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武的漠北十九年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气节,什么叫忠义

 路之意 2019-09-08

苏武漠北十九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在两千多年前大汉王朝的立国初期,由于国力贫乏而版图又十分辽阔,因而边疆地区时常遭受北方匈奴的侵犯。一直到后来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大汉王朝才得以消除匈奴之患,匈奴的单于才开始与汉朝交好。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作为汉朝使臣出使匈奴,以示两国交好,希望从此停止战争。但不幸的是,苏武在此期间遭遇了匈奴内部的场叛乱。

匈奴叛乱的人与苏武的一名手下曾有过交往,致使苏武受连坐之罪被扣押在匈奴。

匈奴的人将苏武羁押起来后并没有放过他,没过几天便派人前去说服苏武,希望他能够归降匈奴。向来忠义的苏武得知匈奴的意图时,竟然拿起了随身携带的匕首向自己刺去,以表示自己誓死效忠大汉的决心。匈奴的单于看到苏武如此的忠义,更想留住苏武,便用高官厚禄来收买他,但是都被苏武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苏武的气节尽管让匈奴单于感到敬佩,但是也激怒了对方,单于一气之下,把苏武囚禁于冰冷黑暗的地牢中。

后来匈奴单于又把苏武流放到了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地区),给了苏武几只公羊让他在那里放羊,并告诉苏武,什么时候公羊下崽了就放他回去公羊永远不可能下崽,单于试图来警告苏武:永远不可能再回汉朝!他希望苏武像公羊一样老去、死去、绝后。

这之后,苏武就一直在寒冷的北海地区放羊由于北海地区荒无人烟、气候恶劣,苏武的日常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以野草充饥。这样的艰难日子,苏武整整度过了14年。在风雪交加的漠北常年生活,苏武时常手握着汉节,心中坚信会有回到汉朝复命的一天。14年后的一天,当匈奴单于偶然得知苏武还活着的时候,立马又派遣汉朝归降的李陵去劝降苏武。

但是令李陵没想到的是,苏武14年后仍然像当年一样,严厉地回绝了单于的招降,并且拿李陵的祖父汉朝飞将军李广来训斥李陵丢失气节,给大汉王朝和自己的祖父丢脸。最终,李陵劝说苏武归降没有成功,只得无功而返,而苏武仍然在荒凉的北海放羊。

再过了五年,汉朝开始与匈奴和亲,苏武这才得以还朝。那时已是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从被囚的那一年起,苏武在荒无人烟、风雪交加的漠北,已经艰苦地度过了19个年头!苏武还朝后,受到了汉朝政府的大加褒奖。

他死后,汉宣帝更是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以表彰他对汉朝的忠义和崇高的节义与操守

苏武为了坚守对汉朝的忠诚,甘愿忍受在寒冷的漠北牧羊十九载;布鲁诺为了坚持对科学的追求而不惧罗马教廷迫害,甘受罗马百花广场烈火的酷刑;方志敏为实现自己对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志向,严词拒绝国民党的招降,大义凌然直面死亡。这些豪杰的事迹所表现出的精神,犹如孔子所言:“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其言说的就是一个人要知道礼义廉耻,做人做事要有所坚守,苏武、布鲁诺和方志敏等人的范例恰是这伺话的真实写照。

苏武的漠北十九年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气节,什么叫忠义。

这种崇高的精神在今天崇尚物质、价值观扭曲的社会尤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的青少年们,更是如此。青少年应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力量的伟大志向,在面临种种困境时要能坚持自己的操守、志向,不为物质利诱迷惑,不向黑暗势力屈膝。要从苏武牧羊的故事中学习他对自己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忠诚;学习他在强权和黑暗势力面前的抗争;学习他在面临困境时对自我信念的坚守。

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为国家民族、人民的贡献中,这种贡献不仅显现于平时默默无闻的日常工作,更体现在面对器暗势力、困境以及诱惑,挺身而出捍卫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一个人的精神就表现在这种正义感中,真正的气节清明、品行高尚之士都应该像苏武那样,面对无尽的困苦,永远都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