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名印谈 : 解读程邃三方名印

 青木森森 2019-09-17

“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千岩秋气高”,此三印系程邃著名的朱文印。在《中国篆刻全集》《明清篆刻印谱》等各种印谱画册上,均刊有此三印。毫无疑问,此三印侧重古玺气息,纵横有序,虚实有致,形式优美,非常古朴典雅。且刀法凝重,生拙老辣,线条刚柔相济,有刀有笔,刚健遒劲,很有韵味。但是他所采用的大篆文字不易辨识,例如“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印中的“少、壮、书”等字,“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印中的“书、屋、阶、树”等字,“千岩秋气高”印中的“岩、气、高”等字。

“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印,其“少”字中竖与左右两斜画接壤写成“个”字模式,这与传统三笔画分列书写的形式大相径庭。当你第一眼读识此印、第一眼看到此字时,很难判断此字是不是“少”字。那么这个“少”字有没有出处呢?查找有关篆刻字典,“少”字的写法有40多种,但没有一个左右画与中竖接壤的。由附图可知,程邃之“少”字出自《六书统》。《六书统》是元人杨桓所著的一部文字学著作,杨桓字武子,号辛泉,兖州人。官太史院校书、监察御史,终国子监司业。《六书统》(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有20卷,以六书统诸字,故名曰“统”。凡象形之例十、会意之例十有六、指事之例九、转注之例十有八、形声之例十有八、假借之例十有四。其象形、会意、转注、形声四例,指事、假借二例则以意钩稽,自生分别。所列先古文、大篆,次钟鼎文,次小篆,程邃“少”字即取自于此。印文“壮”字不算难认,但壮的“士”字部中间加了左右两斜短画,似乎不多见。在众多的汉印中,“士”字加接壤斜画者仅一例,即“陈卫士长印”。“壮”字之士部首加斜画者在其他秦汉印未见。由附图可知,程邃印“壮”字出自《李氏摭古》。

篆文“书”字的写法较多,一般的篆刻字典都有一二十种,最多的可达150多种。但未见有程邃印中之“书”者,与本文附图对照,似乎与“籀韵”之书相近。但也只是“相近”而已,两者之间依然有较大差别:“籀韵”书之下方是“└”字部上加圆形“日”字部,而程邃书之下方属“衣”字部首。这就是明清印人一味“求古求新”,用字不规范之处。顺便说一下,此印末字“酒”的写法出自“义云章”,没有做什么改变,二者较为吻合一致。

再看“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印,其“书”字出自“籀文”、《六书统》,但与之又不尽相同,中间部位少了横画与左右斜画,可知程邃对“书”字做了改变,印文“屋”字完全出自“古文”。这里所谓的“古文”,是汉代对于秦统一之前的古代文字的统称,这些文字,秦统一之后都已经成为历史。“阶”字的篆文有十多种写法,一般都是“阜”字部加“皆”字部。阶字从“虍”字头,仅“存乂切韵”一例。甲骨文有“皆”字,上从“虍”、中间从“歹”、下从“口”。程邃印文“阶”字除从“虍”字部相同外,其余部分相去甚远。换言之,此“阶”字找不到真正的出处,属自行改造的不规范字例。“树”的结体应无太多异议,首先与附图中的“籀文”之树相近,只是在两圆中加了“点”画,“古尚书”之树圆中也有点画,这样的借鉴与变通是可以的。请注意,“拂”字部首由左右置换成上下形式,显得很别致,“云”字出自《大风歌》,亦无识读难度。

“千岩秋气高”印,有三个字必须解析。“岩”繁书为“巖”,带“山”字头,不带“山”字头者应为“严”(嚴)。由附图可知,在古籀大篆书体中,严、岩互通,此印文之“岩”字则出自古籀大篆“古尚书”之“严”。印文“气”字出自“碧落文”,印文“高”字出自“籀文”。实际上,在甲骨文、金文中“高”的写法与现代汉字之“高”相近,此字在甲骨文中应为“墉”或“城”。显而易见,这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个字。故笔者一直倡导,刻印应避免采用易混淆的字,应取最接近印文原字的篆字,给识读多预留一些方便。

程邃(1605—1691),明末清初篆刻家,字穆清、朽民,号垢区、垢道人、清溪、野全道主、江东布衣等。安徽歙县籍,明崇祯十四年(1641)后侨居南京十余年,1644年明亡后,自重气节,不肯应召,又移居扬州40多年。他的毕生艺术活动均在江苏,系明末清初江苏篆刻艺苑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平生嫉恶如仇,所交皆为气节之士,且十分好学、博学。诗文、书画造诣颇深,重金石考据与古物收藏,驰誉当时,著有《会心吟》《萧然吟遗》(此诗集曾遭禁毁)。他的篆刻初以文彭、何震诸家为宗,取法秦汉,以大篆入印。后又独具苦心,力改旧习,自创一派。白文印取醇厚朴茂一路的汉印风格,印文方中见圆,不露圭角,章法疏密自然,气韵生动。朱文印从周秦小玺入手,变周秦小玺更为拓展豪放,追求凝重肃穆的风格与意境。周亮工评其作品云:“复合款识录大小篆为一,以离奇错落行之,欲以推行一世。”由于他的印风与以前诸家有明显区别,加以他的籍贯是歙县,邓散木把他称为“歙派”,亦有称他为“徽派”或“皖派”的。

程邃确实在文、何的基础上将篆刻艺术又向前发展了一步,打破了清初印坛风平浪静的沉寂局面,为后来扬州的篆刻繁荣、名家辈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学习并吸取程邃优良印风及镌刻技法的同时,对其某些不规范的印文结体要冷静思考,不能生搬硬抄,不能仿效摹用,以免以讹传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