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道 | 抱云堂散论(九)

 伯乐书香小屋 2019-09-13

言恭达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之艺,艺之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古以来书之艺,艺之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古以来,人们将“无上清净”推崇为至高境界。清者逸也,净者雅也。世上未有俗夫称雅士、浊流呈逸者。

中国书法取形为下,取神为上,形为技,神为道。重技而不溺于技巧,由“技”入“道”而达“意”,形神兼备,心手双畅。这是深层的“意”,是一种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文化精神!浩浩乎沛然于人性的华茂,此笔下的盎然生机,所标识的正是一种可供时代观照的生命情态!

刘熙载有云:“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师法秦汉,追崇高古,入古出新,雍容大气,感受到大气象上的朴美之意。“书有骨始清,有筋方厚,用笔结构有出人意表之美则奇,古雅全凭学养,四者备而杰作成。”不为时尚所诱惑,不为世俗而俯身,不心存躁动而求一夜梨花,一心追求灵府的愉悦与生命的自振。

古人云:“盖笔者墨之师,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笔墨是中国书法的本体要素,中国书法靠一根线条寄托了艺术家无限的情感与思考。谢赫“六法”中首推的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就是要求书画创作的笔墨性成为审美价值判断的前提。试想,无“笔精墨妙”,何谈“风韵难及”呢?
书唯风韵难及。晋人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自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故其书以理相胜,以韵相和,昔人谓“隶书秦汉,楷法晋唐”,盖亦取法乎上之意。

书画重在境界,不可徒以形似论之。六法之中最要紧的是“气韵生动”四字,一靠创作意境,二是笔墨情调,方可以此四字当之。

历来书画家之创作,主张“以意为主”,意造境生。康定斯基说“艺术作品必须在人内心较深之处激起回响”。书法“渗情入法”,必须通过摄情达意方能使观者在“不尽之境”中受到感染。

“书者,心之迹也。”蜕庵大师云:“书道如参禅,透一关,又一关,以悟为贵。”所谓“悟”者,涣然冰释,豁然贯通是也。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境界,是从内心深处爆发出来的一种创作灵感。

书画最忌甜熟,烂熟能伤雅,过熟则腐。故旧有“诗到老年唯有辣,书如佳酒不宜甜”之告诫。书宜朴不宜巧,然须是大巧之朴;书宜淡不宜浓,然须是浓后之淡。
书忌太薄,又忌太露。唐人论诗有四忌:其中“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很值得伏枕三思。

古代画论云:“景愈藏境界越大,景愈露境界愈小。”把景比作作品的意蕴,藏得越好,越耐咀嚼。菩萨垂眉与金刚怒目,同样美,但我选择前者。学书如打拳,太极无火气,无斧凿痕。书家作书为人也该如此:谦恭而淡泊,不露锋芒;平凡而淳朴,但求蕴藉。

书之起伏与诗词格律、音乐节奏一样,是艺术家心灵节律与客观生命律动相感应的物质体现,这是艺术家生命的象征。点与线通过气的承接连贯、势的方向转折产生气势节奏。蔡邕《九势》中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喜怒哀乐、刚柔雄秀等不同情感均表现得淋漓尽致,强化了作品的生命。

书画笔墨意趣最终能老辣稚拙,似有能又似无能,即是极境。意远在能静,境深尤贵曲,笔外之笔,意外之意,皆臻妙谛。

受人以虚,求是以实,能见其大,独为其难。“小技拾人者易,创造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缶翁)积学储宝,不随俗流,更不以狂怪巧饰来哗众取宠。学源于思,深悟其理,饰穷其要,意蕴万象。借形以写意,阐意而达情,唯见平中见奇,静中寓动,开拓出无限生命活力,建构个性化的纯净的精神家园。

张怀瓘有云:“大篆者若鸾凤奋翼,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铦利精微,同乎神化。”(《论六体书》)书篆,裹锋落笔,绞锋作势,提锋涩行,正侧互用,使转活通,曲直合度。用笔豪放质朴,沉雄绵亘;结字向背开合,体势奇丽;布置妥然谨严,颇具节奏。透析高婉之气与深朴之气。所谓高婉,方圆铦利,隽永气定,“婉”则气圆不乱。所谓浑朴,朴质自然,奇姿天趣,“朴”乃大巧也。

学艺信奉“吟诗必知诗之品,作书须识书之格”之古训。诗书言志,均以境界论。书之品贵悟不贵解,成诵技艺于口,乃皮相也。融冶晋唐之神韵,博釆明人之气格,心以应物,驱遣陶熔,寄兴毫端,涉笔成趣。写兴象之意,求造境之美。别抒朴雅冲淡、沉郁婉绰之风神。

书法艺术阴阳之辩证。《周易》的阴阳平衡原理贯穿于书法通变的始终。“一阴一阳之谓道。”阴:柔、虛、静;阳:刚、实、动。“……以笔之动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墨生彩为阴。体阴阳以用笔墨……”(唐岱)“黑为阴,白为阳,阴阳交构,自成造化之功。”(张式)书法中开合、争让、虚实、藏露、纵横、平奇、方圆、整散、疾涩、刚柔、润渴、顺逆等都是阴阳辩证之统一。

书法艺术变易之规律。“一画”—通变的线条,连笔为阳爻,断笔为阴爻。“易一名而为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笔墨之妙,在于通变、善变、制变,对法的灵活运用。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石涛《画语录》提出“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工于化”。

书法文字器道之兼修。《说文解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解释了汉字之源、汉字之用、文字之理、文字之证。其智慧体现在说解汉字时用的三大方法,即互训、义界、推因。解释汉字必须“器道兼修”,不仅着眼于一个字的形体、字意,还要关注说文之“道”。“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
【详见《中国书画》2019年9期】

责任编辑:刘光   新媒体编辑:崔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