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巅峰 ,则不能不首推宋朝。而宋朝时期文化之所以发达, 主要得益于两个两个方面,一是印刷术的传播,降低了教育的成本。而是繁荣的经济,使读书不再高不可攀。 宋朝初期,沿袭旧制,最高学府是国子监,不过在宋朝叫国子学。宋仁宗庆历年间,设立太学,到北宋末年最高达到近四千人。需要纠正一点认知的是,宋代的教育并不像很多文章里写的那样,仅仅以儒学为主,读读四书,念念五经,而是很多学科同时存在,如官方设立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等学,范仲淹在营建苏州学宫时还划时代的实行文理分科,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 简单来讲,国子监主要是教育管理机构,地方上设有州学县学和书院。印刷术的普及,使《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入门级课本已经传播到偏远村落。这是此前朝代从未有过的。不少地区利用农闲举办冬学,请一些书生教授农家子弟识文认字。这使得宋朝的应试规模急剧扩大。以福州一地为例,北宋哲宗时参加解试时已达三千余人,而到南宋孝宗,竟然达到了两万人。 宋仁宗宝元元年,朝廷下令藩府设立学校。六年后,朝廷再下令所有州县皆设学校。这些学校划有大量学田和房屋收租作为经费,不仅满足学校日常开支,还免费供学生食宿。 宋哲宗时期,北宋二十四路共有学生十六万七千多人,校舍十五万间。这些学校财产收租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年收入钱三百零五万贯,粮六十四万多斛。这些学校规模之庞大,在校学生之多,都是空前的。 此外,宋朝还有大量私学。一些著名儒生纷纷设立精舍、书院,开门授徒。如著名的白鹿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等。南宋时期,各地书院达三百多所。州县官学与书院相辅相成,促进了宋朝的文化教育繁荣发达,整体投入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惊人数字,继而也使宋朝的文化艺术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巅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