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里这2个时间总是突然醒来,肝出问题了,抓紧查看

 健康生活维他命 2019-09-10

肝脏是有很多功能的,若是肝脏不好,对身体的影响是很大的。

肝脏不好,首先会影响睡眠。容易出现失眠多梦易惊醒等表现,同时,不好的睡眠还会反过来影响肝脏,两者恶性循环,不得不重视。

肝不好的人,半夜有2个时间容易醒

1、丑时(凌晨1-3点)

中医中,十二个时辰代表人体十二个脏腑。凌晨1-3点是肝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如果你经常在凌晨1-3点无故醒来,翻来覆去睡不着,要考虑是肝脏出了问题。

2、子时(23点-1点)

有的人睡觉比较早,但刚睡着没一会就醒了,睁眼一看总是在子时。

这也可能是肝不好的表现。子时是胆经旺开穴运行的时间。人常说肝胆相照,肝分泌胆汁,如果肝不好了,胆多少也会受到影响。

肝不好的人,还会伴有3种异常表现

1、皮肤有淤血

如果肝病恶化了,会影响凝血功能。患者早上起床会发现皮肤有莫名其妙的有淤血。

这是因为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有出血和凝血障碍。有时候,刷牙吃东西也会有牙齿出血。

2、眼睛变黄

这是因为肝脏胆红素代谢的工作停下来了,患者会出现皮肤变黄,眼睛虹膜也会变黄。

如果有黄疸症状,那说明肝脏病变已经严重了。

3、黑眼圈不消退

肝病早期面色改变并不明显,或者没有改变,但是当其病变达到较严重程度的时候,在他们的脸上就会发现有可以察觉的信号,如面色灰暗、黑眼圈。

面色灰暗是由于发生肝病之后,体内的激素灭活能力降低、肝脏代谢发生异常等多种因素造成色素沉着形成的,眼圈发黑通常最明显。

肝不好的人,日常如何养护肝脏?

一、少油腻、多吃绿

肝脏,参与人体的脂类代谢,如果吃过于油腻的食物,会加重肝脏负担。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脂肪肝,严重损害肝脏健康。

所以,少吃一些过于油腻的食物,对于肝脏健康才更有益处。

五色入五脏,绿色入肝。养护肝脏健康,可以多吃点绿色的食物。

荠菜,可疏通肝胆经之郁热,生发肝胆之气,保护肝脏。菠菜,可滋阴平肝,清理毒素,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肝脏免疫力。

莴笋,有助于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慢性肝病患者增进食欲。西兰花,可增强肝脏解毒能力,有利于改善脂肪肝。

芦笋,可解酒护肝,保护肝脏细胞免受酒精毒素的侵害。茼蒿,行肝气,消食开胃,通便利腑改善肝郁气滞。

二、少喝酒、多饮茶

喝酒伤肝,这一点,大家都清楚。大量喝酒,会导致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癌,严重损害肝脏健康。

所以,要注意,少喝酒,最好滴酒不沾。可以适当喝点茶水,更有益于养护肝脏。

野樱莓茶:野樱莓营养价值很高,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其所含多酚、类黄酮、花青素是目前已知植物果实中含量最高的。

研究表明,野樱莓的提取物,能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三甘油酯水平,增加高密度胆固醇水平。

将野樱莓泡水代茶饮,对预防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均有显著的疗效。

金麦须茶:金麦须具有很好的保护肝脏的作用。能够促进胆汁排泄,降低其黏度,减少胆色素含量,降低胆囊重量。

同时,金麦须所含的多糖对四氯化碳损伤的肝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促进肝脏分泌胆汁。

对于常见的肝胆疾病,如肝炎、黄疸等,利用金麦须泡水代茶饮,可以有很好的治疗或者预防作用。

三、少久坐、多运动

有过肝炎病史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久坐电脑前,会诱发肝病复发。

因此,电脑一族一定要注意养肝护肝。

生活中,不论多忙,都要注意适当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

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排毒,可减少肝脏负担,亦可增强肝脏功能。

四、少抑郁、多欢笑

肝,主疏泄,情绪对于肝脏,十分重要。

生气、发怒、脾气暴躁、抑郁等不良的情绪,都会损害肝脏健康。

欢笑、开心等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肝气抒发,对肝脏健康,大有益处。

所以,生活中,要注意,多欢笑,少抑郁,不生气。

五、少玩手机、多按穴位

久视伤肝,所以,要注意,减少玩手机的时间。一旦用眼过度用眼,会导致肝阴不足,出现眼干、眼涩、红血丝等表现。

尤其是,晚上睡觉前,要远离手机,以免增加近视、散光的可能,影响视力。睡前不妨泡泡脚,有助于睡眠。泡脚后可以按按脚上的穴位。

太冲穴是人们身上的“出气筒”,在大脚趾和二脚趾中间趾缝根部,往脚背方向4厘米的位置。

经常按一下这个“出气筒”,能把肝火都撒出去,还可以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

如果肝火太旺,经常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等,按揉行间穴也是很合适的。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