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名印谈 | 王谐“古塘渔隐”印赏析

 青木森森 2019-09-17

  王谐印“古塘渔隐”, 刻得端庄匀称、气格饱满,线条古朴遒劲,转折方中寓圆,空间分布平稳而又不失微妙变化。在他的印面之上,四角充实、奔放遒丽,字画的变化与结体的变化在同一基调之中,显得十分和谐,使这方印章充满高古典雅的气息。“古塘渔隐”中的“古”字有两个“口”字,“塘”字下方有一个“口”字,“隐”字左面有三个“口”字状结体,分别点缀在印面上,遥相呼应,既显露出印章的节律感,又体现了印章特有的审美趣味。王谐的印章,往往在不经意间埋伏着灵动与幽默。他的用刀以冲为主,果断纯熟,讲求线条的力度与质量。篆刻师事王松,从中亦可见王松对他的影响,然从章法、结体、用刀等技巧方面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谐平时不轻易以艺事应人,作品流传甚少,故“古塘渔隐”是不可多得的一方佳作(见图一)。

图一

  但“古塘渔隐”中的“古”与“隐”须加以探讨辨析。“古”者释义即前代也,亦称不同流俗之谓。古字笔画极少,结体简单,一般篆刻字典有五十多种写法,但无一是王氏之“古”的写法。我曾将此“古”字单独拿出来,去给几位篆刻爱好者辨认,有的说上方从宝盖头“宀”,下面从“川”从“呈”从“古”,当是“宝”字,有的说是“富”字,这些猜测皆不着边际,没有人会往“古”字上去想、去靠。由图二可知,王氏此“古”应出自“古孝经”与“李氏摭古”。只是把“古孝经”中“古”字的“尢”字部改换成“李氏摭古”中的“古”字部,并把三角形的结体改为方形结体,把“古”字部结体拉长,把“土”字部缩小并刻写到左侧。这样的“古”字自然不好识读。清代篆刻家许容也曾采用此“古”字刻过印章。

  “古塘渔隐” 印,其中有一个“隐”字,现代汉字常写作“隐”,繁书则写作“隱”。基本含义即谓隐蔽、隐藏或隐瞒之意。秦汉篆书刻特别是汉印缪篆书体,较为方正、浑厚,包括小篆书体在内,其结构及组合部首都很规范,与现代汉字亦比较吻合。然而,王氏“隐”字,左边是“阝”字部,右边则刻写成“ ” 字部,这样写法的结体在《辞海》《辞源》等汉语大字典里是查找不到的,在汉印缪篆字典里也查找不到。但在明清时代情况就不同了,不仅将左耳“阝”省去,还省去了下方的“心”字部,光刻写“ ”字部,以此代“隐”字。如何震、赵之琛、释佛基、吴昌硕等诸多印人皆用此结体入印。

  有的明清印章其“隐”字下边虽然带有“心”字部首,但依然省去了左“耳”旁,成为“ ”字。这个字在《辞海》《辞源》等汉语大字典里同样是查找不到的。清代赵之琛就刻有省去左“耳”、下边带了“心”字部的印章。由图二可知,古时“义云章”有“隱”字少了上方“爪”字部首的写法;“光远集缀”中有少了左“耳”旁的写法,这与赵之琛的刻章用字较为吻合;“胡氏千文”中没有缺少什么部首,只是把结体中的某些部首左右或上下作了移动,改变了原有的位置。我们说甲骨文字中没有“隐”字,金文中也没有“隐”字,而来自“古文”的“隐”字,像人站立在地面上,把自己隐藏在房屋墙边某处,十分形象化,很像甲骨文字的模式。综合上述,王谐印文“隐”字下方不从“心”的写法,没有出处,疑是自行改造而成。正是这种风气的影响,明清以降的许多篆刻家都喜欢“缺胳膊少腿”,缺少根据地只刻文字的半边部首,或只刻上方部首,以一代十,以局部代表整体。鉴于上述情况,笔者一贯倡导:慎用乃至不用那些《篆刻字典》中明清印人“缺胳膊少腿”的自造文字,应保持印章的“篆法”传统与严肃性!

图二

  王谐(生卒年不详),清代篆刻家。字宜秋,江苏太仓人。篆刻师事王松,对于篆刻倾注了大量的功夫与心血。他深研六书,通晓缪篆之理,对金石文字,印文、篆法运用自如,亦喜欢采用生疏冷僻的古籀大篆文字入印。他的印章章法布白端庄大方,以满实为主,少有大起大落以及强烈的对比与反差。恪守规矩、法度森严,结体追求自然流畅、凝练工稳。据说王谐性格十分孤介,虽然家贫又囿居一隅,但却绝不以艺术媚人,连正常的应酬也尽量谢绝。 时代的进步与艺术的进步可能是王谐能超越王松师门的原因,用今天的话来说,在那个年代里能如此处世,亦可算得上“德艺双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