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山之玉 | 百川交融,中亚古印

 七烟 2019-09-14

中亚,狭义上来说

既是苏联解体后形成的五个斯坦国

也就是我们的邻居老铁中亚五国

最狭义的中亚版图

广义的范围则要大得多

充满争议的“巴铁”

成天打仗的阿富汗

还有被老美制裁的伊朗

甚至印度、中国

都有一部分可以归入这个地理范围……

巴基斯坦的巴扎一景


阿富汗街头

今天看来

中亚尚在发展之中

有些地区甚至是贫瘠不毛之地

但是在历史上

这里曾诞生过一系列灿烂的文明

也出现过诸多美妙的印章

乌兹别克布哈拉即景

昔日丝绸之路上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

公元前3300年,在中亚的南部

和南亚的西北部

出现了四大古文明之一:

印度河谷文明

印度河谷的摩亨祖达罗

大浴场遗址

她的地理位置

大概相当于今天阿富汗东北部

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

印度河谷遗址地理位置

哈拉帕成熟期

(2600 - 1900BC)

这里诞生了古老的文字

一种象形文字

多铭刻在印度河谷印章上

展品:带印度河谷文字的印章

哈拉帕成熟期(2600 - 1900BC)

这件印章上雕刻了一头独角兽

这个神秘的形象

据说是家族的徽记

兽背上那奇特的刻画就是

印度河谷文字

印章上的带印度河谷文字

至今这种文字没有被解读

原因是篇幅太短,又缺乏参照物

但是学者们认为

它不属于任何已知的语言系统

各种印度河谷印章和文字

印度河谷和两河流域文明同时存在

也是生意上的长期伙伴

两河流域的炼铜业

正是依赖印度河谷进口的矿石

两河流域的史料称她为“梅鲁哈”

意思就是“炼铜匠”

印度河谷和两河流域的贸易

主要依赖波斯湾的海上贸易路线

距今四千年前的一枚滚印上

描绘了两河流域的一位翻译官

他掌管来自“梅鲁哈”的进口账簿

精通印度河谷文字

今天的考古学家一定很羡慕他的技巧吧

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滚印

属于一位“梅鲁哈”语言的翻译官

在印度河谷的北方

则有着两河流域的另一个老生意伙伴

这里出产一种重要的宝石

距今六千年前开始

就被作为高洁的圣物,献祭给神灵

它的名字叫——青金石

英国人伍雷在乌尔王墓发掘出的

苏美尔时代遗物大量使用了青金石

(距今4500年)

阿富汗的巴达赫尚

世界最大的青金石产地

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巴达赫尚所在的地理区划

被古希腊人称为巴克特里亚

巴克特里亚地区

和巴达赫尚的大概地理位置(红色)

然而这里的文明缘起

远早于古希腊的时代

公元前2500年后

这里出现了一支神秘的文明

他们是陆上商贸的枢纽

尤其是青金石贸易

巴克特里亚青铜时代遗址

哥努尔特佩

他们没有文字

因此也没有留下文明的名字

今人称之为——

“巴克特里亚-马尔基亚纳考古复合体”

简称BMAC

BMAC文明地理位置

顺便说下

马尔基亚纳是土库曼斯坦的古地名

中国古称木鹿城

木鹿(马尔基亚纳)城址

BMAC多用青铜印章

镂空铸造出多样的纹饰

几何纹饰最为流行

其中一些似乎也有特别的含义

比如“万字纹”

展品:万字纹铜印

BMAC文明(2200 - 1800BC)

十字和放射纹较多见

似乎并无含义

展品:放射纹铜印

BMAC文明(2200 - 1800BC)

但如下这样的放射纹

却酷似甲骨文中的“巫”字

似“巫”字纹铜印

BMAC文明

大都会博物馆藏品

二里头文化的装饰纹饰中也流行十字

是巧合或潜在的关联?

要知道

二里头文化的上限也恰好是前1700年

离BMAC文明的盛期不远

镶嵌十字纹方钺

二里头文化·夏代晚期

更多巧合出现在2001年

安诺遗址出土了一件奇特的印章

不管是形制还是刻画纹饰

都和汉印极为相似

但其出土地层则无疑是

4300年前的BMAC文化

“安诺印”的印面

此时夏代也尚未开始

甲骨文、金文、篆书都无从说起

许多学者讨论过这件印章

终究一筹莫展

认为是伪作者也不在少数

“安诺印”的照片

安诺印的悬案可能要继续悬着

但这不妨碍BMAC印章的神秘和美丽

金属铸造出的不仅有几何图形

还有天马行空的动物形象

展品:蛇纹铜印

BMAC文明(2200 - 1800BC)

展品:猴纹或虎纹银印

BMAC文明(2200 - 1800BC)

展品:羊纹银印

BMAC文明(2200 - 1800BC)

甚至人物形象

展品:骑豹女神纹铜印

BMAC文明(2200 - 1800BC)

这位女神骑着豹,背生双翼

有几分像中亚后世崇拜的娜娜女神

骑狮子的那娜女神雕像

阿富汗·5-6世纪

其实稍早一些

伊朗东南部出土的滚印上

就有这样的女神形象

只不过和铜印上相比

滚印上的女神竟还欠了一份生气

不过BMAC和西方的联系不言而喻

出土于伊朗东南部的滚印

公元前2500年

公元前1700年,印度河谷文明突然消亡

原因众说纷纭

不过很少人注意到

BMAC文明几乎同时走向衰败

来自草原的雅利安游牧民

将这里作为南下的桥头堡

不久后他们即将侵入

毫无防备的印度次大陆

雅利安人迁徙示意图

雅利安人来到后的中亚历史

笼罩在迷雾中长达千年

根据后世希腊人的记载

斯基泰等一系列游牧民

逐渐迁徙到这里

形成了松散的部落系统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笔下的中亚地理(红圈)

公元前550年

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统一了整个西亚

并将矛头指向中亚的马萨葛塔人

然而,游牧民打带跑的战术

让波斯军队吃了大亏

居鲁士大帝自己也殒命战场

居鲁士大帝

三十多年后,大流士大帝掀起了复仇大旗

他一直攻打到印度河谷

游牧民们这次只能俯首称臣

已保持无主状态上千年的中亚

这次姓了波斯

大流士大帝

出土于塔吉克斯坦的阿姆河宝藏

包括了180余件辉煌灿烂的金器

它们如实反映了波斯人对黄金的热情

同时也有几件精美绝伦的印章

阿姆河宝藏·黄金马车

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

阿姆河宝藏·黄金格列芬臂镯

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

阿姆河宝藏·玉髓滚印

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

公元前330年

亚历山大征服了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

宣告泛希腊化时代的开始

接管中亚的是希腊的殖民者

塞琉古王朝

极盛时期的塞琉古王朝版图

公元前250年

同样为希腊殖民的巴克特里亚王朝独立

控制了巴克特里亚和粟特两地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朝版图

西面是刚刚兴起的安息王朝

南面是印度的孔雀王朝

北面是斯基泰-塞人部落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欧克拉提德斯钱币

(171 - 145BC)

公元前140年前后

受到大月氏的驱赶

游牧的塞人南下

征服了希腊人的殖民王朝

建立大夏国

张骞第一次出使的目的就是大月氏

此时他们离中原已经很遥远

公元前120年前后

大月氏人继续南下,征服了塞人的大夏国

月氏五部落分治其地,名为五翕侯

前一世纪,贵霜翕侯强盛

兼并其他部落,建立贵霜王朝

贵霜帝国的地理位置

迦腻色迦在位时代

贵霜帝国威震东西

继汉朝、罗马和安息之后

成为世界第四极

迦腻色迦王金币

(127 - 150AD)

龟背印,自阿契美尼德波斯时代流行

同时也带入了希腊的审美

希腊工匠对钻具的熟练使用

经西亚匠人的传承

却酝酿出了特别的芬芳

展品:玛瑙龟背印

200BC - 100AD

展品:玉髓龟背印

200BC - 100AD

这些印章上的工艺技法极度简练

却能精确地传达意象之美

将希腊化的造型意趣完全融入了

东方的抽象和极简之美

也难怪它们能出现在

月氏王子的大夏黄金收藏

大夏黄金·玉髓龟背印

阿富汗蒂拉丘地

(200BC - 100AD)

公元三世纪

萨珊波斯兴起

贵霜帝国却衰落分裂

沦为波斯属国

萨珊波斯帝国版图

和贵霜-萨珊属地(蓝色圈)范围

萨珊艺术风格的入侵同样汹涌

这些戒指上的肖像

采用了萨珊印章的母形

同时也保留了对希腊化风格的偏爱

展品:石榴石人像镶嵌印

贵霜-萨珊时期(200 - 500AD)

四世纪后,白匈奴(厌哒人)入侵

击败萨珊波斯,雄踞中亚

萨珊文化虽依然坚挺

人物形象上却多了一份游牧民的彪悍

展品:石榴石人像镶嵌印

贵霜-萨珊时期(200 - 500AD)

当然,不管时势如何变化

中亚商人和工匠对金属铸造

总是情有独钟

不同形制的铜印

也一直是西域丝路和中亚的主流

展品:鼻钮铜印

汉至六朝(100 - 600AD)

展品:鼻钮铜印

汉至六朝(100 - 600AD)

展品:铜戒指印(带佉卢文)

汉至六朝(100 - 300AD)

铜印的年代跨度极大

从汉晋直到宋元

一些形制甚至长期得到沿用

如鼻钮印、雕刻戒指印等

展品:铜戒指印

汉至六朝(200 - 600AD)

展品:塔钮铜印

汉至六朝(100 - 400AD)

形制和题材上

模仿外来文化也很流行

比如模仿汉代覆斗印和隶书

乃至发展出特有的花饰覆斗印

或者将波斯的流行题材

搬到了鼻钮铜印上

展品:覆斗铜印

汉至六朝(200 - 600AD)

展品:鼻钮铜印

六朝(300 - 600AD)

百川交融

富而不盈

作为古代“国际贸易”的枢纽

中亚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历史传奇

更是无数文化交流融合的瑰宝

以上展品印章均出现于

本次韩天衡美术馆

《他山之玉·域外印章特展》

您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些

丝路草原数千年的文化遗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