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逆汤临床新用

 hsy1775 2019-09-13

四逆汤临床新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

组成 附子9g,干姜4.5g , 炙甘草12g。
功效 回阳救逆 。
主治 ①少阴病。症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呕吐不渴,吐利腹痛,下利清谷 , 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沉微细。②太阳病 误汗亡阳。
用法 附子先煎 1小时, 再加余药同煎。水煎2 次, 合并药液,分2 次服 。
方解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凡属阴盛阳衰或阳气将亡而见吐利、脉微肢厥之证,均属本方的适应范围。因该方治四肢厥逆为其特长,故有 “四逆” 之称。曾有人对四逆汤之名作这样的解释:“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也……此汤中发阳气,却散阴寒,温经暖肌,是以四逆名之。” 足可见仲景立方名之中寓治厥之义。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为回阳祛寒要药,其力迅速,走而不守,为主药;干姜温,回阳, 既能助附子破阴回阳,又能挟制其走散 ,减低其毒性,为辅药;甘草益气温中,既助干姜、附子回阳,又可缓和二者之燥烈,为佐药。三药协同,共奏回阳救逆,温里祛寒之功。
加减 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人参,名四逆人参汤,具有回阳救逆,益气生津的功效;

    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人参、茯苓名茯苓四逆汤,能宁心安神,健脾利湿,共成回阳益阴,化气利水之剂;

    在本方的基础上去甘草加葱白,名白通汤,是为少阴虚寒严重,阳气下脱而下利者而设 。如下利甚 ,四肢独厥逆,脉微欲绝 ,倍用干姜 ,加强温中之力 , 名通脉四逆汤;

    如阳亡正虚、烦躁之证,可重用附子、人参以温阳固本;久利不止,虚寒滑脱,可加赤石脂以固涩;癫狂后期,病情虚寒, 龙骨牡蛎以潜阳敛神;

    虚寒眼疾,血不充目,可加芍药、何首乌以补血疏肝;

    若外感久治不愈,阳弱正虚,可加柴胡。

现代应用
休克 用四逆汤加人参注射液抢救休克患,能使血压回升。对因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脱水引起的虚脱、血压下降,或见昏迷 、脉微欲 绝 舌质淡红等,用人参四逆针救治,每获卓效。 

    方法:人参四逆针(每毫升含人参0.2g,附子0.2g,干姜 0.2g,麦冬0.3 g,共含 生 药为 0.9 g), 2 次/日,2 ~8 m l/次 ,静脉注射或加入 5%一25%葡萄糖溶液中静滴。治疗各类休克患者, 一般血压于用药后 3 -10 分钟上升, 30 ~60 分钟作用最强 ,可维持2小时左右,继续用药血压保持稳定。
急性肠胃炎 急性肠胃炎,古称霍乱,不论真假霍乱,吐泻脱水,四肢厥逆,阳气暴脱,脉沉微者,即施以四逆汤1剂,服后约 1小时,呕泄即止,少进热食而安睡, 次日患者可恢复正常。
虚寒腹泻 诊见四肢厥冷、汗出,脉微欲绝者,治与四逆汤,令服 3 剂,
服后能自觉腹中舒适,泄泻减少。继服理中丸,2 次/日,1 丸,次 ,连服 1 —2剂即可告愈 。
重型传染性黄疸肝 根据中医辨证 确诊为阴黄的重型黄疸肝炎,用四逆汤加味治疗效果显著。方药:附子9g,甘草 6g ,干姜 6g,茵陈20g,人参5g,1 剂/日,水煎分 2 次 服 。一 般服20 ~3O 剂可获痊愈。未发现不良反应。
麻疹逆证 据报道,用 四逆汤加减 ,治疗属真阳不足 、正不胜邪而至麻疹内陷的患者,能回阳救逆,使体温上升,疹点变为红活,继而用清透之品治愈。
胃下垂 中医认为 , 胃下垂多 由中焦虚寒所致,故用“虚则补之”、“寒者温之” 的方法进行治疗。有人以四逆汤为主方 ,根据具体病情加减治疗胃下垂,经服药 l0 ~20 天,结果患者腹痛、腹胀、暖气等主要症状均显著改善或消失

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 四逆汤加入参 、黄芪 、枸杞子治疗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取得明显效果 。可能是本方对骨髓造血功能有特殊的振奋功能 , 即中医称“阳生阴长”之说 。
咳嗽气喘 采用四逆汤加减治疗咳嗽气喘 , 每获良效 。本方适应 肾阳不足、 摄纳无权以至咳逆上气 , 不得平卧者。若是慢性支气管炎偏寒者,用之效果颇佳。
阳虚自汗 附子5g(先煎10 分钟),干姜 2g,炙甘草 10g ,党参30g。汗泄如淋加碧桃干 、浮小麦 、炙黄芪 ;便溏者,加肉豆蔻、五味子;肢体痛者, 加白芍、木瓜、 威灵仙。1剂,日, 水煎服。

禁忌与注意事项

●本方 适用于阳衰 阴盛之寒厥 ,血虚寒滞之厥逆非本方所宜。
●真热假寒证禁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