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自我解脱,旨在追求人生之真谛,洞察生命之本源,顺其自然、合乎自然,以求取身体在宇宙秩序中的和谐。由于太极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辩证的养生之道,已成为当今人们养身健体的一项主要运动。在此情况下,涌现了争相习练太极拳的热潮。那么,如何练好太极拳, 怎样才能叩开太极之门,使太极拳这门技艺为自己的健康服务呢,下边就为你献上打开太极拳门锁的钥匙。 一、树立兴趣,坚定恒心 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在《荀子·性恶》中说“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既然人具有“劳而欲休”的情性,就要选择“欲休”的方式。这种选择实质上就是自己兴趣的表现。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如果对这一事物进行了选择,就总是心向神往,积极地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于该种选择。也就是说,兴趣的产生就是做事“动力”的产生。所以,当你对太极拳产生兴趣时,就要把这种兴趣向持久性方面延伸,这样才能在你的神经细胞中产生对太极拳活动的兴奋点,才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你的注意力,形成学者有敬业之心,又具潇洒之趣,从而使你围绕太极拳活动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你的身心才能得到有序在调整,达到健康目的。 当兴趣决定后,还要树立坚定不移的恒心。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说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练太极拳,恒心是成功的基石。因为每个太极拳招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得到的。所谓恒心,就是要每天坚持练习,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太极拳中的好多招式可能做不成,或是困难重重,这时,你将面对严重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被一时的失败和挫折所吓倒,而是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面对失败和挫折,并应认真地总结经验,分析每个招式的特点和其要领。经过失败,总结,再失败,再总结这些过程,就会对这一招式有所突破。绝不能面对失败和挫折就萎靡不振,丧心灰气,这样,你必定会被太极拳运动的离心力所抛出。 二、先通理论,再明线路 练太极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不断进步。大家都知道“开卷有益”之俗语,并且孟子也说:“大匠海人,必以规矩”。而太极拳理论就是练太极拳的规矩。先通理论就是要借读太极拳各类书籍,涉猎太极拳技法的真谛。这类书中字字珠玑,烩炙人口,是学习太极拳理论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有些拳书多以方言俚语为主,并且多以顺口的诗赋出现,让初学者难读难解。所以应在明师的指点下,将太极拳理解说得清晰细微,将理论剖析得深入浅出,这样你才能去领悟太极拳典中的技法、练法和功用。 三、虚心请教,纳精吸髓 韩愈在《师说》中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所以,要练好太极拳,必须向太极拳老师求教。但这位老师一定是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理论精通、教学有方的明师。 对于初学者,老师应粗讲精练。初练时,老师要讲的粗一点,先让学生掌握动作概貌,熟练后再细抠动作。也就是说,先让学生从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运行方向等外形上大体规范,能把动作比划下来,再进一步要求连贯、协调等。 另外,在太极拳的各类招式中,对技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也就是所总结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个要诀。这些内容可能让你觉得深奥莫测,无所适从。所以,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引导你才能逐渐了解和掌握。另外,当你练熟一个招式后,还需要让老师进行纠正,使所做的每个动作更加规范、更加标准、更加有灵气。 四、模拟勤学,求方寻法 俗语讲“功夫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这就是说,老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作为初学者,只有通过勤学,才能掌握每一招式的来龙去脉,明确太极拳每个招式的手法、步法等等,要做到随势而变,不可拘泥,否则无法领悟太极拳所蕴含的奥妙真谛。所以可以说,勤学是求知欲和苦练的精神动力。勤学得到的太极拳技法为“心知”,而苦练得到的太极拳技法为“身知”。勤学是求得技艺的基础,苦练是取得技艺的过程。苦练的过程,也是对太极拳技法进行“悟”性发展的过程。“悟”是对所学、所练太极拳技法进行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体验而出现的升华。只有勤学苦练与悟性的相对结合,太极拳技法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创新。 学练太极拳,一般是先练基本动作,如缠丝功,在练习中去体会基础动作中的手、眼、步、身法的应用和技能,再去练单个招式,待有一定的基础后再学整个套路。因为太极拳的基本功就如书法中的笔画,套路则是把笔划组合成一个个完美的字体而已。所以,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一式再练另一式,循序渐进,模拟揣摩,参悟其理,不可贪多,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