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和胃,祛邪外出法——小柴胡汤 【组成】 (12克) (9克) (6克) (9克) 炙(5克) (9克) (4枚) 【方解】 本方为和解少阳之主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络肝属胆。 故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而胸胁苦满。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舌苦薄白,是邪尚未入里化热之征,脉弦是少阳经气郁而不得疏泄之故。 本方之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君药。 黄芩寒,善清少阳相火,故为臣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为佐药,助君臣药攻邪之用。 人参、甘草为佐,生姜、大枣为使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实里而防邪入。 如此配合,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伤寒论》)。 或治不如法,小柴胡汤证仍在者,服小柴胡汤后,“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病案分析】 张某,女,65岁,2003年4月13日初诊。胃脘疼痛不适20天,素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20天前因生气致胃脘疼痛不适,自服多潘立酮、斯达舒等药物疗效不佳。 纳差,眠差,大便干,2~3天一行,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证属胆胃不和,气机郁滞。治宜调和胆胃,舒畅气机。 处方:柴胡9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郁李仁30克,干姜6克,枳实12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陈皮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12剂后疼痛消失,纳可,但胃脘部仍觉痞满不适,眠差,多梦,舌脉同前。 上方加赤芍15克,丹参20克,珍珠母30克,活血化瘀、镇静安神,继服12剂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患者因情志不畅致肝胆气郁,胆胃不和,中焦气机不畅,不通则痛。 叶天士曰 “积着于胃,脘中痹痛,高年易和不宜攻”“胃为阳土,宜凉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故重用小柴胡汤调畅气机,通则不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