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以下简称二期工程)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是投资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建设条件最复杂的内河航道治理工程。具有工程量大、施工工艺复杂、施工与通航矛盾突出、环境保护要求高、工程建设条件复杂、工程建设组织管理要求高等特点。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造成二期工程安全管理难度较大。 二期工程通过引入安全风险管理理论,构建预控型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管理控制工作前移,系统提升二期工程本质安全水平。 1 体系架构探讨(1)管理体系与技术体系。二期工程包含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建设、试运行及竣工验收等多个建设阶段,体系构建不仅要解决工程建设、试运行等关键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还需兼顾其他阶段的适用性。工程建设是一个由建设单位、研究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完成各阶段建设活动的过程,体系需围绕各阶段不同的建设活动,构建多主体一体运作、协调运行的管理体系。二期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运用于各阶段、各类建设活动常态化的安全风险管理控制,必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良好的实用性。航道工程建设是非标准化、非定型化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可借鉴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架构和实践经验较少,风险管理体系总体架构和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构建是本体系建设的关键和难点。管理体系重在解决不同建设阶段、各种建设活动、多个活动主体协同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机制和责任机制、管理程序和工作流程。技术体系确定技术方法,构建技术指标体系,为管理活动提供技术支撑,包括技术标准、应用规程(指南、手册)等。 (2)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风险管理理论体系是二期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技术基础和理论支撑,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保证理论应用不走样,做到方法科学、切实可行。同时,应用风险管理理论构建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也是实施风险管控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抓手,要保证体系有用实用、好用管用。因此,应根据国内使用环境和应用条件,系统梳理国内国际风险评估技术,借鉴实际应用经验,经过测试比对,筛查适用于整治工程的风险评估技术理论,并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估方法的结合,有效降低使用单一评估技术带来的缺陷,确保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由于二期工程所涉及的生产类型较多,不同特征的安全生产风险种类多样,技术方法的适应范围也要比对研究,技术指标通过测试比对和专家论证,确定技术参数适宜的阈值范围和判定指标,以解决评估技术的应用效果,确保技术应用的实践性。 (3)运行需求与管理需要。二期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架构与模式应基于体系运行需求,并符合工程安全管理需要。二期工程周期长、任务重、生产链交叉纵横等特点,决定体系运行管理应以务实为主,注重风险管得住,且管控程序简洁高效,整个体系运行应去繁就简,侧重实用有效,避免走向ISO贯标式的形式主义。针对实际管理需求,风险大小定位问题将直接影响管理效能,从宏观角度考虑,风险管理单元划分较粗、较大更便于宏观统计、分析和管理,从微观方面考虑,要满足工程现场操作性、针对性需要,有利于生产一线风险筛查、评估和控制,风险管理单元宜划分越细、越小为佳。因此,二期工程风险管理体系兼顾宏观管理需要与微观操作需求,在风险管理单元定位方面按照施工工艺路径,归纳形成大小适宜、便于微观管控、兼顾宏观管理需要的安全生产风险清单。 2 体系架构建立2.1 体系构建原则体系架构设计时,着重考虑适用性、系统性、兼顾拓展性,从体系运行角度考虑,重点关注体系多主体各负其责、重点风险管控和体系持续改进。 适用性原则,要求体系与二期工程建设特点相匹配,满足工程风险管理需要;系统性原则,要求体系构成要素全面、管理工作程序完善、涵盖建设全过程;兼顾拓展性原则,要求体系兼顾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的需要和行业内借鉴应用的需要;各负其责原则,要求责任主体明确、工作职责明确,各参建单位建立配套的风险管理制度并执行;重点风险管控原则,要求围绕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风险实施重点风险的管控和跟踪监控;持续改进原则,要求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定期评估、不断改进。 2.2 体系构成要素分析二期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要素应包括目标、组织机构与职责、技术标准与方法体系、工作程序与过程管控体系、运行体系和持续改进6个要素。 “风雨说”以黄进为首提出的,他们认为广东丹霞地貌及北国山山顶的上凹坑形成主要是由风化、雨水的滴蚀、溶蚀作用下产生的,称之为“风化、雨滴溶蚀说”,简称“风雨说”。 (1)本项目处理对象为浊漳河南源的受污河水,设计处理规模为12万m3/d,受污河水原水质属于地表水环境质量劣V类水质,经本工程处理后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水标准。 (1)目标。以提升本质安全为核心,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开展风险筛查评估,制定重要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体系有效运行,确保风险得到控制,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2)组织机构与责任。主要参建单位成立领导小组,负责体系建设、运行管理、技术支持等工作,项目部、监理部、设计组等落实运行管理机构、人员和职责。建立组织保障和责任体系。 (3)技术标准与方法体系。为指导和规范二期工程风险评估工作,应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技术标准与方法体系,明确风险分类分级标准、风险评估原则、风险辨识方法与流程、风险分析方法与流程、风险评价方法与流程以及风险控制要求等。 (4)工作程序与过程管控体系。为保障二期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应明确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与审核、教育培训、风险评估与审核、过程管控、监督检查、应急准备与响应、体系评估与完善等工作程序。 (5)运行体系。各参建单位应根据各自业务特点,建立涵盖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流程的具体运行制度、工作流程、操作手册、台账记录等,将体系运行要求逐级分解细化。 在企业和科研机构聘请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定期邀请企业导师观摩学生的课程答辩、技能竞赛、设计成果展示等活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结合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共同进行指导,各课业结束共同进行评价。 (6)持续改进。各参建单位应细化体系完善机制,定期开展体系运行评估,不断完善体系,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2.3 体系建立(1)体系构成。二期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由各参建单位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共同构成。 图1 二期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构成图 (2)体系文件。二期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文件由四个层级构成。 第一层级文件——体系总则。即《二期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导则》(A),明确体系建设与运行原则、风险分类分级与评估原则、体系构成要素与总体要求、体系文件构成等。 第二层级文件——体系建设运行基本规定和技术标准。《二期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程序文件》(B1)规定各参建单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与工作程序。《安全生产风险分类分级与评估标准》(B2)明确风险分类分级原则与方法、风险评估原则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方法。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文明形式的最终决定力量。换句话说,每一种社会文明都不是凭空而来无缘而去,说到底还是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生产力大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生产力不断积累过程,他的发展是川流不息的,他不会因为某个阶段的消灭而消灭,也不会因为某种社会形态的消亡而消亡。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原有的旧的社会文明形态已经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就将逐渐被淘汰,社会就将诞生新的文明形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这种新的文明形式将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生态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就是生产力发展到新的阶段的必然要求。 第三层级文件——风险评估技术规程和各参建单位体系运行管理规定。《二期工程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指南》(C1)对风险辨识、分析、评价等技术方法应用规程、评估报告编制等进行了详细规定。《XXX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规定》(Cx-xx)由各参建单位制定,规定各单位内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组织管理职责及工作程序等。 第四层级文件——各项目部具体工作操作规程及体系派生文件。如《XXX项目部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工作规程》(Dx-xx)、《XXX项目部安全生产风险控制规程》(Dx-xx)、《XXX项目部安全生产风险应急响应与处置方案》(Dx-xx)。 绿色会计、审计制度在企业中的运用能够为我国绿色GDP的实施奠定微观核算基础。绿色会计制度即在企业的财务核算过程中运用会计方法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量化,以此确定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计算企业的绿色利润。绿色审计制度是通过对企业的审核,确保企业绿色利润核算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确保企业履行社会环境责任。通过建立和实施绿色会计、绿色审计制度,能够将我国企业的经济及对环境的影响更好地计入到我国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去,为我国绿色GDP核算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条件。 图2 二期工程安全生产风险体系层次图 3 体系应用与效果二期工程自2015年7月开工,风险管理体系自2016年8月1日起在整治建筑物工程施工第二阶段、基建疏浚施工和工程试运行阶段全面运行,总体运行状况良好,重大、较大安全风险控制效果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生产事故,较之体系运行前,重点环节管控更精准,控制措施更有针对性。 通过体系运行和持续改进,实用性、规范性不断完善,具有在内河航道工程建设项目中推广和借鉴的价值。体系试点成果得到交通运输部相关部门好评,受到交通运输部《航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编写组的关注。 4)采用云计算方式进行数据处理。随着导航应用的进一步深入,数据量越来越庞大,数据关系更加复杂,应采用云计算的方式快速处理和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1]罗云, 樊运晓, 马晓春.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M].化学工业出版社安全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2004. [2]马文·拉桑德.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