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篆刻家,在早年时他就师法颜真卿书法,并对篆书、隶书用功最多,在书法中,他常常把篆隶楷行等融为一体,掺杂很多种笔法,使得字形结构、点画用笔等都有了自己独立的风格,尤其他将魏碑的笔法融入到行书作品中,使得风格独特,笔力十足,点画线质很有张力,用他的话说“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赵之谦的书法可谓是开创了一个独立的天地,个性风格十分强烈。 饱读诗书,眼界开阔赵之谦的一生是读书、写字、作画的一生,在少年时就刻苦致力于经学、文字训诂和金石考据之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著作理论丰富,为后世在经学、文字和金石方面的学习提供了依据,著有《六朝别字记》、《悲庵居士文存》、《二金蝶堂印存》等。 研习书法,风格独特赵之谦对书法的学习是从小时候就开始的,他在 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记道:“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这就说明,他在年轻的时候,一直都在临习颜真卿的书法,为楷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当清代碑学兴起后,赵之谦又把精力转入到对魏碑的学习上,他认为:“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因此,他把对“二王”书法的精力彻底转移到碑学的学习上,尤其是心仪《郑文公碑》,心摩手临,经过多年努力,可谓是形妙神似。 变法创新,自成一家学习书法最终还是要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36岁以前,赵之谦所写的楷书仍是颜真卿的风格,并没有自己的影子,而在5年之中,他又读了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从中顿悟,用他自己的话说:“愈想愈不是。自来此间,见郑僖伯所书碑,始悟卷锋。见张宛邻书,始悟转折。见邓山人真迹百余种,始悟顿挫。” 赵之谦从魏碑书法中获得了如下好处: 《郑文公碑》让他学会了字形的变化; 郑道昭的刻石,使其领悟到了“卷锋”的行笔方法; 张宛邻的书法使其知道真、隶的书法互用; 邓石如的书法,使其悟出了行笔的顿挫韵律; 但最终给他理论指导的仍是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40岁时,赵之谦的书法风格才初步形成,但其中的笔力、转折、连接等还是很勉强, 正如他在致魏稼孙函中所说的:“弟此时始悟通自家作书大病五字,曰:起讫不干净。(此非他人所能知者。兄或更有指摘,万望多告我。)若除此病,则其中神妙处,有邓、包诸君不能到者,有自家不及知者。” 而真正达到人书俱老的书法风格,则是在他50岁以后才形成的。 赵之谦在篆书方面主要师法《峄山碑》、 李阳冰《城隍庙碑》等; 隶书 《石门颂》、《樊敏碑》、《三公山神碑》、《刘熊碑》、《封龙山碑》、《 武荣碑 》、《魏元平碑》、《成阳灵台碑》等等; 行书主要有: 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等; 楷书主要有:颜真卿和北朝一些名碑习书法。 当代书法大赛中,经常出现一些脱颖而出的人,很多都是从赵之谦书法而出,有的人甚至获奖,有的人也已经因此而成为名家。 我们纵观赵之谦的学书之路,是何等的艰辛,他对国学文化、历史、书法的研究也是如此的不易,而当代一些年轻人,学上几年就可以在书法大赛中胜出,这也不失为一种“捷径”,因为赵之谦开创了“新、奇、丑”,很能吸引人的目光,“胜出”也是自然的一件事了。 对此,你会怎么看? 文中插图均为赵之谦书法篆刻作品。 |
|
来自: 昵称3356905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