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详情

 忘仔忘仔 2019-09-06

【患者】

性别:年龄:55岁

【主诉、病史】

女性,55岁。意识淡漠、双侧上肢无力1个月。抗淋巴瘤治疗后复查病变明显缩小。

既往史

无特殊

家族史

无特殊

【辅助检查】

MRI平扫及增强:双侧额叶及胼胝体膝部见大片状异常信号影,T2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片状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双侧脑室前角受压变形;增强扫描病灶呈显著均匀强化,呈“蝶翼状”改变,脑膜强化不明显。

【诊断治疗】

诊断思路

1.患者为女性,55岁。在淋巴瘤的好发年龄范围内。无中枢神经系统以外淋巴瘤。
2.本病例发生在额叶深部白质及胼胝体膝部,呈“蝶翼状”改变,而淋巴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亦是双侧大脑半球,以额叶深部多见,易侵犯胼胝体,好发部位亦符合。
3.病变边界清晰,占位效应明显,周围呈中度水肿。
4.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
5.MRI扫描清晰显示肿瘤及瘤周水肿,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
6.淋巴瘤对于化疗非常敏感,患者在治疗后复查病变明显缩小亦支持本病的诊断。

临床表现

MRI平扫及增强:双侧额叶及胼胝体膝部见大片状异常信号影,T2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片状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双侧脑室前角受压变形;增强扫描病灶呈显著均匀强化,呈“蝶翼状”改变,脑膜强化不明显。

鉴别诊断

1.转移瘤:脑转移瘤多呈小病灶大水肿,多呈环形强化;而本例淋巴瘤为均质强化,呈“蝶翼状”改变。转移瘤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供血范围的皮髓质交界区,而淋巴瘤好发于近中线脑室周围或靠近脑的表面。有原发灶病史有利于鉴别。
2.胶质母细胞瘤:发生于胼胝体部位的胶质母细胞瘤也可以呈“蝶翼状”。原发淋巴瘤CT密度和MRI信号较均质,通常呈均质显著强化。而胶质母细胞瘤CT密度和MR信号不均质,常伴有明显的坏死、囊变,强化程度不及淋巴瘤。

治疗经过

对于颅内恶性淋巴瘤多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即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病理结果】

原发性淋巴瘤

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