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个最复杂的字。 最初繁体的“愛”字同仁爱情爱无关。《说文解字》解释,“爱”为“行貌“,也就是步行的样子。流沙河先生说,“爱”字本义是指举步维艰,似有阻塞不能畅行的样子,就像打嗝使人气不舒畅那样。后来不知何时因何生成了现在的意思之后,爱的定义又五花八门,有性爱、仁爱之分。具体包括对他人的爱、对自己的爱、对食物的爱、对金钱的爱、对权力的爱、对名誉的爱……。由于爱本质上是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体验但却难以言说,因此对什么是真正的爱也往往莫衷一是。 “爱”字也是简化以后争议最多的一个字。 自从繁体的“愛”简化为现在的“爱”之后,人们对爱字去掉原有的构件“心”,多有不同看法。赞同的有之,反对的也不少,认为无“心”怎能有爱? 原来繁体字“愛”字,是由“爪”、“冖”、“心”、“夂”四个部分组成。 “爪”,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指尖朝下的“爪”形。在金文中的形体与甲骨文相反,是指尖朝上。“爪”字本为鸟兽的脚趾,后来在汉字中大多表示为手爪。因为人爱时要用手抚摸,动物爱时则是乱抓乱蹬乱咬,所以爱字从“爪”。 “夂”,在甲骨文中像一只朝下的右脚形。《说文解字》解释,“夂,从后至也。”本义为到来。动物爱恋、交尾多从后至,故爱字从“夂”。 显然,在“爱”字中,“爪”和“夂”的意思简单明了。 “冖”,在甲骨文中就像覆盖东西的幕布或大巾之形,起遮盖作用。本义是覆盖。《说文解字》解释,“冖,覆也。从一下垂也。”有人解释“冖”是指爱要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有的解释是,在“爱”字中加“冖”,好像是把“心”包起来,需要男人或者女人用手,用自己的行动,去揭开,去获取对方的爱心。还有人说,我们的祖先,在造“爱”字的时候,对爱什么、是真爱还是假爱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苦苦思索之后,只好用“冖”覆盖起来,来表示爱的不确定性。 “心”,在甲骨文中就像一颗心的形状。本义就是心脏。在中文的语境中,“心”包含着脑和脑的功能。人脑的思维是最为多样复杂的。在“爱”字最初表示“举步维艰,似有阻塞不能畅行的样子”意思的时候,这个“心”显然是表示“堵心”、“闹心”之义。当“爱”字转化为现在的意思之后,是表示真爱或是假爱,是爱人品,或是爱金钱、容貌则不好确定,让这个有心的“爱”字,反倒变得不确切了,或者说中性了。这个“心”决定了爱可能是真爱,也可能是假爱。在“爱”字有“心”的年代,虽然有“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这样的爱,但假爱的也比比皆是。显然”爱“字中的“心”,对是真爱还是别的什么爱,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约束力,或者说对“爱”字的涵义没有那种不可或缺的作用。 简体的爱字把构件“心”和“夂”,换成了“友”。去掉“夂”,估计人们都赞同,因为那是去掉了“爱”的动物性。那么去掉“心”换成“友”,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在汉字中不算竖心的字,“心”字底的字有172个,“心”字作为构件大都在下,如忠,忍等,只有“耻”( 那么,只好从后来加上的“友”字的内涵来考虑了。 “友”( 可以肯定地说,有“心”可以爱,用“友”其实包含了“心”,因此同样可以使爱更加美好。用“友”替代“心”,使“爱”的内涵清晰起来,是对爱字内涵的一种升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