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焦虑——论语体贴之四十三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9-06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翻译】

孔老师说:“看看,这些没有仁德的人,把礼当成什么了?他们又把乐当成什么了?”

【解说】

本章讲仁和礼乐的关系。仁为内,礼乐为外,内外应该一致。仁是礼乐的精神内核,礼乐是仁的精神的外在表达形式。把礼乐安放在仁的基础上,是孔子一大发明,仁为礼之本,是孔子重构社会价值体系所树立的第一个基石命题。

一,孔子应该是有感而发:

《汉书·翟方进传》引此章云:“当夫子时,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而僭窃相仍,习非胜是,欲不崩坏,不可得矣。”

皇侃《义疏》:“此章亦为季氏出也。季氏僭滥王者礼乐,其既不仁,则奈此礼乐何乎?”

朱熹《集注》:“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

二,孔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礼乐文明的崩塌,源于人心坏了。象季氏这样的不仁之人,一定会把礼乐玩坏了!不能恰当地使用礼乐,随意突破礼法的规定,意味着礼乐将失去本来意义和价值,那么社会或政治的合理性也将失落。

三,在这里,孔子除了表达对僭礼现象的愤慨,更多的是反映出孔子对价值失落人道沉沦人心污染的焦虑感。“如礼何?”,“如乐何?”反复追问,质疑,表达或表征着孔子内心的灼痛和忧思。

四,从哲学层面看,仁和礼乃一体之两面,没有仁作为依托,礼将淆乱乃至流于消解;而没有礼的呈现或恰当表达,仁也将无法外化或无处安放。两者不可相离,离则生乱,乃至引发制度体系崩溃和价值体系沦亡。季氏僭礼现象的本质即是仁的精神与礼的形式相互背离。孔子学说的基点正在于内外一致,仁礼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