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楷书进国展的门道,了解下!

 木易斋 2019-09-14
当代书法具有追求主体表现与写意精神的鲜明时代审美特征,但是楷书无疑是写意的基础。由此,楷书在当代书法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性地位。
同时,由于当代书法审美观念的变化,在对楷书的审美观念认识中也体现出时代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对楷书写意表现的审美价值追寻上,从而使得当代书家在楷书创作中追求风格化,在法与意之间倾向于意的追求。

水仙图(长卷)南宋 赵孟坚

新时期以来历届国展之所以欧、柳、颜、赵楷体难以人选,恰恰在于这种法与意的审美矛盾。
欧、柳、颜、赵“法”的高度规范与当代书法写意精神构成矛盾对立。
当这种审美矛盾无法解决而加以迁延时,便表现为体现当代书法审美意志与标准的国展对欧、柳、颜、赵书体的拒斥。
面对“法”与“意”的审美矛盾,当代书家也在始终谋求注重风格表现的同时兼顾到?“法”的典范性。

楷书、隶书专用毛笔

笔尖灵敏,蓄墨量足
易控制笔锋,掌握正书的点画形态

墨相文坊 书法功课楷墨兼毫毛笔,清水试笔不满意,7天无理由退换 Mini Program

从第二届全国楷书展中可以看出,当代楷书在追求?“法”的前提下,明显倾向于书史上那些体现出?“法”与“意”兼融的经典作品。
如唐代褚遂良楷书风格作品便占到本届参展作品十分之三左右规模,此外取法晋唐王羲之、王献之、钟繇、文微明、王宠、倪瓒、八大山人小楷的作品也占据很高比例,而取法欧、柳、颜、赵包括唐代其它楷书名家如徐浩、李昌、薛稷、钟绍京者则甚少。
这表明当代楷书家的经典意识非常强烈,但是在保持创作中经典意识、经典取法的同时,他们又力避“法”的僵滞与高度规范化,这突出表现在当代楷书对魏碑的取法方面。
在第二届全国楷书展中,取法魏碑的作品几乎占据到百分之五十,且多为中楷魏碑,大字魏碑则少见,审美风格上表现出精谨与趣味的双向追求,笔法与风格兼守。
当代楷书之所以广泛取法魏碑,在于魏碑多变化,在审美风格上呈现出强烈意趣。
而之所以多写小魏碑,是因为小魏碑法意兼备,不流于荒率,更具有经典性。
可以说魏碑的奇变之美是强列吸引当代书家之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俱美。……
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作字工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
以视欧、褚、颜、柳,断凫续鹤以为工,真成可笑。”
从第二届全国楷书展中可以看出,当代书家对魏碑取法较之前些年在审美观念认识上已发生很大改变。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过去对魏碑的取法多从民间书法立场出发,强调视觉造型性、陌生化,求其拙肆奇变乃至荒率无度,而对“丑书”的片面理解则更加重了这种取向,即孙伯翔所批评的“只能求意不能作法”。
而随着书家经典意识的强化,书家对魏碑的取法更为强调以奇致正,从笔法与风格两个层面兼顾魏碑取法的经典性,而少有荒率故作变形奇诡之作。
这表明以此届全国楷书展为标志,当代书家对魏碑的开掘认识与创作把握臻于一个更高的历史水平,达到清代碑学以来的一个整体高度。
客观地说,第二届全国楷书展中的魏碑作品普遍地体现出较深的传统功力与经典意识,并表现出对当代书法审美思潮的敏锐感应,大部分作品都是渊源有自,取法魏碑经典而来,而绝不是抄袭时风而来。
至于在风格、笔法上受到当代展览某些审美意趣的影响则是难免的,“文变染乎时情”,一个时代的书法审美趣味具有不可回避的艺术通感与同构性。
本届展览作品在整体上也有失衡之处,比如优秀大字楷书作品较少。参展魏碑作品多为中楷,少见摩崖气象及大气的擘窠大字,其他唐楷风格的作品也相类似。
这提示出一个重要的当代书法创作问题,它表明碑学金石气的沉沦与失落。
这并不仅仅是反映在第二届全国楷书展上,而几乎是当代楷书大字(或曰榜书)创作的普遍现象。
事实上,碑学表面上在当代维持繁荣而内部已空心化。
这表现在经历了从晚清到现当代近一百余年的时间,还没有真正搞清魏碑笔法问题。
而当代对魏碑的承续则沿清代碑学的定位,将其定名为民间书法,甚至更以“丑书”视之,这是对魏碑的隔膜和误读。
清代碑学的核心是金石气。
康有为、吴昌硕皆通过篆籀笔法,而避开了纯粹取法魏碑所带来的笔法问题。
这个有关魏碑笔法的问题曾困扰了从赵之谦、陶濬宣到李瑞清、曾熙乃至胡小石前后二代书家,而至今书学界还有不少著名学者认为魏碑无笔法,也表明关于魏碑笔法真正是难以说清楚的问题。
以赵之谦之杰出,而在对魏碑笔法认识上费尽曲折便颇能说明这一点,他说:“弟读《艺舟双揖》者五年,愈想不是。
自来此间,见郑僖伯所书碑始悟卷锋;见张宛邻始悟转折;见郑山人真迹百余种,始悟顿挫。”可见魏碑笔法始终是困扰碑学中人的核心问题。
从清末民初,碑帖融合便成为碑学的一个无奈选择。既然连碑学自身都无法阐明魏碑笔法问题,那么也只得以帖学笔法济碑法之穷了。
事实上除开魏碑笔法困惑书坛至今,清代碑学对近现代书法的最大贡献是在金石气,这甚至延伸影响到近现代绘画。
碑学巨孽康有为、吴昌硕以至康、吴传脉沙孟海、萧娴,其书作皆表现出豪宕的金石气,雄厚拙肆,极具张力。
这是由于他们通由北碑,上溯篆隶古法及商周金文,而不是单单停留在对北碑的取法上。
康有为取法北碑的原则即为篆隶圆笔。如他虽推崇却并不取法《龙门二十品》而是取法《六十人造像》《石门铭》;
在《广艺舟双揖·碑评》中,也以南碑为高,而南碑如《瘞鹤铭》则正是以圆笔胜。
当代对魏碑的单一取法使得金石气衰落,从沙孟海、陆维钊、萧娴之后,无书家能在榜书中写出金石气。
在第二届全国楷书展中,大字便乏善可陈,字即使写得很大,却无内在气骨即金石气。这是时代的遗憾,也需要当代书家反思补课。
第二届全国楷书展表现出的另一尴尬与无奈处,即所谓激活唐楷。

古代经典碑帖+历届国展

60部经典碑帖,11届国展资料
A+级高速芯片传输,精美礼盒

墨相文坊 经典法帖国展资料,可在手机上观看 Mini Program

近些年随着书坛对激活唐楷的倡导和颜体楷书在九届国展中膺获最高奖的突破,书坛对颜体楷书的热情变得高涨,谋求以变体或写意的方式来激活唐楷,也出现了不少写颜体的书家,这表明当代书家即使对具有高度规范与法度的唐楷也意在一试身手,将之写意化。
此种创作热情与用意当然是可嘉的。不过,由于颜体“法”的高度规范,使其无法注入更多的写意因素,而人为求唐“法”与“意”的结合则适成做作扭曲。
在第二届全国楷书展中便有不少写颜体参展作品。用夸张、变形或涨墨的手法,“法”中求趣,显得支离牵强,缺乏自然,这表明书家应该遵循书体的审美创作规律。
有些书体在书史上已迄于高度的“法”的规定,事实上已很难与“意”结合。
又如小篆求写意便至难,秦代虽有权量诏版,堪称杰作,但验诸书史,以小篆创为写意之体者,毕竟聊尔。
明代赵宧光有草篆之探索,书史表明实属无功而废。
颜体便属于定格于“法”的书体,硬要将其推向写意实属违背创作审美规律之属。

来源:《中国书法》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