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饼吃不吃?对这两类人有好处

 好大水 2019-09-13

最近一条相当热闹的新闻是:#人造肉月饼中秋上市#

有媒体人士很奇怪地问:

人造肉技术在国外非常轰动,产品大受欢迎。在中国怎么就反响平平,少有人关注呢?

我说:这一点不奇怪啊。

所谓人造肉,无非是用大豆、豌豆等豆类蛋白质,或其他植物蛋白质,制作成口感类似肉、风味类似肉、蛋白质含量也类似于肉的产品。

很多西方国家居民吃红肉过多,担心会影响健康,想用植物性蛋白质来替代红肉,但又不喜欢豆腐的口感。

在这些国家中,

  • 注重健康的人士认为红肉是不健康的,但很美味;

  • 而植物蛋白是健康的,高大上的,但不好吃。人造肉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中国的饮食文化则完全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就习惯于吃豆腐和其他豆制品,豆类蛋白一直是我们饮食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没有什么高大上可言。

北京超市里卖的素鸡、素肉、素鱼段、素啤酒肉片、素鱼香肉丝、素孜然羊肉......从广义来说,这些产品都算是人造肉。腐竹的独特咀嚼感也挺好(我一直惊叹,中国在古代就能做出来如此「质构化」的蛋白产品)。

总之,中国人吃这些传统的豆制品就很愉快了。豆制品制成的美味菜肴数不胜数,大家没觉得有什么口感上的障碍。所以,想吃植物蛋白质,就直接吃好了。如果想吃得更精美一些,还可以去那些素食餐馆,厨师早就殚精竭虑地用植物蛋白做成各种「仿肉」菜肴了。

对中国人来说,国外传来的人造肉新产品,无非是初级人造肉的一种更新换代产品罢了。把豆制品做成和肉一模一样的味道和口感,技术含量高了,成本也高了,属于锦上添花的事,谈不上是什么神奇的划时代产品。

所以,人造肉在中国没有得到消费者的激情拥捧,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我以为,这种新产品,只对两类人有重大利好。

第一类是有贫血风险的素食者。

豆类和豆制品中的铁,尽管数量不少,但生物利用率较低,而肉类中的血红素铁非常容易被人体利用。

新版人造肉中加入了血红素铁,解决了铁利用率的问题,可以在更全面的意义上替代肉类的营养作用。

第二类是那些医嘱不让多吃肉,但又不爱吃各种传统豆制品的人。

对于这类人来说,如果把人造肉掺到真肉当中做成丸子、汉堡、肉排、肉包子之类食物,降低真肉的比例,口味上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反正吃起来可以乱真。消除了改变膳食习惯的困难。

至于绝大多数国人,想摄取植物蛋白质的话,直接吃传统的豆制品也行,这种人造肉只是多了一种口味选择而已。鉴于我国居民膳食钙摄入量普遍不足,吃老豆腐、豆腐干、豆腐丝、豆腐千张(干豆腐)之类豆制品,还能补充不少的钙和镁,有利营养平衡。所以,没有多少中国人会花比普通豆腐贵得多的价钱来经常吃人造肉,多数人恐怕是尝一次满足好奇心就够了。

不能否认,从减少肉类生产压力和减少碳排放的角度来说,推广人造肉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毕竟生产豆类蛋白质比生产等量牛肉蛋白质所消耗的土地资源少,温室气体排放也要少得多。

这么说起来,我的大学时代岂不是非常环保啊。记得大四时在食堂买到真肉很困难,而技术含量不高的人造肉大行其道,一年到头天天吃,感觉还不如直接吃豆制品更愉快,同学们对此颇有抱怨。

不过,肉类吃得过多产生碳排放的锅不应当都扣在中国人的头上,因为欧美的人均红肉摄入量显著高于中国。他们如果能多吃点人造肉,确实会对地球环境更加有益。

话题再回到人造肉月饼上。原本只有真肉做的月饼,现在增加了人造肉月饼这个选项,肯定不是坏事。如果人造肉月饼在同样口感的前提下,含有较少的脂肪、糖、盐和热量,更多的B族维生素,那就值得肯定。

问题是,这种低脂肪低热量月饼是不是真能和鲜肉月饼一样好吃呢?如果做不到那么美味的话,消费者可能还是会选择在节日吃一款更好吃的月饼,毕竟一年只有一次中秋节嘛。

从另一个角度想,既然人造肉造得这么逼真了,难免令人担心,有些餐馆或小作坊会把人造肉用来替代真的肉,加在一些肉糜、肉丸、肉排之类的食品中,但是却不肯告诉你。现在肉类价格这么贵,如果「掺点假」,经济上来说是颇有效益的。虽说人造肉没有毒,但毕竟成本不同,对没有掺假的同行来说属于不公平竞争,对消费者来说属于欺诈行为。

所以,一定要在这方面做些监管准备才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