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涧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西北方向约25公里处的云中山脚,北临南云中河,西北与沙窊接壤,南与金村、田家窑村相望,正北与正东各5华里与石家庄村和奇村隔河眺望。现属忻州市忻府区合索乡管辖。 ![]() 枣涧村在册居民356户,约830余人。国土面积3.3平方公里,基本农田2100多亩。有1600多亩水浇地,其余为坡地旱地,全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从事传统的玉米种植。 枣涧村地处平川、丘陵集合部,村庄依山而傍。以村西忻州一干渠为直线、以奇合公里为底线,以南云中河为斜线,整个平川呈直角三角形。丘陵地带绿意葱葱,有少量森林覆盖。整个村庄呈蘑菇云状,一派吉祥如意之兆头。也有人说,像一头出山的老牛正在奋蹄耕耘。 ![]() 枣涧村名由来。相传很早之前,有一侯姓人躲避战事逃荒寻求居所,来到此处只见山坡上枣树株株,硕果累累;山涧里溪水流出,潺潺不息,遂携家眷伐木搭屋,拓荒垦田,扎根于此,命村名为“枣涧”,后即今枣涧村也。据说枣涧村立村约有近千年的历史。 ![]() 贾氏迁居枣涧。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廷下令实行移民行动,把人多地少的地方人口,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人烟稀少处移居。有史料记载,当时由明政府负责移民的路费,到达指定地点后分配一定的房屋、耕地、籽种等,当年免征田租。于是,忻州知府奉令赴朔州马邑调遣移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朔州马邑一畔村的贾善钦成为无数移民中的一员,他携妻崔氏及两个儿子被分配在秀容县枣涧村,遂成为枣涧村贾氏始祖。据说,此时枣涧村已经由侯氏、崔氏、鲁氏等居住枣涧。因贾氏其治家严,善经营,历经数代,成为枣涧村最大的旺族,带动枣涧村日益兴旺,成为周边大村落之一。 枣涧民风淳朴。枣涧建村以来,历经明清两朝,阅尽沧桑,贯穿古今。所有村民重德、务实、自强,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历代枣涧人,不拘于传统的耕作模式,穷则思变。清朝中后期,村人将目光瞄向了外面的世界,走出家门,经营生意,把各种买卖(商业)做到各地,远到包头、集宁、丰镇等地,近到忻州、奇村,他们经营有粮店、布店、钱庄、当铺比比皆是,俗称枣涧人有“七十二股半买卖”,形容不看重盈利高的行当,不眼高手低,只要有微利就做,他们白手起家,滚动发展,以诚经商,善于理财,拓宽了枣涧人的生存空间,增进了当地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乡村的发展与进步。 枣涧文化底蕴厚重。明末清初,各种古迹贯穿于村族文化,村中兴建了各种寺庙。村西有“财神庙”、“真武庙”,村中有“五道庙”、“奎星阁”,村东有小寺,内有“关帝庙”、“玉皇殿”,古戏台座南朝北,“玉皇殿”中玉皇神像为全木制成,雕刻精美,威武高大,形象生动。村东南300米处辟地约5亩,与金村、田家窑村合建“福田寺”,人称“大寺”。内供奉玉皇爷、狼神爷,还有“奶奶庙”。村人祈求神的保佑,驱邪避灾,人丁兴旺,财源茂盛。直到解放初期,这些古迹才逐渐因各种因素而消失。 ![]() 枣涧人念祖朔源。曾经的枣涧村西,建有“楼院”一门的贾氏陵园,村东南建有“恒盛”一门的贾民陵园,均建造完美。其中,“楼院坟”古松密森,高拔挺立,方圆几十里遥遥可望,后人俗称芊树坟,其实为柏树;“恒盛坟”有石排楼一座,砖塔一座,石排楼雕刻美轮美奂,制作精美宏大,砖塔高耸屹立,其间石碑林立,蔚为壮观。后人祈求先人庇佑,愿后世发达,传承族人之美好家风。这些古建筑,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是呈现了村人的思想寄托,文化理念。可惜这些文物古迹,均在战乱年代,四清文革中秋毁于一旦,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追忆与思念。 ![]() 枣涧历经水患。1937年和1954年夏天,忻州西北部云中山麓连降暴雨,寺坪沟山洪暴发,洪水肆虐,冲垮了枣涧村1000亩以上赖以生存的良田,洪水过后形成了高于耕地的南云中河河床,形成平原性的季节河,给本来地薄人多,生计困难的枣涧人凭添了天灾。为了生存,枣涧人历经数十年,沿云中河岸植树,以稳固河堤,护我家园。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驻扎村东五里之遥的奇村,不时出兵扫荡抢掠,烧毁了村西“真武庙”,飞机炸毁了财主贾银福九间楼院,村民不时逃于寺坪沟深山内,以躲避战难。在党组织的召唤下,贾贵槐、贾戌堂等成为本村第一批党员,跟随党组织奋起抗日。 解放战争期间,枣涧村隶属忻县(西)五区,解放军二十团驻扎枣涧村,村民积极配合,支前支战。1947年冬,晋绥军包围了枣涧村,抓走干部、村民八十余人,押往奇村审讯。民兵队长王治全,儿童团长鲁五毛、农会干事聂二、民兵陈喜堂等五人在敌人审讯中坚贞不屈,遭乱棍打死,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其中,鲁五毛去世时,年龄还不到15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过程中,枣涧村先后有多名村民为国捐躯。其中,《忻县革命烈士名录》和中华英烈网有记载的就有9名。 1948年7月忻县解放,枣涧村民重见天日,在共产党领导下,迈步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康庄大道。 岁月在流逝,社会在进步。解放以后,在党的政策的召唤下,1951年,云中河管委会成立,全村村名参加了村西一干渠的开挖,一条具有防渗功能的灌溉水渠由北向南从枣涧村西掠过。水渠两边原有的5米多高的黄土堤坝,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逐步被村民盖房等使用摊平。 1954年,枣涧村成立了由13户村民牵头组。互助组在农忙季节临时组织起来,进行换工互助,农忙过后,即行解散,开展生产自救。 1955年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以个体自愿组织起来进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里实行统一经营;社员参加集体劳动,劳动产品在扣除农业税、生产费、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用之后,按照社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及入社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多少进行分配。 1958年,国家开展了大跃进运动。枣涧村被编入忻县上游人民公社(注:该公社辖现在的奇村、温村、杨胡、寺坪四乡镇)。期间全村经济十分匮乏,贫穷的枣涧村就连一两百块钱也没有,搞生产建设需要向生产合作社贷款。 ![]() ![]() 1961年政府撤销上游人民公社,枣涧又划归温村公社。其时,枣涧村经济不发达,户户没余粮,家家都在贫困线上生活,居住的都是土打墙房,只有少数人家居住的土坯瓦房。 ![]() 上世纪七十年代,枣涧人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披星戴月,奋战两年,淤塘垫地100余亩,建成田、林、路一体化方子田6处300多亩,改善了耕作条件,初步实现了半机械化耕作。另外,村里响应上级号召组织村民支援了米家寨水库建设、新建村千亩盐碱地排水渠建设。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村委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致富,先后发展副业,村里栽桑养蚕,养殖果林,开办了砖窑、蛭石厂,村里还组织40余人的工程队走出忻州,建设了轩岗矿务局机修厂厂房、轩岗矿务局技校校舍,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这个时期,枣涧村人口迅速上升,全村达1200人左右。村办学校拥有小学、初中,学生分别来自本村、沙窊村、金村、田家窑、土岭西、小南峁等,共有学生200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号召勤劳致富。1984年,村委领导决策安装了深井高压水井,铺设了地下暗管,家家户户实现了自来水吃水,彻底告别几百年来靠挖井挑水吃饭的历史。 2002年政府撤乡并镇,温村乡撤销,枣涧村并入合索乡。2004年,全村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两条出村水泥路连接到112县道公路。2010年,新村委办公室建成,广场硬化,体育设施齐全,晚上路灯盏盏,照亮了村庄。枣涧村年粮食产量260余万斤,全村年收入705.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全村60%的居民告别了土木结构的老屋,住上了混砖结构的新房,家家有彩电,人人持手机,互联网覆盖全村,空调、太阳能随处可见,私家车百余部。95%以上的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60岁以上的村民领上了农村养老金,全村陆续走出大学生、研究生等50多名。现在村人出行便利,居住安乐,生活有保障,疾病有人管,生活逐步向小康迈进。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政策的扶持下,枣涧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转变思想,奋力进取,呕心沥血,带领村民致富,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新打机井4眼,铺设地下暗管6000米,设置给水栓65处,新盖井房9座,改扩建田间道路4条共长5000米,路旁植树851株。修建U型渠6000米,防渗2000米,铺设地下电缆4000米,新增变压器2台,做到了田、林、路综合治理。大街小巷杂草杂物,柴堆炭堆粪堆清理一新,有力地改善了枣涧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小康村的建设。 ![]() 据最新公布的《忻府区区域乡村建设规(2018-2035年)》显示,忻府区行政辖区范围内6镇11乡、381个农村居民点(即352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都在规划范围之内。规划期限为2018-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2年,远期至2035年。未来忻府区共划分为四大分区:东部平川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区、中部山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区和西部山林自然生态保护区。从人ロ、产业发展、村庄建设、设施配套、生态保护等方面对各分区发展提出指引。枣涧村列入西部山林自然生态保护区内。未来的枣涧必将有提升空间,发展充满机遇。 回眸枣涧村发展变迁历程,一个小村庄的发展,折射出新中国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发展历程。到2019年,千百年来,在枣涧村这片土地上,以贾氏为大姓、并有侯、崔、鲁、张、王、赵、刘、常、杨、乔、郭、罗、陈、孙、宿、胡、沈、田、肖、毛、安、解、武等24个姓氏曾经在此居住。其中,有记录的贾氏繁衍生息了整整650年,共繁衍25代(待考究)。贾氏入口占枣涧村总人口约70%以上,形成以贾姓为大户、多种姓氏和谐相处之局面。 多少年来,守乡守土的枣涧人,勤俭持家,由穷变富,有的自己富了,带动左邻右舍致富。在外打拼的枣涧人,爱岗敬业,报国建功,有的成为全国四届人大代表,有的成为厅局级干部。还有的成为县处级、科级干部,他们不忘枣涧村养育之恩,为发展枣涧村的经济,在种植、修路、吃水等诸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枣涧村,枣涧人,枣涧情叙不尽。 (注:19世族人贾有明提供资料,编者略有修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