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石门颂》临摹解析(4)

 陇上撷英斋 2019-09-13
收笔波磔
隶书写法通常有“蚕头雁尾,雁不双飞,蚕不二设”的规矩。“波笔”通常被称为“燕尾”,其实是“雁尾”之误。可能因为有“燕双飞”一词,最终“雁不双飞”被误为“燕不双飞”,于是,“蚕头雁尾”也就误为“蚕头燕尾”了。宋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有言:“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虽说“雁不双飞”,实际上在汉隶当中,也有双飞的,魏晋隶书和清代隶书就更多了。说到本质,只是不提倡,并非绝对严禁。对于《石门颂》而言,甚至可以说“蚕头雁尾”这句话多数是“失效”的,既无“蚕头”,亦无“雁尾”为多数情况。所谓“蚕头”,主要是起笔,看方圆变化,极少数为方,大多数为圆。《石门颂》因为风化剥蚀、镌刻和石质之因,以圆笔为主,最为协调。收笔变化极其精彩,变化多端,随意生发,可以加深体会。此处所搜集的具有典型意义的24个字例,无一相同,还可能有极少数字例存在特别的情况。因为考虑搜集字例的不重复性,故而不曾罗列于此,后文分析极个别字例时还会提及。
“年”字(见图一)长横画的波笔为少见的“标准形”运笔,与《礼器碑》竟然非常接近,尖锐方利,只是偶然一见。
有极少数收笔是略见微扬、稍有意味而已,如“登、安、上”三字(见图二至图四),笔随意止,势到未尽,别有风致。三字虽然归为一类,事实上各见妙处。“登”字为对称字形,将最下方的横画拉长,收笔略有上扬,保持了全字的平衡。“安”字收笔有提按,但对比度较小,波尾较长。在有些字上则更长,如“有”字的处理,在后面的讲座“同字对比”一节中可以见到,有效地改变了字形、体势。“上”字中,竖画略朝左倾,横画收笔上翘,有效保持了平衡,足见变化之妙。
一类上翘十分夸张突出,如“而、匮、与、惟、冬、欣、厥”七字(见图五至图十一)。较之前一类,幅度和力度明显加重,已经有了顿挫的动作在内。这当中又可以分类两小类:“而、匮、与、惟”四字为横画,“冬、欣、厥”三字为捺画,因为笔势相近而归为一类。这些也是《石门颂》具有行草笔意、体势上有飞动感的原因之一。其中“与”字横画乃是少见的方笔之一;“惟”字末笔横画波笔上翘,既产生变化,也使得气势内敛。
一类是弯弧,比起上翘的力度更大,也增加了圆转之意趣,如“之、朗、散、数”四字(见图十二至图十五),在笔势运行的过程中,强势放出,对于理解《爨宝子碑》的笔法大有裨益,也有一脉相承之处。由此可以看出,《石门颂》的运笔,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力度把握非常关键,笔笔到位。
一类是重按、重顿,比起标准形的“雁尾”更加夸张,如“斯、绥、若、章、秋”五字(见图十六至图二十),波尾特别醒目,起到了有效维持整个字平衡的作用,其中“绥、若”二字,欲扬先抑。如果说一般情况下只使用一分笔,此种用笔则体现了二分甚至三分,由此可以看出《石门颂》用笔变化幅度之大。
最后一类则是一种“异化”,即楷书的竖弯钩的“钩”为波笔,由此可以看出隶书变为楷书之前的结构形态。“隶化”过程中,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整笔画断连,减省笔画结构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竖弯钩的处理主要是平推而出,如“危”字(见图二十一)的处理,也是微波泛起。“魁”和“光”二字(见图二十二、图二十三)在平推的过程中加重了提按动作,做到“疾涩”并举,使得笔画线质饱满、厚重。“蛇”字(见图二十四)最为特殊,右“也”部近半包围结构,以圆弧而出,戛然而止,回味悠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