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心与眼究竟在何处?

 量子纠缠一 2019-09-08


在久远以前,有一个贵族的孩子,名叫龙居南。因为家境富裕及父母的溺爱,所以他整日无所事事。因为觉得好玩就随着一些魔术师学了一些魔术。平时与朋友宴会就表演一番娱乐大众。有时就随着朋友们遊山玩水,拜望各名山大川。虽然每日过的浑浑噩噩,心裡觉得有点怪怪的,但是就这样日复一日,日子也过得还算惬意。

在一次上名山参观庙宇时,朋友向他说:“这个庙里有一位老和尚,聽说能见到人的过去未来,我认识这儿的住持,可以帮你引见一下,你有没有兴趣。”

喜爱魔术的他,对能预测生死未来之事本来就很有兴趣,当然就答应了,於是在寺庙住持的引见下见到了这位老和尚。没想到老和尚见到他进来,就笑了,并说:「你来啦!」龙居南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不过他还是提出了一些对自己的生死未来的问题。

老和尚就大概的说了下他现在的生活,并指出了龙居南每次大宴小酌之后曲终人散的空虚感,老和尚还说他在过多了这样无意义的生活后,他未来会出家。他有点惊讶老和尚说自己的感受等等的準确性,但却不信自己会出家。於是拜別了老和尚与众人下山。

往后的日子里,仍旧是呼朋引伴,三日一小酌,五日一大宴。但是老和尚的话却常在他耳边响起,老和尚所散发出来的一种值得信赖的亲切与平易近人的风范也是令他怀念的。

有这么一晚,他与朋友们举办了一个户外的宴会,宾客云集。在宴会散后他还与三五好友继续饮酒作乐,於是大家都喝醉了,最後不醒人事。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衣衫不整在监狱里。原来是在户外不醒人事时觸犯了宵禁的法令被夜巡的官兵抓起来了。父亲来领他出狱时,一句话也没骂他,但他觉得非常的丟脸,心裡就生起了要过一些清净的日子来赎罪的念头,於是他想起了老和尚,就上山去找老和尚。

见到老和尚时,老和尚还是那句话「你来啦!」於是他向老和尚说了自己的感受及想出家的意願。老和尚说:「回去问问父母,父母答应,你就上山来吧!」於是他下山问父母。

父母私下交谈时,母亲说:「这个孩子,从小就最聪明,记忆力又强,书读得这么好,你怎么捨得?我可是不願意」。父亲就说:「唉!我的看法不同。这孩子虽然聪明,但是结交的多是一些酒肉朋友,也不喜欢工作。现在社会上,出家人地位崇高,寺庙中的生活清净有规律,願意收他出家的老和尚也算是名山高僧,受这样高僧的教诲总比他犯宵禁还要我去监狱中保他出来好得多了吧?」母亲聽完,想想也对。於是父母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上了山,老和尚在为他落发前,特別再交代,出家就是要为人所不能,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向身为公子哥的他,心中确是有点害怕自已吃不了苦,但是想到自己在监狱中的那件事,心中就泛出一股恶心的感受,就想宁愿吃苦也不要再犯那样的错,也就安心了。

出家后的日子对一向养尊处优的他,确是有点苦,他经历了打扫、洗碗、在厨房中打杂、下田种菜等各种工作,有时做得不好或太慢还遭到其他出家众的责骂。这与他想像中出家安详宁静的生活有些差距,但是当他看到老和尚也在众人中做着同样的事,他也不知怨言该向谁诉说了。

终于有一天,他鼓起了勇气,向老和尚诉说他心中的感受,老和尚於是向他说:'出家修行不是躲起来求清静,是要求心的清净。就是不为外界所动的一种清净。觉得工作苦,觉得受人责骂是苦,都是因为见不到我们的心那不动的本性,也就是心不清净的缘故。如果心清净了就知道苦与乐、责骂与赞美其实都是相对的而不实在的,绝对而实在的就是我们的心那不动的本性。你现在开始可以去藏经阁中看看以往的经书及典籍了。'

於是,他开始阅读以往的经书及典籍,才发现有这么多不为一般人所知的知识与看法。他像发现宝藏似的每天都期盼著做完工作来藏经阁中看书。每日的工作他也不觉得苦了,阅读典籍时遇到问题他就请教老和尚,老和尚总是耐心为他解说。秉性聪明的他,不多久就将藏经阁中的书籍读尽了,但他仍觉得意犹未尽。

於是老和尚向他说:「现在你应该开始学习静坐了!」老和尚於是教了他一些静坐的方法,并指示他如果在静坐时见到任何境界都不要执著,有问题可以去问老和尚。每天工作完毕就是他练习静坐功课的时候。如此日复一日,对他而言,日子倒也过得清净。

但是某天他在静坐时忽然可以见到身体内的各个器官,还在肠内看到一隻蛔蟲。他於是伸手拿出了蛔蟲,拿出来之后这个境界就消失了。奇妙的是,他的手上真的拿着一隻蛔蟲,只是他已经看不到身内了。此时他的惊喜真是非笔墨可以形容,自认为精于魔术的他,此时心中升起一种「这才真的是魔术」的感觉。

他於是想趕快去找老和尚,但他一看窗外,此时已是深夜,他也不想打扰了老和尚的睡眠,於是他就又回去静坐,看看是否会得到同样的境界。

这一次静坐,他突然觉得有一种神识离开了身体的感觉,接着他见到了自己在水中,各种奇异的水中动物围绕着他,然后他就见到了一座巨大的城市,水中的宫殿。到了宫殿门口,守门的是巨大的虾兵与蟹将,通报之后他被带进宫中,见到了坐在宝座上的龙王。龙王走下座来欢迎他,并告诉他从来也没有人读尽了山上藏经阁中的经书,师父是山中第一人,所以是有缘人。龙宫中也有藏经阁,我现在领你去看。

他随着龙王前行,一路上见到了许多以前从未见过的奇珍异宝,到了藏经阁门口,见到门上扁额写著大大的「龙藏」二字,门口亦有二名说不出名字的水族守卫著。龙王开了门,请他进去,并说:“请师父尽情取阅,其中《一切事究竟坚固经》是与你有缘的经典,若是累了可以请仆从带你去休息。”

龙王辞別后,他就依龙王所说取了《一切事究竟坚固经》坐下来启开经典,没想到他一启开经典就又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之中。他看到自己在久远以前也是一名出家人,名叫『庆喜』,随着一名众人称为『觉者』亦称为『不动尊者』的师父出家。尔时的他,像貌英俊,所以城内一位名伎的女儿名叫性儿的暗恋著他,性儿向自己的母亲诉说她的心意。母亲知道出家人不可能与女儿结合,就请教了一些幻术师学得了可以迷惑人的咒语,待得适当的时机以撮合这段姻缘。

当时的国王名叫月光王,在国王的父亲过世后,国王就问不动尊者曰:“我的父亲生前信奉天道,修持禁戒,不食酒肉及五辛葱蒜等,又供养梵天,常行佈施,以求升天的福报。而且每年用千头牛所得的乳及乳酪等供养天道的师父,如此四十年,供养了四万头牛,这样的功德生于那一层天呢?”

不动尊者告诉月光王:「先王的果报,现在在地狱」,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遇到适当的时机及善良的朋友,修了功德也不能免罪,佈施的功德也不会失去,但要罪受完后才能享福。

国王於是问不动尊者:「先帝大王到底是造了什么恶业,要受这样的苦报?」

不动尊者说:「先帝大王有六种罪,一是憍慢不能忍辱:臣子的错事不论大小就都用鞭打惩罚。二是贪受宝货以致断事不公,令天下人都怀恨。三是喜欢游猎嬉戏,不但苦了人民又伤害了众生。四是禁闭宫女,令她们不能如意而受不自由之苦。五是沉迷女色,喜新厌旧,令女子怨恨不平。六是偷食酒肉及五辛葱蒜又怕被天道师父责怪,行为谄媚虚假。因为这六种罪业因缘而堕地狱。」



国王聽了十分悲伤,便在不动尊者门下僧众每年自我及互相检讨反省的这段期间内,营办斋供,供养不动尊者及其弟子,以此功德回向先王,希望自己的父王可以离苦得乐以报父亲的深恩。

而庆喜在月光王供斋前就去了远方,回到城内恰巧是供斋第一日。此时性儿见到庆喜从远方走来,就拿了母亲準备好的食物,其上覆盖了念过咒语的餐巾,走向庆喜问安,并说要供养庆喜。庆喜碰到餐巾就为邪咒所摄,不知不觉中随着性儿进了她家中,眼看就要破坏了出家的戒体。

而在另一方面,不动尊者恰与众人用完斋,準备说法。不动尊者天眼见到了庆喜现在的处境,於是顶门上放出光明,众人见到光明中又有一名不动尊者,结跏趺坐,念动神咒,拯救庆喜。不动尊者并请一位受众人爱戴名为大智妙吉祥的居士带庆喜及性儿回到不动尊者欲说法的精舍中来。

庆喜见到不动尊者,顶礼悲泣,悲悔自己一向喜欢多闻而不下工夫修持,所以在遭邪咒侵袭时全无定力。於是请问不动尊者若要修持止观而能得証最後究竟的成就,在最初时下手时的方便法门。

此时大众都静下来,想聽不动尊者要说什么?没想到不动尊者反问庆喜:「你是我的堂弟,情同一家,当初你是什么原因舍下了世间情爱而决定出家的呢?」

庆喜回答:「我是见到尊者的相貌身体的胜妙,形体感觉像琉璃般映彻,我就常常自己想:这样的相应该不是人间的欲爱所生的,因为人间的欲爱之气很粗浊腥臊,这种杂乱的脓血必不能生出胜净妙明发出紫金光的身体,因此十分渴爱仰慕而请尊者剃度出家。」

不动尊者回答:「很好,但是啊,庆喜!你要知道,一切的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都是因为不知道我们这不变不动的真心本来清净明白,而用妄想来度日,因为这个妄想是不实在的,所以生生世世的流转。你现在要求最究竟的証悟,就要直心回答我的问题,以往所有的觉者,都是同样的以直心出离生死、証得圣果。庆喜,我现在再问你,你当初发心是因为见到相好庄严,是用什么来见的呢?这种渴仰爱慕心又是谁在感受呢?」

庆喜回答:「我是用心念与眼。眼见到了尊者胜妙的相,心中生出了爱乐的心,所以我才发心,愿求出家不再於生死中流转。」

尊者说:「如你所说的,爱乐是由心与眼所得,若不知道心与眼之所在,就不能降伏这种被外在的境界尘劳所影响的情形。就像国内有盗贼,国王要发兵讨贼,得要知道贼窝之所在才行。现在我问你的心与眼究竟在何处?」

庆喜说:「世间不同的生命都是心在身体内,而眼睛在面上。因为色声香味觸法这些尘劳所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都在我面上,而能了知心则是在身内。」

尊者回答:「你现在坐在讲堂内,讲堂的林园是在何处呢?」
庆喜:「林园是在讲堂之外。」
尊者:「那你在堂内,先见到什么东西?」
庆喜:「我在堂内先见到尊者,再见到大众,再往外看才是林园。」
尊者:「那你是如何见到林园的呢?」
庆喜:「这个大讲堂,门户都是打开的,所以可以远观到外面。」

尊者:「如你所说,身在讲堂内,门户洞开,可以远见林园。有没有人,见不到我,而只见到外面的?」庆喜说:「不会有这样的情形。」

尊者:「如果你说能了知的心在身内,那你应该先了知身内的东西,例如心肝、脾、胃、指甲头发生长、脉气行走、筋肉转动,你如何不知呢?如果连内部都不知道,又如何知道外部的东西呢?所以你说的觉了能知的心在身内是不对的!」

庆喜於是回答:「尊者这样说我明白了,我的心其实是在身外,就像灯光,如果在室内,应该先照亮室内再及於室外,既然我们见不到身内之物,所以心念应该在身外。这样对不对呢?」

尊者回答:「我问你,你一个人吃饭,众人会不会饱?」
庆喜回答:「不会,我一个人吃饭,別人怎么会饱呢?」

尊者於是说:「就像在身外的众人,如你所说能知之心在身外,所以心与身互不相关,那么心知的身不能觉,身觉的心不能知,你说的心在身外,也是不对的。」

庆喜:「如尊者所说,心不见内,所以不在身内,身心又互相知道,不是分离的,所以不在身外,我现在想到了在一个地方。」

尊者问:「在那裡?」
庆喜:「这个能了知的心,不能知内却能见外,我想是在「根」内,就像有人拿了琉璃碗盖在眼上,你还是看得见,这个「眼根」一见就分別得出来。能知之心,见不到身内,就是因为它已在身根内的缘故。又能清明的见到外界,也是因为它是潜伏在根内的缘故。」

尊者:「如你所说,潜伏於根内,就像琉璃,这个盖著琉璃的眼是否见得到远处的山河,也见得到琉璃呢?」
庆喜:「是的,应该见得到!」

尊者:「你的心若同琉璃眼一般,既然见得到山河,为何见不到眼呢?如果见得到眼,则眼就变成了外在的境界山河,如何能有见的功能呢?如果见不到眼,又怎么能说心潜在根内呢?所以这也是不对的!」

庆喜又说:「尊者,我又想到了,众生的身体,腑脏在中,眼、耳、鼻、口等窍穴在外,有脏的是暗处,有窍的是明处,我见尊者,开眼所见是明,就是见到外处,闭眼见到暗,就是见到内了,这样又如何呢?」

尊者就说:「你闭眼见暗时,暗的境界是否是对眼而说的呢?如果是对眼而说的,暗是在眼之前,又怎么说是内呢?当你居於暗室中,一片黑暗,这是你的身内吗?若你所说的暗的境界並不是对眼而说,便不能称为「见」了。

而且你若说闔眼见暗是身内,则开眼见明时为何又见不到自己外在的面部呢?如果见得到面部,那心与眼应该都在虚空之中,又怎么会说在身内呢?如果在虚空中就不是你的身体了,而我见得到你的面,所以我的心眼就是你的心眼吗?而在虚空中的心眼若有知觉,则在地上的身体也有所觉,这样你就有两个知觉,不是成了两个人了?所以你说见暗的就是你的内部也是不对的。」

庆喜说:「我常聽尊者开示:因为心生就有种种的法生出来,又因为法生出来,就有种种的心生出来,我想,这种思惟就是我的心性。它与任何东西合在一起就生出了心,所以不在内、外或中间。」

尊者:「如你所说,由法生而有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就随之而生,那么这个心是有没有实体呢?如果没有实体,如何与他物相合呢?如果有实体,当你以手摸身体了,这个能知的心是从内出来还是从外出来呢?如果是从内出来为何见不到身内了?若从外来,为何见不到面呢?」 

庆喜回答:「见是用眼,心知道並不是眼啊!」
尊者回答:「若眼本身可以见,就像你的人是心,身体是讲堂,门是眼睛,那么是你(心)可以见到东西还是门(眼)可以见到东西呢?而且死去的人眼睛都还在,是否还看得见呢?如果还看得见,又怎么能称为死了呢?另外,你这觉了能知的心若是有实体,是一体还是多体呢?在你身上是遍佈全身还是没有遍佈全身呢?如果心是一体,那手摸着一肢,四肢都应该感觉到才对。

若非如此,则心是多体吗?多体即是你有许多心,那你究意是几个人呢?而心若遍佈全身,为何摸头时脚不会有所觉呢?而心若非遍佈全身,则同时摸头又摸足时,为何都有感觉呢?所以随所合处,心就随之而有也是不对的!」

庆喜:「我曾聽尊者与大智居士等谈实相时,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我想心因为不知内,所以不在内。而心与身互相知道,所以心也不是在外。应该是在中间,就是眼以色为缘,分別了色相,就生出眼识。眼有分別性,而色尘无知,眼识就生于其中,这就是心之所在。」

尊者说:「你的心若在眼根与色尘之中,这个心是一种或二种?若是二种,眼根有知,色尘无知,这是相对的,心如何生于中间呢?若是一种,那是否是一半有知,一半无知,又如说是中间呢?所以你说的生于其中也是不对的。」

庆喜又说:「尊者,我曾见你与大弟子们共同说法时,说觉知分別的心性即不在内亦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完全无所在,什么也不执著的就称为心。那么我不执著一切,是否可以称为心呢?」

尊者说:「你说觉知分別的心性全无所在,这个心究竟是有或没有?如果无心那又有什么「无所在」可以说呢?若是有心,则必有所在之处,又如何说一切无所在呢?所以无所执著就是觉知心也是不对的!」



此时庆喜辞穷,就在大众中站起来,恭敬合掌而说:「我是尊者最小的堂弟,承蒙尊者慈爱出家,但是总是求多闻而不修持。不能破除魔咒,应就是不知真心所在的缘故,希望尊者开示,不止为了我,也为了那些无善心、恶知见的众生去邪归正,去恶生善。」

尊者就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因惑而造作恶业,又因为业而有了生死的苦果。或是修行的人不能真正的得到究竟而仍旧受微细的生死,甚至修成天魔外道。都是因为不知道「二种根本」错乱的修习的缘故。就像煮沙想要成美食,就算经过了亿万次宇宙的生灭那样久的时间也是不可得的。
那么,是那两种根本呢?其一就是,无始以来,令众生在生死间流转的根本原因,就是众生认为攀缘心(攀附境界的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其二就是,这无始以来究竟证悟的真心性,本来清净。这个真妙的心性能够生出一切境界,但是一切众生只见境界,而不见境界之外的真心性。因为失去了光明照见的能力,所以日日与真心性为伍,却觉知不到,而很冤枉的在不同的生命形态中流转。」

尊者:「庆喜,你想知道出生死的路,我再问你一次。」此时尊者将手臂举起,将手指握拳问庆喜「你现在见到了吗?」

庆喜说:「我见到了」
尊者:「你见到什么?」
庆喜:「我见到尊者举臂握拳,以光明拳照耀我的心眼。」
尊者:「你用什么见呢?」
庆喜:「我和大众都用眼见。」
尊者:「你说用眼见,那你用什么心知道我的拳照耀呢?」
庆喜:「尊者又再度问心之所在,我以这个能思惟追寻推理的就是我的心。」

尊者提高了声音道:「不!庆喜,这不是你的心啊!」
庆喜吓了一跳:「这不是我的心,那是什么呢?」

尊者道:「这是以往的前尘境界,虚妄的想像,迷惑了你的真心性,所以你从无始以来至今生,就是误认了虚妄的境界为真心而受轮转。」

庆喜:「可是我心爱尊者相好而出家,不论做了多少善事或恶事都是用这个心。如果这个不是心,那我没有心,不是与土木相同?不能觉知,不就是什么都没有了吗?为何尊者会说这不是心呢?我很惊怖,我想大家也都疑惑,希望尊者开示。」

於是尊者摸一摸庆喜的头以示安慰,再说:「我常说诸法之所以生都是心所现的,一切因果、世界及微尘都因为心而有了体相。庆喜,各世界中所有一切,包括草叶,要搜寻它们的根元都有体性,就算是虚空也有名字相貌,何况是这清净光明的心,怎么会没有体相呢?」

「可是你若执著这能够分別、能觉能观能了知的特性是心的话,这个心应该是离开了一切色声香味觸等境界仍有它自己的本性。可是你看,你聽我说法,这是因为有了声音才能分別。没有了声尘,心就无体了。当修行时灭掉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寂静、幽閒的境界时,这也不过是法尘的分別而有的境界。

我並不是要强迫你承认你认为能分別的那个不是心。但你应该在自己心中,微细揣摩,这种固执不捨的妄心,若离开一切前尘,仍有分別的体性,才是真正的心。若是能分別的性,离尘就没有了体相,这样就只是前尘影事,而非真心。因为前尘不是永远都在的,当它灭去,心也就没了,这样子无心又如何有修証究竟可言呢?

一切修学的人,虽在禅定上修证极高,但却不能究竟,都是因为执著了这种生死妄想,以为是真实的。你的多闻不能证道,也是同样的情形。」



庆喜聽到此处就流泪了,说道:「我自从发心随您出家,常想著,应该不需要我自己辛苦修,尊者应该会赐我证悟。谁知我俩身心本来不能互相替代。我失去本心,身虽出家,心未入道。今天我才知道,虽然多闻而不真心修持,则与那些未闻法的人完全一样。就像別人吃东西,我不会饱,是一样的道理。尊者,像我这样有见思的障碍,皆由不知心的寂静不动的本性的缘故。希望尊者详细说明,开我的道眼。」

尊者:「当然好,我希望你及一切的众生,皆能因为如此而得到清净心与清静眼。」「你先回答我,当你见我拳时,拳是如何成的?你又是如何见的呢?」

庆喜:「你用手握而成拳,我用眼看到拳。」
尊者:「我得这样说,有智慧的人也要因为譬喻才能开悟。譬如我的拳,若我无手就不成拳,若你无眼,则不成见。这样的比喻你觉得如何?」

庆喜:「是啊!若我无眼,就无法见。以我的眼譬喻你的拳是相类似的。」
尊者:「你说相类似,其实不然。为什么呢?没有手的人就没有拳了。没有眼的人,並不会没有见。」

「为什么呢?若你在路上问一个盲人:「你见到什么?」他一定会说,我眼前所见都是黑暗。也就是说,对他而言,色尘是暗的。但是他能见到黑暗的本性并未有丝毫缺失。」

庆喜:「那些盲人,眼前所见都是黑暗,这样怎么叫做能见呢?」
尊者:「盲人所见的黑暗,与有眼人在暗室中所见的黑暗,这两个黑暗有无差別?」
庆喜:「并无差別。」

尊者:「若盲人忽然得到眼光而复明,能见各种色尘。如果这样称为「眼见」,那么暗室中的人,忽然给他灯光,也见到各种色尘,这样是否可以称为「灯见」呢?如果灯可以见,那还可以称为灯吗?而且就算灯能见,那又与你何干呢?

所以啊,这个譬喻就是要说明∣若灯能显色,这样能见到的是眼,而不是灯。
则眼能显色,这样能见到的称为「见性」,是心的功能而不是眼。」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