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分享:说说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

 罾事物语 2020-12-01

说说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

末流郎中

中医界有一个公案:常常纠结于“补肾不如补脾”和“补脾不如补肾”之间。

厘清此公案,必须寻找源头。人身之元气,资始于肾而资生于胃,无先天不立,无后天不应。这个没有毛病,是共识。

补肾不如补脾这个说法,起源于宋代的孙兆,但其著作已失,故无从考证。张锐的《鸡鸣普济方·大效厚煎条》曰:治脾胃虚弱,孙兆云补肾不如补脾,脾胃既壮,则饮食能入,能旺荣卫,荣卫既旺,滋养骨骸,保养精血,是以《素问》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补之以气。宜服此药,大补脾肾虚损,温中降气,化痰进食。这个说法,是从脾为后天之本来说的。因为脾居中央,主宰四旁,它健运了,就能够生精,能生五脏六腑之精。《内经》里讲,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脾能健运生精,则肾有所藏。同时,脾胃居中焦,为全身元气升降之枢,脾之是否健运,实关乎一身气机之升降。所以补脾是个很重要的法子。

仲圣在《伤寒杂病论》里,高度重视把脾胃元气的强弱作为辨治和推断生死的重要依据,并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观点。所以陈修园夫子在《医学三字经》里概括伤寒的秘要是:“保胃气,存津液”六个字。

至于后世医家,李东垣、朱丹溪、沈金鳌等医家都主张补脾。而把伤寒金匮用得出神入化的叶天士,也认为“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所谓补肾不如补脾的实质是摸透了脾对肾的反哺关系,从补脾入手可增强疗效,也就是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并非所有的病,只要补脾,不要补肾。而肾中正虚邪实时,还真不宜妄补,这个时候,培土制水,从脾胃下手,也是极高明的做法。

补脾不如补肾这个说法,最早提出的是严用和,他在《济生方》里“补真丸”条说:大抵不进饮食,以脾胃之药治之多不效者,亦所焉也。人之所生,不善调养,房劳过度,真阳虚衰,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大腑溏泻,此皆真火衰虚,不能蒸蕴脾土而然,脾胃温和,中焦自治,膈能开矣。

这个说法,实质是通过温肾达到温脾治脾阳虚的病。

《普济本事方》讲二神丸时说,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不验,予受此方,服之欣然能食。此病不可全做脾虚,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并且打比方说是釜底无火。

后世《血证论》的作者唐容川先生,也强调了这个命火生脾土的观点。

《冯氏锦囊》认为,肾水有强土的功能,认为水不得土,无以发生,土不得水则燥结不能生物,也是强调了补脾不如补肾的观点。

而李中梓、程钟龄、张景岳,都认为当脾肾兼顾,相轻重而权衡。

根据以上所述,前辈医家在补脾还是补肾的问题上,可分为补脾、补肾和脾肾双顾三大类。

而王旭高先生,则提出了一个具体标准:久病胸中无痞满者,宜补肾;胸有痞满者,宜补脾。这是真知灼见。

其实,补脾和补肾,追求的目标一致,只是做法上有不同。具体的分水岭是:肾不是亏损厉害,补脾是很好的;如果久则及肾,那就要补肾了;如果肾中阴阳两竭,脾虚太甚,此时非阴阳双顾峻补中下不可,冀挽气化之机。

那么补脾补肾的话题就到此为止吗?非也,还有个年龄问题。

比如小孩,饮食不开,轻者,醒脾开胃,重者补脾益胃。只有过虚,久病的患者,才有可能补肾。否则补肾太过,小孩提前性发育,会给小孩带来困扰,不利健康成长。而青壮年,饮食不佳,体力脑力不济,则补脾中佐以补肾。如果老人,则必须脾肾双顾了。

絮叨良久,仅供参考。方家大贤,敬希教正。

末流郎中谨上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