继嗣,而是尊奉“本生父母”的“议礼派”。背后则是杨一清和王守仁的弟子门人,以及那些不满杨廷和一党独大的文臣士子,纷纷加入其中,一同呐喊声援。他们“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以杨廷和所拟《遗诏》中的“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为依据,洋洋洒洒千言万论,驳得杨廷和这派的高级官员穷辞以对,竟只能发出“有异议者为奸邪,当斩”的叫嚣,犹如市井泼皮。

杨廷和之子杨慎,本是通古博今一代奇才,他撰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千古绝唱。可叹如此人物一旦陷身政治斗争后,行径竟也如此粗鄙。【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这等豪言状语却非为国计民生,而用在如此全然不占道理之事上,更是可笑之极。

嘉靖帝后来对杨廷和的评价,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以定策国老自居,视朕为门生天子】总而言之,就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杨廷和能在明武宗去世后的关键时刻影响了帝国权力的走向,首先并非是因为他内阁首辅的身份权柄,而是因为皇权的暂时代表张太后信任了他。

张太后:

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被年轻皇帝一击必杀!这就是明朝“大礼议”

当皇权信任大臣时,杨廷和就能立新君,写遗诏,党同伐异,排斥异己,一如此前当皇权信任太监时,刘瑾就能成为“立皇帝”,施行变法,更让当时的首辅李东阳噤若寒蝉。

同理,后来的张居正能摄政十年,首先也不是因为他是内阁首辅,而是因为年幼的万历帝无法执行皇权,皇权的暂时代表李太后信任他,仅此而已。

从嘉靖帝继位的那刻开始,这位新任大明天子就已经名正言顺掌握了皇权,如果真想要赶走杨廷和,就是随手写一道圣旨即可,只是这时的嘉靖帝还缺乏政治经验和自己可信任的政治班底,双方才僵持了数年。

杨廷和先后四次封驳嘉靖帝的御批,又不顾双方真正实力悬殊,悍然发动完全不占道理的“大礼议”,最后却因为自己写的遗诏,砸了自己的脚,不得不辞官黯然归乡,也毁了儿子和自己众多亲信弟子的一生前程,临死前一年还被嘉靖帝宣布“为罪之魁,罪当斩首弃市,姑且削职为民”。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

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被年轻皇帝一击必杀!这就是明朝“大礼议”

直到几十年后,嘉靖帝死去之后,杨廷和才得到了谥号,很大程度上他也是自作自受。

而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被流放云南数十年,他对中原汉人文化在云南的广泛传播,贡献可以说居功至伟。 这种传播和融合,也杜绝了云南汉人在与当地土著的融合过程中,身份与文化认同再度异化(从汉四郡变成朝鲜人,到现在的新加坡人,这种例子屡见不鲜)的可能,完成了明朝对云南的“同文同种化”的另一半拼图。

以才学而论,杨慎或许还未必算是有明三百年第一人,但论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杨慎在明朝文人(不算于谦、张居正等政治家)中不做第二人想。

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被年轻皇帝一击必杀!这就是明朝“大礼议”

梦隔巴山外,祠遗昆海头。至今词赋在,文采壮千秋!杨慎个人之不幸,却是云南之大幸,中华之大幸!却又是嘉靖帝和杨廷和都意想不到的收获了。

而拜杨廷和所赐,那两位从明孝宗弘治年间起,几十年来一直多行不义的张氏国舅爷(张延龄、张鹤龄),最后也因为嘉靖帝的迁怒而被明正典刑,骄纵了半辈子的张太后落得晚景凄凉,也是咎由自取。

——只是杨廷和口口声声是为“孝宗敬皇帝”后嗣有人,才发动“大礼议”,而他最终因为一己之私带来的恶果,又有何面目见明孝宗、明武宗父子于九泉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