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住宿发表于 2013-08-18 20:03题记一 重庆非去不可。-- CCTV 播放的重庆的旅游广告语,强势而又高调。本游记的标题亦想借此一用,以传递强烈推荐之意。 题记二 游杭州,有三件事儿 - 游湖,登山,喝茶。西湖为群山所围,不乏可登之山。今年七月,去杭州观荷,首登九曜山,老叟真想对它大呼:我来迟了! ------------------------------------ 2013年7月1日 - 7月4日到杭州观荷。 7月2日,到杭州次日,6时不到,起床,拉开窗帘,见“民国风”之屋顶,曙光初照,又是晴日。 下榻鼓楼之五洋客栈,好处多多。好处之一,是其简简单单的自助早餐。 六月才去英国旅游,洋早餐花样繁多,既动刀,又动叉,手脚有点忙乱,好像没有对胃口的。想念杭州五洋客栈的自助早餐啊 - 稀饭、馒头、油条、榨菜、花生米,等等。 五洋客栈早餐厅环境尤佳,白墙上挂着民国时期的西湖黑白老照片,下面有一幅“平湖秋月”旧照,不得不一叹:当年的西湖真寒酸哦。泥岸白堤,白堤只有一条小石径,甚至平湖秋月也没有可以观景的平台。 民国时期的平湖秋月 今日之平湖秋月之一 今日之平湖秋月之二 八时不到,上门外808路,直奔长桥,车过万松隧道,即长桥。 询问路人,皆不知登九曜山之路。被一位美女误导,南辕北辙,走了冤枉路,幸遇一位老者送孙儿去汪庄幼儿园,他说:“犯了方向路线错误”,速速掉头跟他走。果然,在汪庄对面,见“汪庄幼儿园”的牌子,往前在走数十步,即一登山之路口。由此拾级而登,即上九曜山。 登山石级极为人性化。高低适中,间隔合理。每隔百米,道旁还有石凳,请君休息。山道不陡,缓缓向上。有几段山路,走的似平路,不像在登山。 晨风,从道旁树林吹拂而来,送来一阵阵凉意哦,醒来不久的鸟雀,啁啾之声,格外悦耳。我与钱君慢步缓行,走走停停,歇歇走走,有时,我喜欢舍石凳而坐石级,啃一只苹果,与登山健身的杭州人聊上几句。 健身者真多,他们不走石级,而是走石级边上的泥路上下山。 -- 美哉,杭州! -- 快活哉,杭州人! 上午十时整,忽见“九曜山”之匾额挂于一两层小楼外。题词者,竟是吴昌硕! 匾额,顿时让我对籍籍无名的九曜山另眼相看哉。 两位网友皆“杭州通”也。一位,居杭州,向他了解九曜山,他说登九曜山因故半途折返,而未能登顶;另一位,居沪上,大爱杭州,跑杭州像跑娘家一样频繁。此网友登九曜山,但行色匆匆,博客图片没给我们留下啥印象。且相告 - 山顶无茶室。 因此,直到我与钱君见到了“九曜山”的匾额,对九曜山,并无多大憧憬。 有“不抱希啥望”这个心理垫底,所以,登顶之后,右拐来到木制的观景平台,放眼一望,乖乖隆地洞,先是大惊,随即大喜! 这里不是绝佳的俯瞰西子湖之处吗? 湖中三岛,历历可数,湖中小舟,历历可辨。 山下左侧是花港,一片郁郁葱葱,和苏堤衔接;稍远处丁家山下的刘庄 - 毛泽东昔日的“行宫” - 今日之“西湖国宾馆”,是一个湖中半岛,刘庄苏堤一水间,绿树掩映下的刘庄建筑也清晰可见。 刘庄后面,就是我的最爱 - 郭庄,可惜,刘庄及丁家山阻挡了视线,根据今日的空气通透度,郭庄也应一览无遗,因为,最北端是曲院风荷,“湛碧楼”的白墙黑瓦,似乎也露出一角。 今日登上九曜山,没想到,这个木制平台竟然是俯瞰西子湖的最佳制高点; 今日登上九曜山,没想到,天公如此作美,碧空如洗,能见度如此之深远! 今日,乃黄道吉日也。 西湖之东北隅,是密集的高楼区 - 那是杭州主城区,所谓“红尘世界”是也。 老天青睐杭州,有山有水,山不高,皆可登,湖不小,却能环湖步行一周。 山下左侧,是雷峰古塔,在绿树的簇拥下,显得巍巍然; 汪庄左侧,是汪庄大院,在绿树的环抱下,显得郁郁然。与小瀛洲,亦一水之隔也。 自幼喜欢登山,在杭州登临过北高峰、玉皇山、吴山、孤山、宝石山、紫阳山......,但是均非鸟瞰西湖之佳处。 自1966年第一次到杭州,屈指数来,47年逝去。迄今为止,这是我登高看西湖最理想的一次。就在今年3月,从中山南路登上了紫阳山,山顶有亭,亭外也是鸟瞰西湖的佳处。当时,兴冲冲,拍摄了“湖中三岛”,以为是最满意的照片了。 今日,将旧照翻出,做一比较,又是一惊。请列位细看下面的鸟瞰西子湖的照片。 拍摄时间:2013年3月18日,地点紫阳山顶。 第一,视角欠佳;第二,灰头土脸地方西湖哟! 上九曜山时,曾打算若是山顶没啥好看,又无茶室,呆上片刻,便下山去虎跑。 在木制平台上,见如此风景,岂能立即下山? -- 免费供应开水。 小楼朝平台的小门外有此告示。 正在平台上拍摄照片的一位杭州八旬老人告诉我们,他喝的茶,就是里面冲的开水。 进入小门,只见一位大帅哥正在潜心作画。 小屋非小店,又似小店。壁橱上放着各式饮料,放着几桶康师傅,等。小屋的另一角落,还放着椅子和小方桌。 -- 有戏了!(心头一喜) -- 帅哥,能不能借一张小桌,借两把椅子,到外面去?(我问) -- 行啊,你自己拿吧。 一阵简单的忙乎,平台顿成我们的露天观景茶室了。我们自带了茶具,上好的茶叶,还有熟鸡蛋和馒头,加上两碗小屋里的康师傅,午餐也就有着落了。 如此这般,就不必像那位网友那样,急匆匆上山,急忙忙下山去矣。 茶桌旁有一太湖石,上面镌刻:亦非台。旁边还有几行小字。 -- 有一句禅诗,这样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所镌刻的“亦非台”大约来自于此。(我解释道) -- 边上的两行小字,不能不看 - 苦乐入禅中,生性当自悟。禅学劝世人“看透人间万象,心如止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诗的大意就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禅学的劝世明言之一是: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我接着又补充道) 打了几回交道,和作画者渐熟悉。 作画者姓聂,曾在山下部队服役十多年。转业之后,爱上此山,不舍离去,执意留守九曜山。他自费搭建平台,建筑小楼,并搭建了一个木制的观景平台,还砍去遮挡风景的杂树的树杈,供上山的游人歇脚观景。他自己则在小屋内,每日作画不息。还为登山游客免费提供开水,顺便卖点饮料和桶面。视其规模,并非赢利之举。 他的夫人现在仍子山下部队里服役。有一个小女儿,十岁模样,正放暑假,在山顶帮父亲捡垃一些游客扔下的饮料空瓶。 -- 你们喝完了,空瓶子给我哦。(小姑娘对我们说) 但是,当我要为她拍照时,就是不愿意。结果,我“动用”了其父,才乖乖地站到我的镜头前面,做了个讨人喜欢的POSE。 值得一提的是,小楼东侧有一小岭,岭上有亭翼然,驻足此亭,玉皇山一目了然,浩浩钱塘江,露出一隅,绕山脚而过。- 又是一景。 山上除了“山主”和他女儿之外,还有一清洁工。居住在不远处的小屋内。 小屋逼仄,家具简陋,却也温馨。 门外有一路牌,写明,此点海拔179米。 登山 - 下山,共计花费了五个小时。-- 意想不到哦。 -- 日后,我们一定会再来的。(我们跟“聂山主”说) 金秋赏桂来杭州,只消天晴,肯定会再拾级而登,来此消受,当然,期盼老天赏脸,也能有较高的空气通透度哟。 下山未走上山的原道,不知不觉,下山之后,突然发现来到了“太子湾”,春天的太子湾,百花斗艳,人头攒动。夏日的太子湾,另有一番风情 - 绿意盎然,悄然无声。 三月底来此,上樱下郁,是太子湾的花季,杭州的花季。 突然来到观赏郁金香的树下,抬头一看,九曜山在望。 -- 你好,九曜山!(我默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