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磊
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代表开启的新网络时代。以前上网只能在PC电脑上,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普及,随时随地都能上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给人们的阅读、写作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方便,如何利用这种工具的便利,是老师们需要及时掌握的,我感觉一些老师还不善于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阅读的碎片化、浅表化、无序化、娱乐化等问题。大家上网刷微信朋友圈的时间多了,沉下心来阅读的时间少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阅读与写作的内核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依然要通过深度思考来实现。阅读的核心是通过文字、图像等各种符号载体来激发人思考,写作则是思考的一种文字表达,可以说,思考就是沟通阅读与写作的桥梁。所以,我套用苏格拉底的一句名人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希望通过阅读、思考与写作,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品质、有品位,“过一种有思考的品质生活”。 老师的物质生活可能清贫一些,但我们可以让精神生活变得高贵;教师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可能会单调琐碎,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通过阅读、思考、写作让教育生活变得丰满,变得有创造性和成就感,让阅读与写作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阅读是有好处的。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跟吃喝玩乐一样,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比较高级的精神生活方式。教师阅读可以丰富知识、增加智慧、涵养德性,可以提高专业水平,提升教育境界,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完善自我。很多语文老师每天上课都在倡导学生要多阅读。 那为什么老师自己就这么难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我想原因可能是老师们并没有读到好的东西,没有真正体验到阅读的好处,没有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读着觉得无趣,便放弃了。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认为,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大家不妨试试,看看从今天起,每天坚持认真地看一个小时的书,然后坚持多久才能养成读书的习惯。验证下这个研究结论到底是不是准确的,这个就叫行动研究。 有的老师说,其实我也想阅读,可是要读的东西太多了,就是不知道看些什么,怎么去看。目前我国的图书出版数量已经冲破40万种大关,各种报刊1万余种,网络上的内容更是烟波浩渺。教师的业余时间有限,所以要有选择性地看,要进行有效阅读,体验到阅读的用处了,自然就会越来越喜欢阅读。从看有用的书,进而发展到看一些无实际功用的书。 有专家说,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对待,不是用来消遣的,应该多读一些经典。多读经典,我认为是应该的。但是否所有的阅读都只能是严肃的呢?我看未必。阅读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要求阅读就那么呆板严肃呢?教师应该把读书当成一件愉快的事情,否则,谁还愿意读书,受这份罪? 季羡林先生把书分为“有用的书”和“无用的书”两类,有用的书是对工作、生活有具体知识性指导的书,无用的书是超越具体实用的功利性,而有益于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书。我觉得教师在选择阅读内容上,应该坚持读“有用的书”为主,兼读一些看似无用实则无用之大用的书。总的一个标准,教师阅读的内容应该兼具思想性、操作性和趣味性。 教师阅读应该遵循一些什么原则呢? 教师为了谁而阅读?跟一般人的阅读不同,教师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还是为了学生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服务的;教师不光要自己阅读,还要指导学生阅读。所以,教师阅读首先要体现学生视角。现在的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接触的东西、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跟以前的学生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师不去了解学生的喜好,怎么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有专家提出了教师与学生“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读一些学生喜欢读的书,了解学生到底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学生一般都喜欢看些卡通书、漫画书、故事寓言类的书,教师如果读一读这些东西,上课的时候将书中的人物、角色、情节与所教的内容结合起来,是不是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感兴趣? 喜欢听故事是人的本性。冯恩洪校长在一次聊天中说,传统的教育喜欢灌输道理,但道理总共就那么多,讲来讲去学生都听烦了,所以老师要学会讲故事,通过故事来传递价值观。他经常看《读者》《意林》等文摘类杂志,大概搜集了好几百个小故事,然后针对性地讲给学生听。 突出专业方向,是教师阅读的核心。这一点,本不需多说,但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是需要澄清一下。课改以来,大家一直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但到底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课改以来,重点强调的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专业化,所以开展了很多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通识类培训。专业学者大谈一通理论后,突然发现,学科教师们对新课程的实施仍然一片茫然,反而越来越不会教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是忽视了教师学科内容的专业化。内容制约形式,脱离学科内容,大谈如何教育教学,岂不是本末倒置?正所谓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一方面教什么体现的是教学的价值方向,另一方面,教什么体现对教学知识结构的把握,教师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刻、更通透、更全面的理解,教起来才能游刃有余。否则,自己都是一知半解,如何去教学生学?最后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因此,真正的教师专业化应该是教师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专业的专业化,不能偏废。教师阅读要突出专业方向,应该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专业两个方面的内容。 1.学科专业阅读的精深 冯恩洪校长本来是教语文学科的,我们那次在聊到教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时。他讲到,教师应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对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有全面深入的把握。他现场就给我们来了一段他当年讲王安石的一篇古文时的导入场景,对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王安石的身世进行了一气呵成的激情阐述。我当时就被他厚重渊博的学养震撼了、吸引了。如果换成中小学生,那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学习的兴趣肯定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他虽然教的是语文,但实际上,还要看很多历史方面的书,所谓文史哲不分家,也是这个道理。教师一定要有学科魅力,才能感染和吸引学生。 每个学科领域不同,这里不好推荐书目。但要读就要读专业领域内顶尖专家的著作、论文,包括一些名师的课例。 2.教育教学专业阅读的广博 教育教学专业阅读的内容很多,至少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三大学科。 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史等方面的书都应该看一看,对教育、课程、教学等基本理论做深入的了解,尤其是要对古今中外教育史有全面的了解,你会发现,今天强调的很多东西,历史上可能早已有之。 心理学里的认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方面内容一定要认真研读,我们常说教育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到底什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什么?不能只停留在概念里,阅读心理学是让教师工作变得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管理学的内容不仅适合学校管理者和班级管理者阅读,普通老师也可以读一读,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日益重要。尤其现在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们也许会问,这么多书,哪里读得完嘛,连找都找不到!其实书还是好找,关键是你有没有恒心坚持读。一般的新书大多能在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京东网上买到。一些旧书可以去孔夫子旧书网买。 教师读书,要坚持读用结合的原则。教师读书重在运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知识、实践能力。有了理论的厚度和高度之后,你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肯定会提升到新的境界。 3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的。未来社会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对人的素质有什么要求?作为教师应该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判断。所以,教师阅读也应该贴近时代脉搏,时刻关注最新出现的东西,善于利用一些新的技术,了解未来社会的趋势。 以前人们觉得在网络上十分自由,有一句话说: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进入大数据时代,你经常上什么网站,发表什么言论,买什么样东西,一举一动都有人监控着的,我们的隐私实际上并不隐私。 你在网上的浏览数据都是记录在案的,网站通过大数据分析,就可以分析出你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甚至收入水平如何,然后针对性地给你推送相关信息。最明显的比如,你在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买书,只要你浏览过的书,网页下面就会给你推荐很多相关的书,不仅如此,它还会提醒你,有百分之多少的用户在浏览了本书信息后,购买了此书。还有你的手机上,是不是经常收到各种购物网站发来的推送信息,这些就是为激起你的购买欲。 大数据时代来临,对人的素质有什么要求呢?就是要求人们学会搜集利用数据,学会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找到规律。大数据时代对教师有什么要求呢?就是要学会进行数据搜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考试、作业哪个地方错的多,是难点,你就要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才能让教学更有科学性、针对性。 最近,关于大数据的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市面上已经出版很多这样的书,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去买一些相关的书来看看。再比如,3D打印机这样的新技术,作为老师,也应该有所了解,把这些内容拿到课堂上一讲,学生肯定很感兴趣。 我曾看了一本《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数字革命与美国的学校教育》,里面谈到不要把技术看成洪水猛兽,而是要善于利用技术。有个内容,我印象很深刻,说的是现在的学生特别喜欢玩网络游戏,教师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光堵,不让学生玩,这也不现实,关键要疏导,其实游戏里面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开展各种交易,能够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等各种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游戏讨论活动,将学生从虚拟的空间中拉回现实中来,然后相机引导不要沉溺游戏,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 老师会说,技术类的东西又不是我的专业,我看不懂,也不想了解。我想,阅读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求新知、求新思维,当然是要看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你都懂了,还需要看么?看不懂,就多看,多思考,迟早会看懂的。 为什么教师阅读要贴近时代脉搏?本质上是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儿童般的好奇心,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让自己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这样才不会觉得工作单调重复,对消除职业倦怠也有好处。教师让自己的阅读贴近时代脉搏,就是要善于利用网络、报刊、手机等各种媒介手段,及时关注一些最新的内容。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最重要的理念是共享,共享意味着免费。所以担心没钱买书、买杂志的老师,要善于充分利用网络的免费资源来阅读、学习。 同时,传统的阅读途径也不能丢弃,该买的书要买、该订的杂志要订。从买书中也能感受到满足感,当你看到满满一书柜的书整齐地码放着,是不是比看到挂满衣服的衣橱还要开心? 除了专业阅读,教师还要读几本打开思想天窗的书。 1.读点哲学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的核心是价值观。对教育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传递价值观和方法论。 老师会觉得哲学书很难读懂,那我可以推荐两本大家都能看得懂的哲学著作。一本是李德顺教授的《新价值论》;一本是王海明教授的《人性论》。这两本书就是打开思想天窗的书,不仅仅在于内容本身,更主要是思维方式的启迪。读过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写文章,讲道理。这两本书都是对传统的价值问题和伦理问题的一种批判和重构,对概念的辨析十分到位,思想性强,分析透彻。读起来不会觉得很费劲。 从教师职业的价值和人性的角度来说,教师工作就是“己他两利”的工作。如果老是让老师无私奉献,像春蚕、蜡烛,显然这种行为很难长久,也是牺牲教师利益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道德高尚的教师,但那些长年坚守在大山深处的老师,把生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他们到头来又得到了什么?现代社会仍然要强调教师的奉献意识,但要强调的有偿奉献,而不是无私奉献。比如在偏远农村任教的老师,就应该在工资待遇等各方面给予大幅度的倾斜,让他们觉得在那里付出是实实在在值得的。否则,农村教育如何能留住优秀人才,还不都想着往城里调。 2.读点社会学 社会学的著作给老师另外一个批判性地看待教育问题的视角。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等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他总结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至今被视为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经典原则。南京师大吴康宁教授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专家,他的著作和论文也可以找来读一读,很有意思,很有深度。 3.读点文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网上搞了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上列出的前10名为:《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你完整读过几本? 对教师来说,不要把阅读范围仅仅停留在自己所教的学段和学科上,而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比如,作为小学老师,你就应该把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对应学科的教材都拿过来研究一下,看看不同学段对该学科有什么不同的规定和要求,你现在应该为学生打下什么基础,这样教学才会系统,才会方向更明确。 除了研究教科书,为了让阅读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可以读一些学科史、人物传记之类的书。比如数学老师,可以读一些数学史、数学教育史、数学家传记。这些书,目的就是丰厚你的学科文化底蕴,让教学更有人文味道。知识面广博之后,你的课堂才会丰富多彩起来,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就在不断的阅读中丰满起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阅读的内容更多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也更加自由了。这要求教师善于发掘、善于选择阅读资源,善于利用阅读时间,做到碎片化阅读与结构性阅读的结合,消遣性阅读与经典阅读的结合,专业阅读与非专业阅读的结合。无论阅读形式如何改变,阅读的核心没有改变,就是思考;阅读的本质没有改变,就是学习。要带着问题阅读,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阅读,应该时时心中装着学生、装着教育、装着教学,做到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用结合,最终过上一种愉悦的阅读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