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版物理教科书怎样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高观点笃者 2019-09-06

教科书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 激发思维,鼓励自主学习

        任何有意义的学习,一定是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自主学习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科书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如前所述,每节课前教科书都以一个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开始。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组织下,或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展开本节课的学习。

(2)设置问题串,引发思考

        每节课前的问题多是这节课的主要问题,或者是这节课学完后才能解决的问题。而围绕本节的主要问题,许多情况需要解决一个一个的小问题。例如,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2 节开始提出问题:“要讨论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就要涉及位置、时间等概念。如果要想准确地描述一辆行驶在北京长安街上的汽车所处的位置,你认为应该采用什么方法?你对时间是怎样认识的?”这是这节课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而“要讨论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首先要知道如何描述位置;在学完如何描述位置后,教科书又紧接着提出物体位置的变化该怎样描述。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的学习及思考,得出“位移”的概念。在学习过位移的概念及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位移后,教科书接着又提出:“若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坐标xA 为5 m,xB 为2 m,物体的位移大小等于多少?方向如何?”在这些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不断深化,科学思维的习惯也会不断养成。

(3)设置“思考与讨论”栏目,深化思考

        随着学习的深入,为了使学生适时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科书专门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栏目。例如,加速度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生活中没有相应的用语与之对应,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教科书在讲述加速度后设置了“思考与讨论”:“对运动的物体而言,可以问‘它运动了多远’,这是路程或位移的概念;也可以问‘它运动得多快’,这是速度的概念。然而,在生活用语中,却没有与加速度对应的词语。日常生活中一般只有笼统的‘快’和‘慢’,这里有时指的是速度,有时模模糊糊地指的是加速度。你能分别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这样的思考与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若学生、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一栏目,便可以更好地深入思考、展开讨论。

2. 编写方式多样,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

        教育的有效性要求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只有学习方式多样化,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动脑、动手,发生疑问、进行思考、相互探讨;只有学习方式多样化,才能使学习不枯燥,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为此,教科书在内容的叙述、活动的编排等方面注意编写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造条件。例如,叙述中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给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提供方便;安排探究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究;设置“做一做”栏目,让学生动手体验,自主探究;在有些“科学漫步”“STSE”栏目中,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便学生思考、讨论和进一步自学。

        编者认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任务。改变学习方式的核心是让学生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这里说的探索当然包括常说的科学探究,但不限于此,学生的活动也不限于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动脑、动手,引发疑问、进行思考、实验操作、相互讨论,等等。浏览教科书就会发现,“演示”栏目和“实验”栏目里多数情况只有用什么器材、进行什么操作、注意观察什么,而没有把实验的现象写出来,更没有由此得出的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练习观察,并从观察中引发问题、进行实验,自己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观察与推理的能力,而且会逐渐形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不做思想的“懒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