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童年期“友谊”的发展,对人格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9-10

在孩童时期,最幸福的时刻,可能就是莫过于放学后,丢下书包,与小伙伴疯跑疯玩的情景了,在那一刻仿佛什么烦恼都没有。

当你在屋子里憋得发闷的时候,小伙伴在楼下叫你出去玩,我想你会瞬间的打起精神来,冲下楼去。

对于大人来说,在社会中进行很好的人际交往,对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情感的联结非常重要,同样的对于孩子来说,小伙伴的出现和陪伴,也是在人生中出现的要学习的必修课。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需要友谊的建立,也是需要精神的共鸣。心理学家认为,童年期“友谊”的发展,对于人格的建立以及社会性的建立,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许多心理学家对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都做过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沙利文,根据人际关系对于人格特性的影响,将个体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前青春期、青春初期、青春后期等六个阶段。当能够完整的经历这六个阶段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状态,也就代表着人格发展达到了成熟。


另外一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egolsky),提出了:“高级心理机能”的概念,明确了社会文化对于人类交往的制约。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同伴的交往中逐渐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使用工具以及语言等符号,提升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使得人们的心理机能走向了高级。

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性质的友谊的建立,对于童年时期来说,与伙伴的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童年期伙伴的交往

1、摆脱自我中心,增加良好品性的发展

自我为中心是孩子早期发展具有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自私、独占、骄纵等特点,对于人格的发展和建立都有负面的影响。在与同伴的社会交往中,共同的游戏和活动,要求个体必须去遵守规则、承担责任,从而去团结亲密,学习谦让、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提升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2、认识社会角色,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发展

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常会通过一些游戏来进行角色的扮演,在扮演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不同角色带来的角色期待是什么,并且会在同伴的评价中,了解到自我的信息。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渐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形象和地位,这对以后社会的交往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


3、增强感情的支持,促进心理的健康

对于儿童来说,情感的支持更多的将家庭转移到社会,从同伴中获得友谊,有烦恼了可以和朋友一起分享,有快乐了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分享,情感上的交流,会满足孩子获得归属感的心理状态,同伴的支持和尊重,将会成为他们强大的精神寄托。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4、促进社会技能的发展

走入社会是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事情,童年时期与同伴的交往,能够促进社会意识的形成,在交往中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的矛盾,以及与他人的分享,并且在外界反馈的信息中,掌握交往的技巧。专家认为童年的同伴交往将影响以后的社会关系,在人群中不受欢迎的儿童,在将来的社会交往中,可能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童年中友谊的发展

在成人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情感上良好的联结,是个体的一种心理需求。对于儿童来说,友谊也在逐渐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旦被孤立,也会感受到痛苦和伤心。但是总体上来说,童年的友谊是更加单纯和干净的。

儿童对于友谊的认知是在不断的经历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逐渐形成的一个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3-5岁

  • 这个阶段并没有形成确切的对于友谊的概念,在幼儿园或者是在其它环境下,认为与自己一起玩耍的就是好朋友,这是一个短期的游戏伙伴。

  • 第二阶段:6-9岁

  • 此阶段是单向的帮助关系,更多的体现的是索取的过程,也就是在交往中,与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一致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

  • 第三阶段:9-12岁

  • 此阶段是双相互助的阶段,不再单纯的追求与自己的一致性,也能够接受友谊的相互性。

  • 第四阶段:12岁以后

  • 这个阶段友谊的认知和发展都得到了提升,彼此之间会建立信任和尊重,能够面对冲突和分享,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但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排他性。

心理学家:童年期“友谊”的发展,对人格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与人交往或者说能够与一些人成为朋友,也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的,成人世界里我们喜欢交往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不用年龄的选择的倾向性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个选择性是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相互或者临近

从心理学人际吸引的角度来说,成人在心理上更容易与熟人产生情感联结状态的,这个影响因素是熟悉和临近。对于儿童交朋友来说,客观条件使他们有更多的接触机会,例如是同桌、邻居、父母是好朋友等等,这在无形之间创造了彼此之间的接触机会,更容易成为朋友,年幼的儿童更多的因为此因素,而去选择交往。

2、行为、品行、成绩

儿童会以自身的行为倾向去选择朋友,也就是选择与自己更加接近,互相能够产生共鸣的这样的人做朋友。具体调查显示,对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以行为、品行、学习成绩等方面,来进行结交朋友的。

3、人格的尊重、心理的和谐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交朋友更加的在意精神世界的交流,情感性的比重逐渐的增加。人们对于自身有尊重的需求,有情感的需求,因此在选择和交往朋友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儿童交往的人气特点

在成人的世界中,有合群、有排挤,但是只要是涉及到与人交往,这些问题都是很难避免的。同样对于儿童来说,在同伴中的交往,也会形成不同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学习成绩好,有主见,能够进行很好团队合作。

不受欢迎的儿童:对人不友善、表现出具有攻击性、缺乏合作的能力

受忽视的儿童:具有依赖性,常表现出退缩、安静,容易被忽略和忽视。

之所以儿童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人气特点,主要取决于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以及与同伴交往的策略,指导孩子改善不良的人气特点。对于不受欢迎的孩子来说,是需要家长去引导和改善,否则会在以后的交往中,面临问题。

1、直接干预:直接性的去进行干预,引导孩子去与他人正确的交往,创造条件发挥优势,提高社会交往的技能。

2、提高成绩及自身价值:提高学习成绩或者是提高某一方面的特长,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身价值,从而提高成就感和自信心。

3、发挥集体的作用:创造一个和谐的交往氛围。

儿童交往的发展趋势

从亲子关系到朋友关系,是一个由家庭向社会的一个转变,从婴儿时期到青春期人际交往是在发生着变化的。

心理学家:童年期“友谊”的发展,对人格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由图中可知: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的下降,与伙伴的交往却在不断的上升。而与老师的交往,在12岁之前是呈上升趋势的,在12岁之后形成缓慢下降并趋于平稳的趋势。

也就是在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与同伴的交往会更加的密切,与此同时疏远了父母的交往,不再像小时候,而是去追求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注释:

高级心理机能: 是在同周围人的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人使用物质工具进行劳动操作,使自己脱离了动物世界,同时人又使用符号、词、语言等精神工具进行精神生产,使其心理机能发生质的变化,上升到高级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