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原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即公元前219年,传为秦相李斯所书。 ▲峄山刻石《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 高218厘米,宽84厘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峄山刻石》释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 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秦始皇先后5次远巡各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山东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时,登高远望,不禁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秦相李斯听完,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峄山刻石》。原刻石正面及左侧面镌刻有颂扬秦始皇功绩的文字,背面则刻有秦二世诏书,立于峄山书门。根据唐《封演闻见记》中的相关记载,此碑后来被拓跋焘推倒。然而,因李斯小篆闻名遐迩,石碑虽被推倒,但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仍络绎不绝。后来,当地官民因疲于应付慕名而来者,随即聚柴碑下,将石碑一把火烧掉了。从此以后,《峄山刻石》残损不堪,无法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随即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在枣木板上。对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曾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描述。宋淳化四年,也即公元993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称为长安本。之后,全国各地据此翻刻颇多。今存的《峄山刻石》为元代至元二十九年,也即公元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呈竖长方形,碑高1.9米,宽0.48米,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不过,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如今尚存185字。《峄山刻石》原石已毁,幸运的是留下了碑文。今天人们所见到的刻石书法,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于西安碑林。该刻石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出圆浑流利的风格。书写这种字体的时候要求中锋用笔,笔毫行进时不能有任何的波动和扭曲,这样写出的线条才会给人以圆润流畅、精细圆整的感觉。《峄山刻石》可谓小篆的代表作,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有图案之美,又有飞翔灵动之势。总之,此刻石书法造诣颇高,因此也成为后世临摹小篆者的学书佳作。只是,后世摹拓者大都难入其境。



四极,四方极远之地,即天下。

戎臣,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指诛灭六国。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共兼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孝道,指秦始皇继承与发展了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所推行的法家路线。又,王酩《秦代〈峄山刻石〉考析——兼论古代“奏下诏书”制度》认为:“‘孝’疑为‘教’字磨灭右半;‘道’通假‘导’;秦朝抑儒而崇法,于意以‘教导’为顺。”但篆书中“教”左半边与“孝”字不同,此说当存疑。 

尃,同“溥”。溥,通“普”。普惠,遍及天下的恩泽。 寴,同“亲”。 
绎,通“峄”。 
攸,通“悠”。悠长,遥远。 


功,通“攻”。 

陁,同“阤(tuó)”,败坏。《后汉书·党锢列传》:“朝廷日乱,纲纪颓阤。” 

迺,同“乃”。 

黔首,指平民百姓。《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更名民曰黔首。” 


乐石,原指可制乐器的石料,因《峄山刻石》有此句,后世遂以之泛指碑石或碑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