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精读:造纸(节选)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 宋子曰:物象精华,乾坤微妙,古传今而华达夷,使后起含生,目授而心识之,承载者以何物哉? 君与民通,师将弟命,冯藉呫呫口语,其与几何① ? 持寸符② ,握半卷,终事诠旨,风行而冰释焉。覆载之间之藉有楮先生③ 也,圣顽④ 咸嘉赖之矣。身为竹骨为与木皮,杀其青而白乃见,万卷百家基从此起。其精在此,而其粗效于障风、护物⑤ 之间。事已开于上古,而使汉、晋时人擅名记者,何其陋哉! 纸料 凡纸质用楮树 (一名榖树)皮与桑穰、芙蓉膜⑥ 等诸物者为皮纸,用竹麻者为竹纸。精者极其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粗者为火纸⑦ 、包裹纸。所谓 “杀青”,以斩竹得名;“汗青”以煮沥得名; “简”即已成纸名,乃煮竹成简⑧。后人遂疑削竹片以纪事,而又误疑韦编为皮条穿竹札也。秦火未经时,书籍繁甚,削竹能藏几何? 如西番用贝树造成纸叶⑨ ,中华又疑以贝叶书经典。不知树叶离根即焦,与削竹同一可哂也。 造竹纸 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当笋生之后,看视山窝深浅,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界芒种,则登山斫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恐塘水有涸时,则用竹枧⑩ 通引,不断瀑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 (是名杀青),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楻桶⑪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 凡煮竹,下锅用径四尺者,锅上泥与石灰捏弦⑫,高阔如广中⑬煮盐牢盆样,中可载水十余石。上盖楻桶,其围丈五尺,其径四尺余。盖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⑭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造粗纸者不须为此。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山国皆有水碓)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 凡抄纸槽,上合方斗,尺寸阔狭,槽视帘,帘视纸。竹麻已成,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形同桃竹叶,方语无定名。则水干自成洁白。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俏绳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凡焙纸先以土砖砌成夹巷,下以砖盖巷地面,数块以往,即空一砖。火薪从头穴烧发,火气从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干,揭起成帙。 近世阔幅者名大四连,一时书文贵重。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南方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取再造,名曰还魂纸。竹与皮,精与粗,皆同之也。若火纸、糙纸,斩竹煮麻,灰浆水淋,皆同前法。唯脱帘之后不用烘焙,压水去湿,日晒成干而已。 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 (北方用切条,名曰板钱),故造此者名曰火纸。荆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曰包裹纸,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为也。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厚质荡成。以射重价⑮。最上者曰官柬,富贵之家通刺⑯ 用之。其纸敦厚而无筋膜,染红为吉柬,则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 【注释】 ①冯藉呫呫口语,其与几何::只依靠琐屑的言语相传,又能传后人多少呢? ②寸符:一寸宽的文书凭证。 ③楮先生:唐人韩愈有《毛颖传》,拟文房为人,毛笔以兔毫所造,故称 “毛颖”;纸以楮树皮制造,故称 “楮先生”。又古有褚先生补《史记》者,亦取其音近。 ④圣顽:圣贤与愚顽。 ⑤障风、护物:糊窗户、包东西。 ⑥桑穰:桑树里面那一层皮,较松软。芙蓉膜:即木芙蓉的韧皮。 ⑦火纸:做冥钱烧用的纸。 ⑧ “所谓 ‘杀青’”句:宋应星继续为他的纸起于上古说进行论证,对 “杀青”“汗青”做了自己的理解,即都是造纸的工序,而 “简”就是纸的别名。这些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⑨西番用贝树造成纸叶:印度并不是宋应星说的把贝树造成纸,而是把文字直接写在贝树叶上。宋应星的这一臆测也是错误的。 ⑩竹枧:毛竹做的水管或水槽。 ⑪楻桶:大木桶,但在这里指连同下面受火的铁锅在内的楻桶。 ⑫泥与石灰捏弦:弦指锅的边缘,捏弦即把边缘透气之处用灰泥封死。 ⑬广中:两广一带。 ⑭四维:四面。 ⑮射重价:谋求重利。 ⑯刺:名帖,相当于今天的名片,是在拜访别人时通报所用。 【译文】 宋先生说:人间事物的精华和自然界的奇异奥妙,从古代传到今天,从中原传到边疆,使后世之人能够看到并心领神会,是用什么东西记录下来的呢? 君主和臣下之间相互沟通,老师传授学业给徒弟,如果只凭借喋喋不休的口头语言,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 但只要有一张短短的纸本文稿、半卷书本,便足以说清意图和道理,政令可以像风一样迅速下达,疑难可以像冰雪消融一样消释。这些都有赖于天地之间被称为 “楮先生”的纸,聪明的人和愚钝的人都受惠于此。纸是用竹骨和树皮为原料,除去其青色的外皮就制成了白纸。诸子百家的万卷图书才得以借助纸而传世,精细的纸用在这方面,而粗糙的纸则用来糊窗户和包装。造纸术起源于上古时期,却有人认为是汉、晋某个人的发明,这是何等浅陋的见解! 造纸材料 凡是用楮树 (一名穀树)、桑树和木芙蓉皮等造的纸叫皮纸,用竹纤维造的纸叫作竹纸。精细的纸非常洁白,可以用来书写、印刷和制作柬帖;粗糙的纸则用于制作火纸和包装纸。所谓 “杀青”就是从斩竹去青而得到的名称, “汗青”则是以煮沥而得到的名称,“简”便是已经造成的纸。因为煮竹能成 “简”和纸,后人于是就误认为削竹片可以记事,进而还错误地以为古代的书册都是用皮条穿编竹简而成的。在秦始皇焚书以前,已经有很多书籍,如果纯用竹简,又能写下几个字呢? 西域一带的人用贝树造成纸页,而我国中土的人士进而误传他们可以用贝树叶来书写经文 (即 “贝叶经”)。他们不懂得树叶离根就会焦枯的道理,这跟削竹记事的说法是同样可笑的。 造竹纸 造竹纸多在南方,而福建省最为盛行。当竹笋生出后,先观察山沟里竹林的长势,把将要生枝叶的竹为上料。快到芒种时,就登山砍竹。将竹骨截断成五到七尺长,在这座山上就地开一口塘,向里面注水来浸沤竹料。为避免塘水干涸,就用竹管引水,不断注入从山上流下来的水。沤至百日以上,将竹从塘内取出加工槌洗,洗去粗壳和青色的表皮,也就是杀青,其中竹纤维的形状就像苎麻一样。用上好的石灰化成灰浆,涂在竹料上,放入楻桶蒸煮,一般蒸煮八昼夜。 蒸煮竹料的锅直径四尺,用黏土和石灰封固锅的边沿,高、宽类似广东煮盐的牢盆,里面可盛十多石水。上面盖上楻桶,它的圆周有一丈五尺,直径有四尺多。盖好之后,蒸煮八日就可以了。歇火一日后,打开楻桶,取出竹料,在漂塘里加入清水洗净。塘的底部及四周都用木板合缝砌好,以防遇到泥污(造粗纸时不须如此)。洗净后,用柴灰水将竹料浆透,再放入锅中压平,平铺上一寸左右的稻草灰。待桶内水滚沸后,将竹料取出,放入另一个楻桶中,仍以灰水淋下。如灰水冷却,烧滚后再淋。这样经过十多天后,竹料自然蒸烂。取出入臼中捣碎 (山区都有水碓),舂到像泥面的形状,倒入纸槽中。 抄纸槽的形状像一个方斗,槽的尺寸宽窄根据纸帘来定,而纸帘又根据纸的尺幅来定。竹料既已制成,便向槽内放清水,水面高出竹料三寸,加入纸药水(形同桃竹叶,各地名称不一)于其中,则纸脱水后自然洁白。抄纸帘用刮磨很细的竹丝编成,纸帘展开后,下面用长方形的框架支撑。两手拿着纸帘浸入纸浆水中,将竹纤维荡起并抄入帘内。纸的厚薄由人的手法而定,轻轻荡起的则薄,重些荡起的则厚。竹料浮在帘上时,水从四边流下到槽内。然后翻转纸帘,使纸落于木板上,如此叠积成千上万张。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在湿纸上放一个木板来压。旁边拴上绳子插入撬棍,像榨酒那样,让纸内的水分压净流干。然后轻轻用细铜镊一张张揭起、焙干。烘纸时,先以土砖砌成夹巷,下面用砖盖在夹巷的底部,隔几块砖既空一块砖。薪火从巷端火口烧起,火温从砖隙透过夹巷,使外面的砖都发热,将湿纸一张张贴在夹巷上烘干,揭下叠起。 近世有一种宽幅纸,叫大四连,一 时 被 作 为 重 要 的 书 写 纸。将 它 的 废 纸 洗 去 朱墨、污秽,漂洗、打烂后,放入槽里再行抄造,可节省前面操作过程中的蒸煮、沤浸的工序,仍然成纸,消耗也不多。南方盛产竹子而且价钱十分低廉,不以为然。而北方即使是寸条片角的纸落在地上,也随手拾起再行造纸,叫还魂纸。竹纸与皮纸,精纸与粗纸,都用相同方法制造。至于火纸、粗糙纸的制造,砍竹、煮竹料,用灰浆和灰水淋,皆与前述方法相同。唯独湿纸从帘上脱下后,不用烘焙,压去水分后在太阳下晒干就行了。 盛唐时,时兴敬鬼事神,烧纸钱代替了烧帛 (北方用切条,名为板钱),所以造这种纸叫火纸。荆楚 (湖南、湖北)一带近来流行的习俗,一次要烧掉上千斤火纸。这类纸十分之七供祭祀时烧去,十分之三供人日用。其中最粗而厚的叫包裹纸,用竹料和隔年晚稻杆制成。至于江西铅山等地所造的柬纸,则全是用细竹料加厚抄成的,可以谋求高价。最上等的纸叫官柬纸,富贵之家制作名片用。这种纸,质厚实而无筋头,染红后作办喜事的吉柬纸。先以白矾水染过,再染上红花汁。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