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词格律与章法浅見

 方远图书馆 2019-09-10

​       作者:静夜无尘     


      (1)词牌与词谱

       词起于隋唐,发展于五代,盛于两宋。初时配乐歌唱,故须按律制调,依调填词,并根据内容取名。如张志和《渔歌子》咏渔父生活,则以其为标题,即调名,后人用以填词,又名词牌。同调填多了,内容趋多样化,渐与词题无关,作者常另标题或加小序。此外,词牌取名还有沿用旧曲(《长相思》本乐府、《浪淘沙》本唐教坊曲)、摘诗词旧句(《西江月》取李白“只今唯有西江月”)、取传说人名地名(《沁园春》之沁园传为东汉沁水公主庄园、《虞美人》为项羽宠姬)、根据字数(《十六字令》)等多种,并有同调异名情况。词的调体繁多,一般58字以下称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另有“令、引、近、慢”、“单、双调,          三、四叠”之分。一支曲毕为一阕,全曲唱几遍,词就分几片(即遍、阕、叠),相同(叠)又名“重头”,不同又名“换头”。

       词谱即具体格式,可据前人作品概括,也可参照《钦定词谱》等现成格式。

       (2)词韵

较诗韵为宽,且平仄不拘、有的还转韵和通押(据词调而定),一般上去可通,入声独用。用韵可参看现成韵书。押韵位置则依旋律顿拍而定,比较灵活。

       (3)句式与平仄

       词句虽长短不同,其实皆可从律句中化出,分解组合而已。词的拗句(固定),与诗句(不定)略不同,有些地方用平用仄不可通融。

       (4)对仗

无固定位置,每阕起首两句字数相同,以对为常;其它位置或对或不对。词对平仄不拘、同字不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韵脚可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2、散曲

        随着辽、金、元入主中原,兄弟民族乐曲开始风靡,并与民间小调融合,乃成新声新词,即散曲,并促进了元杂剧的定型。

      (1)北曲与南曲

       南曲沿用古五声音阶,保留入声,声调婉转,丝竹管弦(吹为主),行腔缓;北曲为七音调,无入声,节奏紧促,弦索器乐(弹为主),音调劲。我们讲曲一般指北曲。

       (2)平仄与句式

       北曲的声调已改变(入派四声、平分阴阳),平声不再是原来的中平调,其中阳平还变成了中升调,故平和上常互用,这时去声即显重要,有些地方限仄声之“上”、“去”,尤重每首末句。

       曲七言句式以上三下四较常见,亦有律句。曲与词最大的区别在于可衬字,衬字不论平仄、不拘字数、不限虚实字,但不能用于句末,尤不能作韵脚。

       (3)韵

        北曲因配胡乐,嘈杂凄紧,故用韵较密,不忌重韵,平上去通押,可参《中原音韵》。

      (4)对仗

       与词对大体相近,且另有特点,如:鼎足对(三句对)、连璧对(四句对)、首尾对、扇面对、衬字对、重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等较为常见。

       (5)曲牌与特点

       或曰曲调,分小令、带过曲、套数诸体。曲较词灵活,同一曲调之句数、字数、平仄、韵式常有较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节奏规律即可。具体可参现成曲谱介绍。

       曲的语言通俗、浅显、自然,不避俗语方言,近口语,亦庄亦谐,方得其妙。

        四、诗词曲的语法特点

       1、省略(常省动词、介词等)

       如:“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山中(下)一夜雨,树杪(泻)百重泉”,“鸡声(鸣)(于)茅店(时)月(挂于天),(留下)人迹(于)板桥(之)霜”;“行舟(于)绿水前”。

        2、倒置(为适应声律要求作语法变换)

       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主谓倒置;“今日山川对垂泪”,动宾倒置;“谢公最小偏怜女”定语移到了状语位置。。。例子很多。

        3、词类用法

名词常作动词,如“病树前头万木春”、“蔷薇几度花”;

       昔有“诗庄词媚”之说,近体诗慎用虚词语气词,如“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中”、“里”二字较虚,不若改“深”、“冷”。而词则不避,如“雁过也、正伤心”。。。

       五、章法

         1、布局谋篇

要讲究起、承、转、合,所谓一气呵成,贯珠而下,不露痕迹为妙。

         2、  方式方法

宜有主次、虚实之分(如作画之主景与留白),“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注重修辞与炼字,用高度凝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恰当用典,来丰富诗词曲的意蕴;以抒情的方式为主,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并适当加入自己的情感来写。诗有五忌:“格弱则诗不老,字俗则诗不清,才浮则诗不雅,理短则诗不深,意杂则诗不纯。”宜多看多思。

         3、 举隅

       (1)开头

         A、起兴:“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题大庾岭北驿》(唐·宋之问)

        B、写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蝶恋花》(宋·苏轼)

        C、抒情:“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令》其二(唐·李煜)

        D、议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

        E、发问:“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F、设辩:“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重别李评事》(唐·王昌龄)

        G、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H、比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唐·贺知章)

        I、背景:“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秦妇吟一》(唐·韦庄)

       (2)作结

         A、写景:“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B、抒情:“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宋·黄庭坚)

        C、问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E、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唐·李煜)

        F、议论:“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唐·杜甫)

        G、递进:“雪压钓鱼舟,更在梅花外。”《生查子.雪夜忆永安潮》(清·钱斐仲)

        H、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I、叙事:“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宋·苏轼)

         J、扣题:“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长门怨》(唐·齐浣)

       (3)绝句

        A、以“试问”、“为问”、“借问”等作转,三、四句连属诘问;如:

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

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又和刘景文韵(宋·苏轼)

         B、     以“何”、“谁”、“几”、“安”、“哪”等作诘转,尾句作答;如: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魏王堤(唐·白居易)

        C、以“不知”等诘问语作转,其下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唐·贺知章)

        D、以“莫愁”、“莫向”、“莫怪”、“莫嫌”、“莫道”、“莫笑”等作转,尾句申明其意;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二首(唐·高适)

         E、以“无端”作转,首二句外插入他意;如:

已分将身著地飞,那羞践踏损光晖。

无端又被春风误,吹落西家不得归。——游城南十六首落花(唐·韩愈)

         F、以“只有”、“最是”等作转,再       以“犹”、“还”、“依旧”等呼应;如: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其一(唐·张泌)

        G、以“纵”、“任”、“总”等作转,再以“亦”、“只”、“终”、“犹”等呼应;如: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行留客(唐·张旭)

        H、作今昔之比较,如首二句多用“昨”、“前”、“昔”、“少时”等字,第        三句则应以“今”字;如:

昔年曾伴董娇娆,长把春山笑倩描。

今日梁园空见画,鸟啼花落鬓萧萧。——栀子画眉图其        二(明·李祯)

首句亦可不用“昔”、“前”等字,隐含其中可也。如: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题禅院(唐·杜牧)

以上的介绍和举例,比较粗浅,希望抛此烂砖,能引起大家深入研究的兴趣。所谓“大匠能示人规矩,而不能使人巧悟。”要想作好诗词曲,必须多看、多思、多练,其中多分析、多总结、举一反三,才是最重要的。


        ——该文转载自中华诗词论坛青年诗人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