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闻道,夕死可矣!

 阳光贝贝海清清 2019-09-09


孔子说“朝问道,夕死可矣”。后人对这句话有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理解。孔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曾向老子问道,每次都大有收获;孔子最后一次拜访老子时,说“我终于得道了”。那么孔子最后闻的什么“道”?得道后他的表现又如何?为何能“夕死可矣”呢?


孔子十七岁时,第一次拜访老子,正碰上老子在鲁国主持葬礼,于是孔子学习了婚丧朝聘等礼制上的流程、细节等。


孔子三十四岁小有所成,第二次向老子问“礼”。老子一看孔子踌躇滿志的样子,就泼他一盆冷水:“良贾深藏不露,君子大智若愚。骄气、欲望、做作、好高,这些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孔子回去后三日未语,认为老子像龙一样深不可测。


孔子第三次拜访老子,开始谈“仁义”。老子说:天地日月星辰都依规律而行。你还是效仿自然行事、顺着规律进取,这是最好的。你急着标榜仁义,如同敲鼓去找逃亡的人,鼓声越大,逃亡的人跑得越远。孔子回去后,开始研究易经。


《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孔子五十一岁时还没有领悟大道,第四次向老子问道。老子告诉他:“道”是不可献人、不可送人、无法说清、不可传人的。当你对道有正确认知时,道就会驻留你心中;当你行为符合道时,道就会在你身上体现。


老子还提到“神采真实的遨游”:对古时的“至人”来说,仁、义只不过是借路与暂住。他自由无拘遨游太虚,生活简单纯朴,不欠人财物与感情,也不施人财物与感情。逍遥自在是无为,简单纯朴易生存;不欠别人的,也不还别人的。



孔子回去后,三个月闭门不出,终于对“道”有了正确的认知。他再次拜见老子说:“我终于得道了……很长时间了,我没有跟万物的自然变化相识为友!不与自然的变化相识为友,又怎么能教化他人!”老子高兴地说:“孔丘得道了!”由此可见,孔子最终领悟的是“道法自然”的大道。


闻道后的孔子是怎样的呢?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此时的孔子,连人的基本生活状态都忘记了,忘记了吃饭,忘记了老、死,心中充满了得道后的殊胜喜悦。他还是一个普通的人吗?


“朝问道,夕死可矣”很多人理解为:早上听到(明白)了真理,晚上死了也行。没有得道的人,能做到吗?很多修佛修道的人,修了几十年,临死时他想到的不是阿弥陀佛、老子,他牵肠挂肚的是股票、房子、汽车、孩子、老婆呀,人世间留恋的东西很多呀。他虽然听说也学习了真理,可是他根本做不到“夕死可矣”,因为没有真正领悟大道。


也有学者,用“舍生取义”、“杀生成仁”来理解这句话。可是现在所谓的义、真理,很多是假的,甚至是邪恶的,许多人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还有恐怖分子用人体做炸弹,看起来“不怕死”,其实只不过是谎言鼓动下的一时冲动,并非人理智的表现。


“朝问道,夕死可矣”是修炼人的一种境界,他的精神已经同化于宇宙、天地、自然之间。人世间的一切得失、躯体的存亡,对他来说,已经无所牵挂了,早已没有概念了。换句话说,他已经达到了真人、神的境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