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为什么说“君子不器”?

 见素抱朴780 2019-09-08

《论语.为政》篇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叫做:君子不器。短短四字,饱含孔子对于人的价值的态度和指向,意义不可谓不深刻。对于“君子不器”这四字箴言,后人也是说法纷纭,各有解释。

君子不器的三种主流认识

关于“君子不器”的不同认识,主要是来自于大家对于“器”字的认识上,对于这个字的理解不同,所领悟的意思就会有差异。

  1. 器,是为有形,有形就是有拘限,有拘限自然格局小,视野小,心胸小。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打破拘限和格局,开阔心胸,胸怀天下的意思。
  2. 器,器具,工具。如果由此来看,那这个词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说做人不要刻意死板,失去灵动,只做为一种工具被发挥作用。
  3. 器,哲学上的“器”,与“道”相对应。由此看来,这个“器”的意义就更广泛了,所代表的意义也更加概括抽象,简单理解就是说不要拘泥于外在表象,追求其中的规律和本质,也就是对”道“的追求。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

形而上,指的是无形的精神本体,也就是道。

形而下,指的是派生出来的具体事物,也就是器。

当然,关于形而上和形而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我们不辩解到底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道器论更有道理,还是王夫之的唯物主义道器论更科学。在这里我们暂且把形而上理解为有精神力量的无形,把形而下理解为有形的存在即可。既然做了这种认知,我们发现,其实前两种认识,最终都可以归结于第三种解释上,因为最后哲学上对于“器”的认识是最广泛的。

既然有了上面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对”君子不器“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了。

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说,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表象,要探寻事物的本质,领悟事物身后的规律和规则,做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知其一,解其二,再者三……以此往后绵延不绝,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孔子的“器”——礼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多次说过,孔子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人,与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迂腐”几乎是没什么关系。在这里,由“君子不器”这句话,我们又可以对孔子的性格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孔子说“君子不器”,显而易见,孔子本身是不赞成刻板固守的,后人之所以对孔子一门觉得迂腐,主要还是来源于老夫子对“周礼”的执着。在许多人看来,恢复周礼是儒学倒行逆施的最大的证据之一。其实不然,若用老夫子自己的话来说,“礼”就是孔子的器。

以现在人的角度和认识来看,周礼差不多就是繁文缛节,没什么实际意义,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才体会不到孔子对于周礼的执着。只有生活在孔子那个战乱纷争、诸侯割据的年代,才能体会到一种根深蒂固的”束缚“也许是很可贵的东西。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大家都讲讲礼数,很多不好的事情就不会发生。现在许多人追求自由,放飞自我,这种向往没什么错,但是前提是你得讲理。人性是复杂的,有时候他根本不讲道理,贪婪、欲望等等许多人本性的东西会影响人心,某些人某些时刻,人是会失去理智的,这时候,就需要“礼”来进行约束。所以,“礼”的更高一个层次应该是“理”。孔老夫子早在几千年前的时候就发现了人性可能不是那么尽善尽美,要不然也不会造就乱世,所以孔子就提出了“礼”,哪怕你心中不认可,但是在言行上你也要遵循生而为人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礼,是一种有形的束缚。它详细的说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友、亲朋等等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应该遵守的言行标准。乍看起来,礼,是不讲道理的,古板又迂腐。其实这话应该反过来说,因为老夫子觉得许多人已经不讲理了,所以才想用“礼”来进行约束和规范

所以,礼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倒行逆施,也不是历史的倒退,相反,孔子的眼光可谓超前,要知道孔子的理想国可是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中国古人对于“无形”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化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极度重视人的精神道德修养。就我们熟知的一些比较普遍的古人及其言论来看,很容易发现这一点,而且不分学派。

老子一支自然不必说,道家本来就追求凡世之外,重视精神与天地的融会,甚至视肉体为牢笼,更不论俗世灯红酒绿、功名利禄了。

人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𤴯溃痈。——《庄子.大宗师》

孔子一派看起来是最为入世的,而且我一度认为所谓圣人就是世间最会玩弄时机、人心的人,但是随着对儒学的了解,我发现,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说,孔子是最会顺时应命的人,也是最本分的人。孔子告诉世人,生而为人,那就接受自己的身份,接受时运,接受天地赋予的一切,然后作为一个人好好的活着。儒家后来的荀子、孟子、朱熹、王守仁等等大家也都将道德或者说心的历练作为重中之重。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佛门就更不必说,自从传到中国以来,一直就在世人的精神世界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除了之上的儒释道之外,阴阳、墨家、法家、名家等等三教九流无一不把“道德精神修”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甚至超过于对于物质世界的重视。

对于精神、道德,又或者是心的追求,也就是对于无形的追求,这并非是儒家的一门之言,而是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的。这是中国古人对于“无形”的追去,也是孔子君子不器的实践和表现。

结语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要一言以蔽之,更不能一刀切,一提孔子就迂腐,一说复兴就倒退,许多古人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更需要我们的继承。我们的精神根基是深埋于传统文化中的,这个不能断。

时代赋予我们超前的眼光和更广阔的视角,并不是为了要我们撇开过去,相反,而是有更科学更理智的态度去对待面临的一切,无论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还是未来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不器”,不要让刻板固守懵惑眼睛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