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空问答

 光辉rlbr1vjwmb 2019-09-17

受国内古装剧的影响,人们常困惑剧中一会儿叫“知县”,一会又叫“县令”,动不动还出来个“县长”,而且这些常常被混为一谈。这是知识盲区啊!

古代“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一字之差,其中却天差地别!下面峰子哥就来说说这其中的区别。记得关注哦,第一时间热门推送!

“县令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三晋(魏、赵、韩)以及秦四国,将“县”划分为行政单位,一县的长官称为令。秦国商鞅变法,并乡为县,此时的县令直属国君。直到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成为郡的下级行政单位,此后郡县制一直到了隋唐时期。

秦、汉法律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一把手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县一把手称县长。县令、县长虽一字之差,俸禄和待遇却是差别较大的。县令比县长待遇好。

汉以后,户数发生一定变化,条件放宽。《晋令》记载:“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注:南北朝及比较混乱、动荡、更迭短命的走马灯王朝,关于县令、县长已无标准可言,比如南朝县,户数一般很少,北齐县分九等,县官一律称令等等。)

隋文帝杨坚,统一混乱局面,建立隋朝后,只见县令而未见县长。《隋书·百官志》只说“陈五千户以上县令,与五千户以下县令”,不提县长。

唐循隋制,唐称佐官(县里的其他官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简称“知县”,于是成为“知县”一词的起源。

到了宋朝,县令只存虚名,朝廷常常派遣京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某县事”,亦简称“知县”。

元朝,由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一县长官,不叫知县也叫县令,而有另外的称呼,叫“达鲁赤花”和“县尹”,同时存在,二者平级。至于到了明、清,“知县”为一县长官的正式官名,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关注“峰子奇观”,随时获得有趣历史!)

大清灭亡后,帝制终结,皇帝没了。袁世凯及北洋时期,称“县知事”;国民党时期,一律称“县长”。

经典电影《让子弹飞》中,姜文饰演的悍匪张麻子(张牧之),就是冒名顶替、走马上任,成为民国一方县长,与鹅城县的“地头蛇”黄四郎(周润发饰)斗法。而有趣的是,老流氓汤师爷(葛优饰)手头的县长委任状,拿出来有一沓.....

新中国成立后,不再有县令、知县称呼,而一律称县长。区别是,县长不再是县一把手,而是二把手。一把手是县委书记。

最后,峰子哥说一个古代有趣的词:破家县令。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县官官职虽不高,但手中的权力,足以使老百姓破家灭门。所以,就有了“破家县令”说法。

在旧时,老百姓称县官为“县太爷”、“父母官”,可见一个好县官对一个县的发展和影响力有多大!峰子哥奉上一副对联(左上联、右下联):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因为不满官场腐败而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在当80多天彭泽县令后,正值上级派督邮来县视察县政,要他点头哈腰、装孙子,41岁的陶渊明一怒之下挂冠封印而去,赋《归去来辞并序》归隐柴桑老家。

峰子哥犹记得,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愤恨自己道: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世外桃源,不在世外,而在心境里。

关注【峰子奇观】,每天3分钟看个历史趣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