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早在6世纪就有茶叶出口的历史。17世纪中国茶叶传入欧洲,并迅速风靡各地。俄国作为欧亚大陆的桥梁,不仅是茶叶消费的大国,更将中国茶叶转销欧洲市场视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兴盛于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沟通欧亚大陆的又一条国际商路。 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向北延伸,过蒙俄边境通商口岸恰克图后,辗转销往莫斯科、圣彼得堡及欧洲各大城市。这条贯穿中西、绵延万里的茶叶之路既是以茶叶贸易为开端的经济通道,也是中西文明沟通交流的一条重要文化线路,深刻影响了沿线各地的商业、文化及生活方式。 2019年3月,“万里茶道”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通过开展“万里茶道”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保护,积极推进跨国联合申遗行动,发挥文物部门的职能和作用,用好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沿线国家文明交流与互鉴,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第一部分 茶的故乡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食用茶叶的国家。中国的茶区分布广袤,东起台湾,西至西藏察隅河谷,南抵海南岛的琼崖,北达山东半岛,茶类齐全,品种众多。中国的茶树栽培与制茶技术经验由来已久,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19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销国。 古代茶文化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原名)而解之” 。素有“茶圣”之称的陆羽在《茶经》里也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一般认为中国的饮茶习俗起源于巴蜀地区,西汉四川资阳人王褒在《僮约》中所写的“武阳买茶”“烹茶尽具”,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叶交易和饮茶的记载。目前考古所见最早的茶叶出土于西汉时期的阳陵。时至西晋,《荆州土地记》中“武陵七县通出茶”的记载,表明西晋时期长江中游已经开始普遍种植茶叶。汉魏六朝时期采用烹煮的方式来饮茶,将茶叶放入鼎、釜中水煮,再盛到碗内饮用。 隋唐时期,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唐玄宗时期,陆羽撰写了《茶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在饮茶方法上,除沿袭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宋朝时,散茶取代片茶成为茶叶消费的主流,此时又兴起了点茶法,即先将茶饼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碎茶,调成糊状,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令茶沫上浮,形成粥面。鲜白的茶沫浮在水面上,对其色泽与持续时间的追求便成为宋人的一种风尚:斗茶。 明清时期饮茶的主要方式已由煮茶改为沸水冲泡,与现代的饮茶方式基本一致。 河北唐县出土五代白釉陆羽饮茶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茶具 白釉茶碾 晚唐五代 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唐宋时期流行煎、煮、点茶,需将茶叶碾成细末,方可煎煮出味。茶碾由碾槽和碾轮组成,陆羽在《茶经》中称碾轮为“堕”,呈车轮形,使用时以轴木固定,手持轴木转动碾轮,反复碾碎茶饼。此件茶碾为随葬用的明器。 白釉茶臼 晚唐五代 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白釉茶具 唐 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由高足、托盏、茶炉和茶勺组成,茶炉有通气孔和炉门,是一组仿实用茶具制作的明器。 白釉荷叶口盏托 晚唐五代 河北曲阳县许城东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陆羽(公元733年—804年),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被后世尊为茶圣。《茶经》分三卷,系统总结了茶叶的起源、种植、饮用方法和相关器具。 《陆羽烹茶图》 (元)赵原 陆羽《茶经》 民国 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影印本 1923年) 湖北省博物馆藏 《唐人宫乐图》 (唐)佚名 撵茶图 (宋)刘松年 河北张家口市宣化辽代墓葬群《备茶图》壁画 《茶事图》 (明)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 (明)文徵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