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来源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肾气丸共计五条: (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载:“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2)《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载:“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载:“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4)《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载:“问日: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日: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药物组成 干地黄八两(240g) 山药四两(120g) 山茱萸四两(240g) 茯苓三两(90g) 牡丹皮三两(90g) 泽泻三两(90g) 桂枝一两(30g) 炮附子一两(30g) 制方原理 本方是为肾中阳气不足之证而设。肾位腰部,脉贯脊胫,阳气虚衰,经脉失养,则腰脊膝胫酸痛乏力;肾阳不足,不能温养下焦,则半身以下常有冷感。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虚衰不能化气利水,水停于内,则小便不利,少腹拘急不舒,甚则发为水肿、脚气;肾阳虚弱,膀胱失于约束,则小便反多,入夜阳消阴长,故夜尿尤频。肾阳不足,水液失于蒸化,津不上承,则口渴不已;液聚成痰,则发为痰饮。舌质淡而胖,尺脉沉细或沉弱而迟,皆为肾阳虚弱之象。由此可见,肾阳不足,温煦无能,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为本证的基本病机,治宜补肾助阳为法。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桂枝辛甘而温,温通阳气,两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肾为水火之脏,内舍真阴真阳,阳气无阴则不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生精,配伍山萸肉、山药补肝养脾益精,以收蒸精化气、阴生阳长之效。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药多,可见其立方之旨,并非峻补元阳,乃在于微微生火,鼓舞肾气。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活血散瘀,伍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此三味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可能助湿碍邪之虞。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证自除。 适用病证 1、以肾上腺机能减退为特征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醛固酮增多症、阿狄森氏病、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 2、以浮肿、腰痛为表现的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输尿管结石。 3、以尿频、尿无力、尿失禁为表现的疾病,如尿崩症、膀胱括约肌麻痹、神经性尿频、前列腺增生、产后水肿或尿潴留。 4、以头晕、眼花、耳鸣为表现的疾病,如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白内障、青光眼、神经性耳鸣及耳聋等。 5、以慢性咳喘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6、中老年男性的性功能低下,如阳痿、遗精、燥邪、弱精不育等。 7、月经不调类疾病,如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以及不孕症、滑胎等。 临床化裁 1、慢性肾小球肾炎:肾气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多病程长,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血压,尿中潜血、蛋白持久不消,双下肢、双足发凉,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可伴有腰膝酸软、乏力恶寒、口干咽燥等症。以肾气丸为基础方,腰痛者加桑寄生、川断;乏力者加黄芪、党参;小便泡沫多者加芡实、金樱子等;血尿明显者加白茅根、侧柏叶、马鞭草;浮肿明显者,加猪苓、车前草等。 2、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临床上多以激素及利尿、抗凝为主,但长期运用激素、苦寒通利之品,易伤及肾阴,阴虚则阳无所生,最终可出现阴阳俱亏的临床表现,如畏寒,身重,腰痛,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紧等,临证可用肾气丸。若肾阳虚明显者,酌加巴戟天、仙灵脾、葫芦巴等;阴虚明显者,可与二至丸合用;脾气虚明显者,与四君子汤、参芪地黄汤合用;针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机体免疫力低,易于感受外邪,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常配伍玉屏风散加仙鹤草益气固卫,提高机体免疫力;针对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等造成的血液高凝状态,酌加丹参、川芎、水蛭等。 3、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中期表现为气阴两虚兼有阳虚证候者,以肾气丸加沙苑子、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等;水肿明显者加楮实子、车前草等;蛋白尿明显者加金樱子、芡实等;夜尿多者加覆盆子、益智仁;血瘀者加鬼箭羽、川芎、丹参;湿热明显者加土茯苓、虎杖。糖尿病肾病后期出现大量蛋白尿而浮肿明显者,治以金匮肾气丸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4、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倦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弱等脾肾气虚的表现。伴有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苏叶、陈皮;纳差者加炒麦芽、砂仁;贫血者配当归、白芍;眠差者加炒枣仁、百合、远志;久病瘀滞者加水蛭;皮肤瘙痒、脱屑者,配伍地肤子、凌霄花、刺蒺藜等祛风除湿;伴血尿酸高者,加萆薢、宣木瓜、络石藤等祛湿、通络泄浊。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之遗精滑泄者,不可使用本方。 肾科验案 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 方某,女,58岁,2014年3月9日初诊。患者1年前出现双下肢水肿,伴有蛋白尿、镜下血尿,诊断:“肾病综合征”,肾活检病理诊断:“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因患有“乙型肝炎”,不同意使用“激素”治疗,求治于中医。症见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腰酸,乏力,畏寒,大便稀溏,日3~4次,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沉。尿常规:蛋白3+;24小时蛋白定量6.3g;血生化:白蛋白16g/L,尿素氮5.2mmol/L,血肌酐31umol/L。 中医诊断:水肿(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 治法:健脾益肾,行气利水。 处方:防己茯苓汤合肾气丸加减。 汉防己15g、黄芪30g、茯苓15g、炙甘草6g、桂枝9g、制附子9g、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2g、丹皮12g、苏叶15g、槟榔15g、龙葵草30g、丹参15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上方10剂,水肿减轻,大便仍溏薄,每日1~2次,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以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减。 党参15g、白术15g、茯苓30g、炙甘草9g、肉桂6g、王不留行15g、肉豆蔻15g、干姜9g、制附子6g、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2g、丹皮12g、苏叶15g、黄芪30g。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上方10剂,水肿明显减轻。尿常规: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2.1g;血生化:白蛋白30g/L,尿素氮5.2mmol/L,血肌酐53umol/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