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天,我们在任之堂学习的日子4

 感通天下 2019-09-13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718

邹桥兄要给我们大家扎几针,我们这是第一次见他扎针,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杨鑫的足三里穴、我的合谷穴就这样被针神刺激了!邹桥兄每次扎针都会先让受扎者咳一声,然后再突然进针。这样子还真的感觉不到一丝丝痛处,都不知道针已经刺进皮肤腠理了。接下来他才慢慢进针、行针,并嘱咐受扎者吸气或者呼气,在呼吸之间,针就在肌肤里运行着,一股麻胀感就来了。体内的真气似乎在随着邹桥的指令,想要它到哪儿就到哪儿。


邹桥兄扎针认真!专业!严谨!之前要先认真给受扎者把脉,然后选穴,再仔细用手揣穴,扎完一针的整个过程要花个几分钟左右,和我以前被扎的那种几十秒搞定的相比,邹桥兄这才是大师级别啊!
对于邹桥兄扎针的时候要让受扎者咳一声,还要受扎者吸气或呼气的情景。我一直心存疑问。为什么要这样呢?理由是不是很简单啊?或许是我本人没看过针类书籍吧!这个问题是不是会问得有点脑残?也就一直没有请教过他!直到前天,我获得一本宝贝级旧书籍——《针灸四书》,又勾起了我的疑问!我大致快速浏览了一下,发现《针经指南》里有一篇叫《真言补泻手法》的文章。录出如下


补法:左掐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针入透于腠理,令病人吹气一口,随吹针至分寸,待针头沉紧时,转针头以手循扪,觉气至,却回针头向下,觉针头沉紧,令病人吹气一口,随吸出针乃闭其穴谓一手是也。虚赢气弱痒麻者补之。
泻法:左手掐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针入腠理,复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气入针至分寸,觉针头沉紧,转针头向病所,觉气至病退,便转针头向下,以手循扪,觉针沉闷,令病人吹气一口,随吹气一口,徐出其针不闭其穴,命之曰泻。丰肥坚硬疼痛者泻之。


感觉告诉我,这好像就是邹桥使用的针灸技巧!无论我理解是否正确,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就是邹师兄学针灸下了很多苦功夫啊!后来明冠兄在我的空间日志上留言说邹桥兄让病人咳一声进针那好像是在《内经》上有记载的,叫随咳进针,可以适当放松病人情绪,若病人心有抵抗,会影响进针时的功效,所以咳的当儿可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对一些没扎过针或胆小的病人可以采用,非常有效。对于上面提到的补泻手法,明冠兄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只要把人体想象成气球,然后把补和泻的气机是进是入搞懂就明白了。吸气就像在气球上挤压,呼气则是拉伸气球。
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然而在这里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一日之计在于夜!因为在任之堂真正学到知识的时候大多是晚上呵!吃过晚饭,我们四个早早来到药房开始忙着自己的事,等着老师和大师兄他们过来。八点半,大家准时到齐了,老师提议说大家坐下来好好聊聊,侃侃大山!于是乎大家搬来椅子,围坐在桌边,洗耳恭听哦!


老师一开始就提到了大道至简无为而治。老师说,中医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见得。就看你怎么圆融地运用自己所学,理清自己的中医思路。大道至简!无论是什么养生之道还是治病之道,只要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和规律,其实都是很简单的。治病求本,这个就是道,保本才是王道!把握好道把握好规律,要做到顺道而行


接下来我们谈到了中医和西医。在西医看来,一定要弄清到底是什么病毒?什么细菌?哪个细胞多了少了?哪个生化指标高了低了?只有诊断好了才能说治疗!而中医则是把握一种整体的观念,对人体总体的认识,结合阴阳五行,辨证施治,不去讲究太细节的东西,有时就这样糊里糊涂的把病治好了!所以啊,我觉得有人说中医不科学!用西方所谓的科学来衡量中国先人们的智慧,这科学吗?老师说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医学,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不应该有门户之见!
有的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会用到西药。比如感康也可以用来发汗退;又如治疗风热型荨麻疹,服维C银翘片和丹参片即可,就是采用了维C银翘片有辛凉解表的作用以及丹参通心脉的作用。或许有人要问荨麻疹和通心脉有关系吗?《内经》告诉我们: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了嘛!看来《内经》里也传承了很多大道啊!我们下来可一定要多看经典,多悟才能多得啊!


老师最后聊到医心,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做医生的要脚踏实地,不过分自卑,不过分自傲,不卑不亢,平和心态!要做到厚德载物!医者仁心啊,现在有那么极少数医生连根本的仁心道德都没了。老师还说:我们医生的气场一定要压得住病人的气场,带着一种祥和之气,让病人敞开心扉,说到病人心坎里去,不仅要关心患者的病情,还要关心到她的生活方面,许多情志病就是生活中的不如意造成的嘛。这样病人才会感动,才会心服口服,才会相信你,才会事半功倍
接着老师就给我们讲了他曾经看过的一个病人的故事:一个看上去蛮孝顺的儿子带着他的老母亲四处求医治疗母亲的高血压,却难有疗效。到了老师这里,老师一看到这位老人满手的茧子,再看看老人的手相、面相,还没把脉便大概得知老人这是操劳操心太多了,有很多委屈憋在心里,无人所闻,这样憋久了,就出问题了。老师转头对她儿子说:对你妈好点,就不会得这病。这简单随口的一句话说到老人心坎里去了,老人很感动!儿子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常年在外工作,把孙子就扔给老人照顾,是让老人家太操心了。儿子说今后要好好对待他母亲,以弥补这些年对母亲的亏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