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 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是在民间盖碗也指一种齐刘海发型,因这种发型的刘海像只碗盖在头上而得此名。 '茶托'又称'茶船'。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在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盖碗。 每一种文化,总有些深奥的细节难被外人理解,尤其是……外国人。比如给外国人一双筷子,他也许还能吃饭,要是给他个盖碗,他肯定就不会喝茶了,不信你看↓ 兄弟,你的手指不烫吗? 喝盖碗茶时,坐姿要端正,头和嘴不前伸,也不能低头。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其作用是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物。 将茶盖呈倾斜状,送到嘴边,再把茶汤吸进去,不能有声音。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 要知道盖碗又名三才碗,以盖喻天,碗喻人,托喻地。那么天时地利人和,当然要全抓在手里。 下面请林妹妹给我们示范一下盖碗的古典用法。 《红楼梦》中还有一个镜头是迎春喝茶,用盖撇了浮茶,而黛玉初进荣国府,是客人,就省了这一动作,只是用盖抵住碗沿吃茶。 这就是用盖碗的另一个礼节:客场时不能撇浮茶——那是暗示主人的茶不好。 刮是不对的哈 盖碗的好处是不烫手。 这个来历要回到东土大唐,西川节度使崔宁家的大小姐嫌茶碗烫手,就把碗放在碟子上。 宋朝的《演繁露》里是这样记载的: 托盏始于唐,前世无所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寘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 ▲唐法门寺琉璃托盏 这就是盖碗的前身,叫托盏或者托子。 崔宁任节度使是在770年前后,应该是托盏出现的大概时间。 875年埋藏到法门寺地宫的那批宝物里,就有一件琉璃托盏,是最早的能考证出时间的实物。 ▲唐法门寺琉璃托盏 大伙儿都清楚,宋代人流行点茶。 到了明代时,朱元璋嫌这种方式又浪费又矫情,就开始推行泡茶法,所以真正适合于泡茶的盖碗是明代才出现的。 当年妙玉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指的是明代成化官窑的盖碗,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清五彩盖碗 这时的盖碗较唐宋的托盏深,适合存茶叶,加了盖子,却没有底托。 大概是晚明或者初清,盖碗又加了托,成了现代意义的三才碗。 有人认为托就是防烫手用的,细想其实也未必。 一杯茶,如果拿起来烫手,那喝起来肯定烫嘴,干嘛非得拿? 放那凉一会再喝呗。 托的核心价值,更多的是一种仪式感。 托盏出身在门阀贵族家庭,到了明清也是上层社会的用具。 诸多茶器里,盖碗是最难使用的,要用两只手,动作得缓慢从容,看上去雍容华贵,其实是怕碗从托上摔下来 。 上流社会,或者有闲阶级,就喜欢玩这些有技术门槛的东西,平民轻易学不会,贵族就刷出存在感了。 ▲金錾花高足白玉盖碗 清 到清代中叶时,三才碗已经成了官宦门第的标配,大户人家也纷纷效仿。 古装剧里常有这样的镜头,客人上门,仆人便献上盖碗茶来。 客人自己吃茶无妨,若主人端起盖碗,口称“请茶”时,便是逐客令,这叫“端茶送客”。 ![]() 到晚清时,盖碗不再被上层社会垄断,而是成为市井之物,并且衍生出许多规矩。 比如四川的茶馆里,把盖子放在碗的不同位置,可以表示许多暗语。 ![]() ▲堂倌我这该续水了 ![]() ▲暂时离开,还会回来接着品的 ![]() ▲外地人初来乍到,求帮忙 ![]() ▲没带够钱,要赊账,请给个方便 ![]() ▲喝好,可以收拾茶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