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诊究竟是怎么回事?(上)

 余近山 2019-09-13

  那么,易诊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诊断方法呢?一言以蔽之,易诊术不是独立于中医医学体系之外的一个东西,它也属于中医辨证施治的一种方法,历千百年而流传至今,是我们中华传统医学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01
class
中医辨证的“辨”是辨什么?

  要说清楚易诊是怎么诊病的,我们先来看看传统中医是怎么诊治疾病的。中医的理论体系叫“辨证施治”,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辨证,二是施治,辨证完后再去施治,如果没有辩证,因为没有了根据,施治也就无从谈起了,注意辨证的“证”是证明的“”,而不是症状的症。为什么要用这个证,后面会谈到,下面先谈谈辨证的“辨”是辨什么?

  所谓辨就是中医通过“四诊”,即望、闻、问、切的结果,也就是搜集并分辨病人表现出来的各种疾病体征的过程。望诊就是用眼睛看病人的气色。一个人如果生病了,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往往会呈现出一些特征出来,有经验的中医师通过这些特征就能对病情判断得八九不离十。

  闻诊就是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和闻气味。一般人生病后,说话的声音、呼吸都会发生变化,身上有时也会发出各种不同的气味,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就能从中发现疾病的端倪。

  问诊就是通过和病人交谈,问对方身体哪里不舒服?有些什么表现?什么时候得的病?既往的病史,饮食与睡眠情况等。问诊是通过前两步的诊断后,问诊可以过滤掉一些无关的信息,缩小疾病与病因的判断范围。

  切诊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摸脉。大夫把三根手指搭在病者左右手的脉搏上,通过病人的脉象去诊断。常人摸脉可能感觉不到什么,但功力深厚的中医可以分辨出脉象极为细微的差别,能将脉象能分成几十甚至上百种。因此,我们看名医把脉,把手一搭,就能把病人身上的疾病说得清清楚楚,令人咂舌。

  通过以上这四诊,中医师就会得到病人身上有关疾病的各种信息,接下来就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辨证了,也就是要判断病人究竟得了什么病?哪些是病根或病因?哪些是由此导致的症状?病人为什么会得这个病等?判断结果要符合中医的理论体系,这个过程相当于我们做数学上的证明题,你要证明你的判断结果是正确的,才能为下一步的施治提供充分的依据。

02
class
高度抽象的中医模型

  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诊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两者对身体与疾病所建立的模型是完全不同的!西医的病理模型是建立在实证主义之上的。所谓的实证,就是用眼睛、显微镜、透视仪等医学仪器,去观察人体的内脏、器官、组织、神经、血管、细胞、DAN等以及肿瘤、细菌、病毒等真实的存在状态,以此判断病人哪里出了问题,然后用各种各样的药品来对治,这个过程完全都可以实证,对身体的病变与致病源能看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国家一直呼吁中西医要结合,却始终没有真正结合起来呢?是因为很多人压根儿就不明白中医建立的模型与西医完全不一样。中医建立的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模型,它建立在人体与脏腑生理之上,但又不像西医那样与物质化的身体有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

  它的抽象模型就相当于数学上的那些abc符号及公式等,也像炒股软件中的K线图等指标,它们都是非物质化的抽象符号体系,你在自然界永远找不到abc及那些公式的存在,在股票买卖上也不存在真实的K线图,但它们又都是有效的,能对我们真实的生活发挥有益的作用。

  举个例子:在中医的脏腑模型中,心在上边,肾在下边,左边是肝,右边是肺,中间是脾,可你对照下一下身体,肝明明在身体的右边,肺在身体左右两边都有,完全与现实不同。由此看来,中医不是实证模型。虽与现实不一,但用中医的模型来辨证施治,照样能准确地判断出病情并能治愈疾病。

03
class
中医常见的几大辨证模型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发展出很多套辨证模型,下面浩然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些。

  首先是汉代医圣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他是将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症状,以阴阳为总纲,归纳分为三阳病与三阴病,然后以此来辨证论治。但这六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能互相传变。

  举个例子:感冒发烧是三阳病中的太阳病,如果一个人浑身发热发烧,怕风怕寒,没有汗。根据太阳病辨证,这是由于风寒之邪侵入肌表,正邪对抗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那么,这时我们就可以用麻黄汤来帮助他发汗,将体内的寒邪通过汗排出来,感冒就好了。可是,如果在这时一味地通过药物或物理来降温的话,就会将寒邪逼入身体的更深层,导致肺炎的发生。这就是六经传变,疾病越往体内走就越难治疗。

  第二个是“脏腑辩证”。它是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及经络循行的表现来判断病变的部位,用寒、热、虚、实来辨别病情,以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病证的传变规律。

  对于脏腑,中医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例如肝,中医认为它有升发、疏泄的功能,肝喜条达、恶抑郁,能舒畅全身气机,调理情志等,这些认识对于西医来说,是根本无法接受的。因为西医眼中的肝就是实实在在的内脏,不具有中医说的那些所谓的功能。

  例如眼睛干涩、指甲干枯不荣、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等,这属于肝血虚证;头和眼睛涨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潮热盗汗,这属于肝阳上亢证;抑郁、爱长叹气、痛经、月经不调、胁下有肿块,这就属于肝郁气滞证。在这个脏腑模型上进行辨证后,中医的治疗就能有的放矢,选择相应的药物或针灸对治疾病。

  第三个就是“八纲辨证”,即把病情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纲来分,看看是表证还是里证,或是寒证、热证等。我们常听到说一个人肺气虚、肾寒等术语就来自“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辨证之间是相互联系、转换的,是一个十分大的模型。例如表证,就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它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四对矛盾的变方,可以向对方互相转化,如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由阳及阴,由阴转阳等等。

  第四个是“气血营卫辨证”。气、血、营、卫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和动力基础,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的病理反映,而营卫气血辨证的核心就是脏腑。

  我们常听到的气虚气陷、气滞气逆、血滞血瘀等词汇,就来源于这套模型。例如一个人经常出汗,就是由于卫气不和,血管外面的这个气不能与脉内的营气调和,于是卫气出于脉外,营气而自行于脉内,卫气失去营气就不固,就要出汗;同样,营气失去卫气也不守,也是由里头往外分泌体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那这归根到底毛病出在哪呢?是在卫气,而不在营气。古人讲的很好,说卫得有营,才能固于外,这个营由于卫外为固,才能守于内。如果它们两个不调谐,那就非出汗不可。治疗用桂枝汤就能调和营卫,解决问题。

  关于中医的辨证模型还有很多,例如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中医辨证完,接下来就要施治了。这时你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什么呢?就是同一个病人找了五个中医师,诊断的结果都不相同,但如果按照他们的方法去治,却都能把病治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情形呢?就是因为每个中医师所采用的辨证模型不一样,都是在各自的模型下进行诊治。

  还有一个现象也颇为有趣:对于同一个病,大家都采用同样一个药方,但不同流派的中医师对这个处方为什么会发挥作用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对每样药材的作用与功效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还是因为大家所使用的辨证模型不一样。

  那么,易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辨证模型呢?它与其它辨证模型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它为什么相对于其它辨证模型能得到更多的疾病信息呢?这些问题我们将放在下一篇中为大家继续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