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映潮:统编七下《爱莲说》详细版备课笔记

 大奔h1wmjlcm1r 2019-09-18

《爱莲说》说课

余映潮


课文品读

《爱莲说》课文资料集美

作品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直接说明、阐述事理,也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或论说道理。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一1073),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胸怀洒落,人品极高。“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这是一篇借花咏怀、托物言志之作。作者笔下的莲花,不为淤泥之浊所玷污,不因清涟之澄而妖媚,堪称君子的理想境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真实写照。

主旨

文章内容委婉含蓄,言简意深。描绘莲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袭玩焉”,实际上也是比喻君子的胸怀坦荡、行为正直、美德广布、卓尔不群。

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章法

本文章法严密。全文共两段,逻辑层次十分鲜明。第一段重在描写,层次非常清晰。首句总提,为“爱菊”“爱牡丹”“爱莲”张本,接着以“予独爱莲”领起,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几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第二段重在抒情议论,始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表明了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及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句法

《爱莲说》句法严谨而不失灵动。其句式之美有三: 有长句,也有短句;有单句,也有偶句;有骈句,也有散句。需要着力之时,有时用长句一气呵成,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就是。有时则在排句中着意于语气的变化,如“噫”后的三个句子,每句为一层,一陈述,二设问,一感叹,句式同中有异,变化有致,情感分明,意味无穷。

手法

(1)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衬托:全文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表明了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见出莲的高贵品格;第三次,在对比中抒发感慨,表明心志。但对爱菊和爱牡丹,作者并没有多着笔墨,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把它们作为写莲的左右陪笔,以求烘云托月,突出“爱莲”的重心。

(3)象征:将莲比做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意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爱莲,赋予了莲以人格之美,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从生活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循此继进,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了莲的品格。

这一句对莲作了细致传神的描绘,不仅写出了莲花美丽的花形和芬芳的气质,更赞美了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坦荡的素质。作者借莲花来比喻君子,抒写个人情志,表明了自己不受污浊社会沾染的情志——既不媚求于人,也不攀附权贵,性格刚正不阿,思想纯正通达,保持廉正操守。

诵读

第一段:①主要用陈述语调诵读。②首句总说,“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菊、牡丹、莲之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长一些,然后再读“予独爱……”③“予独爱莲之……不可亵玩焉”句要读出层次。“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对生长环境、莲之形象和品格,要读出层次。前两层可用描写语调读,读后作稍长停顿,再读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第二段:①主要用议论的语调诵读。②第一层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重读。③第二层用感叹的语气读,“菊之爱”一句读出惋惜意,“莲之爱”一句读出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读出讽刺意。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特别喜爱莲,莲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但不显得妖艳;它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能轻慢地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

( 注: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篇论文资料而成。)

语言卡片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映潮说课

教学创意(一)

《爱莲说》,全文119 字,文字并不艰深,但内涵精蕴,寄寓深邃。即使是语文教师,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支撑下也难以将这119字短文的精妙之处说得很清楚。本节课的教学创意为:指导学生基本上读懂课文。所谓“基本上读懂课文”,主要是将课文中的难点弄清楚。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细读课文注释。

2.对照注释看课文,提出课文中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设想

基本上解决三方面的难点:字词理解方面的难点、重点句子理解方面的难点、表达手法理解方面的难点。

教学内容之一(约8分钟)

1.学生自由、反复朗读课文。

2.详细介绍作者,为深入理解课文意蕴作好铺垫。

教学内容之二——基本解决字词理解方面的难点(约10分钟)

1.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对两段文字不同的语气表达。

2.学生就“课文中不懂或者不大懂的字词”进行质疑。

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世人盛爱牡丹——盛:普遍;盛行

陶后鲜有闻——鲜有:少有

香远益清——益: 更,更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无义;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出:生

菊之爱——对菊的爱,指爱菊的人。“莲之爱”“牡丹之爱”同理。

教学内容之三——基本解决重点句子理解方面的难点(约12分钟)

1.朗读课文,教师提示两段文字之中的照应。

2.反复朗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3.请同学们解说这一句话的基本内容。

4.讨论:我们能从这一句话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

师生之间的对话可能有: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5.同学们根据这句话的内容,自由对“莲”说话:

如:莲花啊,你出于淤泥,却是冰肌玉骨,洁白无瑕;你虽被清水洗濯,却天真自然,并不妖冶艳媚。中通外直,你敞开豁达正直的胸怀;不蔓不枝,又表现出决不攀附的性格。你花蕊的清香啊,愈远愈是芬芳;你亭亭挺立啊,又是那样清劲纯洁。绿叶的扶持,为你频添神采;湖光的映照,倍显你的英姿。你的威仪,只可远远瞻仰而不容亵渎啊。

6.请同学们就“写莲与写人”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品析这个句子的意味:

(师生对话的内容可参照前面“《爱莲说》课文资料集美”中的“意味”部分。)

教学内容之四——基本解决表达手法理解方面的难点(约13分钟)

1.背读课文。

2.同学们分组活动,讨论对本课表达手法的理解。

3.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可能涉及对多种“手法”的认识。

4.教师在对话中将内容主要引导到两个方面:一是托物言志,一是衬托手法,并给学生进行简要的讲析。

如: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起衬托作用,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言志,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教学创意(二)

突出“美点”,进行“美点欣赏”式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析与欣赏。

教学内容之一: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1.教读。(参照前面“《爱莲说》课文资料集美”中的“诵读”部分)

2.自读体味。

3.话题讨论:说说你感受到的文中的语言之美。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音之美,体会到文章凝练流畅、优美洒脱、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形式丰富、修辞手法多样的语言之美。

教学内容之二:品析,探究课文的结构美。

1.思考:课文的结构之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2.全班讨论。

通过话题讨论,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结构层次,理解各个段落的表达作用,理解文章内容的详略剪裁,理解事物形象的照应与烘托,并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莲”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

教学内容之三:欣赏,品析课文的意趣美。

1.同学们初探。

2.教师讲析。

教师讲析课文的表现手法、情感抒发和物象意趣,让学生理解课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美妙写法,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美。

助读资料

01

蒲宗孟所撰《周敦颐墓碣》称周氏:“孤风远操, 寓怀于尘埃之外,常有高栖遐遁之意。”黄庭坚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雾月。廉点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婺,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宋史·道学传》)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周敦颐其人与《爱莲说》其文,每为士人所仰慕,读读《爱莲说》似乎就能够产生激浊扬清、荡涤尘垢的精神力量,正所谓“一诵《爱莲说》,尘埃百不干”(宋人柴与之诗)。“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成为流传久远的名言。

(摘自2007年7月13日《光明日报》,张海燕《说说<爱莲说>》)

02

《爱莲说》的写作是周敦颐生平中的一件大事。仁宗嘉佑六年,45岁的周敦颐在庐山莲花峰下筑室溪上,名曰镰溪书堂,并于两年后写下《爱莲说》。据朱熹《爱莲说书后》言“先生尝以爱莲名其所居之堂,而为是说以刻焉”。周敦颐仕宦三十余年,虽才华卓异,然而一直沉沦下僚,晚年卜居庐山,风景秀美固然是其原因之一,但人文环境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东晋名僧慧远与大隐陶渊明曾在庐山结成莲社,这层历史渊源正映衬了周敦颐的退隐之意。面对古贤,所以周敦颐在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后,自然发出心声:“莲爱,同予者何人?”

(摘自《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邓永芳《<爱莲说>及莲文化中的佛说因缘》)

03

《爱莲说》摄取了佛家思想的外壳,寄寓着理学的道德标准。其主旨,是为周敦颐心目中的“理学君子”造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君子身处尘世,不蒙尘垢,修身洁行,不妖不媚。“中通外直”,是说君子不受“俗染”“净虚动直”。“不蔓不枝”,是说君子不受“惑染”,不入歧途。“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是说君子声名远播,卓然傲世,令人向慕,不可狎侮。“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借莲花意象,正是为了阐明理学家的道德观。这,无疑就是所谓“高洁志趣”的真正内涵。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1期,陆精康《<爱莲说>主旨探》)

04

君子,周敦颐说它有五“不”特点: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亵玩。“不染”是说环境污浊仍然坚持操守;“不妖”是说条件优裕也严谨自守;“不蔓”是一身硬骨头;“不枝”是一步一个脚印;“不可亵玩”是说自尊且威严。总之,周敦颐心目中的君子是洁身自好、注重以德化人而不被污浊现实同化的人。

(摘自《语文学习》1996年第12期,彭庆达《莲的五“不”》)

05

周敦颐的独爱莲更加可贵,更有时代意义。既要洁身自好,不为世俗所污,又要经过水的洗涤后更显得洁净不妖媚,这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即使是在不好的条件下,也要不改本色。内在思想上坦坦荡荡,胸怀磊落,外在行为上刚直不阿,忠直耿介,公平无私,挺拔向上,卓然不群。这个“莲”,表达了一个主题“廉”,既是周敦颐人品的象征,又是周敦颐追求高尚情操的思想寄托,也是周敦颐一生不同流合污、坚持正义、悟守箴言的真实写照。

(摘自《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年第9期,吴怿《<爱莲说>:周敦颐爱廉思想的真情流露》)

06

陶渊明喜爱的是农耕隐居生活,山村的花草树木都让陶渊明感到喜悦,而在这些花草树木中,陶渊明特别喜爱的就是菊花,因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之所以喜爱莲花,也是因为特别欣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性格,他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可以说,陶渊明特别喜爱菊花、周敦颐特别喜爱莲花的原因,主要是菊花和莲花分别象征了他们的人格和品质。

课文将“独”解释为“仅,只”,结果就成了陶渊明只爱菊花、周敦颐只爱莲花,这就曲解了周敦颐的本意。

(摘自《语文建设》2007年第10期,李小军《<爱莲说>中的“独”辨析》)

07

从表面上看,作者似乎是写对于水陆草木之花的闲情逸致,但实际上却是借题发挥,弦外有音,对当时社会上那种追名逐利、企图富贵的世俗积弊表示感叹。作者借莲花以自喻,并把叙说对莲花的爱好作为整篇文章构思的出发点,也不是简单地抒发自己的个人意趣,而是极其严肃地提出了一个为人立本的道德准则。所以读《爱莲说》,如果只是玩味其词藻的精妙,修辞技巧的高超,而不去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章所表达的意趣,就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

(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2期,曾立《<爱莲说>的教学从何入手》)


08

《爱莲说》教学设计:1.初读课文,正音解词。2.译读课文,整体感知。3.披文揽情,质疑探究: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什么作者“独爱莲”?——明旨意(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②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莲的?——晓内容(文章从七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可爱);③课文名为“爱莲说”,却为何要花大量笔墨写“菊”和“牡丹”?——懂手法(文中作者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用以言志,感叹世间隐士极少、君子罕见、俗人太多的现状,此谓之“托物言志”。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此谓之“烘云托月”)4.教师小结,收束全文。

(摘自《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黄发莲《八上第五单元单元设计》)

文献目录:

[1]陆精康《<爱莲说>主旨探》,《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1期。

[2]彭庆达等《<爱莲说>教学艺术镜头》,《语文学习》1996年第12期。

[3]李小梅《<爱莲说>中的两个语法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4期。

[4]王轻鸿《民族思维引导下的解码——<爱莲说>中“莲”之意蕴三解》,《名作欣赏》1997年第5期。

[5]孙丽娟、傅加令《从比较文学角度看<爱莲说>的文化内涵》, 《阅读与写作》1998年第1期。

[6]张颖《<爱莲说>多谋体点拨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1-2期。

[7]嵇康、季娟《<爱莲说>质疑》,《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8]吴泓《<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中学语文》2000年第5期。

[9]王庆中《异曲同工 托物言志——<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 年5期。

[10]仇林燕、王晓刚、周新华《<爱莲说>课堂实录》,《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7期。

[11]吴云发《<爱莲说>和<陋室铭>之异同》,《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9期。

[12]朱清云、阳光《从<爱莲说>看“质疑点拨法”》,《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9期。

[13]易思平《“独爱莲”缘于独特情怀——<爱莲说>主题探微》,《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14]詹静《<爱莲说>中的“说”与“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4期。

[15]章月飞《横看成岭侧成峰——<爱莲说>教学一得》,《语文建设》2003年5期。

[16]王崇翔《关于<爱莲说>标点的商榷》,《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1期。

[17]杨兆军《写花喻人,风骚独领——<爱莲说>“四美”赏析》,《中学生读写(初中)》2004年第5期。

[18]王君《从<爱莲说>的教学看学生深度质疑的三个层次》,《中学语文》2005年第5期。

[19]马秀敏、涂家富《<爱莲说>蕴含的美育因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20]王秋珍《<爱莲说>艺术赏析》,《语文世界(初中版)》2006年第3期。

[21]苏小毅《变化之中见精妙——<爱莲说>章法结构探析》,《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12期。

[22]李小军《<爱莲说>中的“独”辨析》,《语文建设》2007年第10期。

[23]曾立《<爱莲说>的教学从何入手》,《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2期。

[24]刘中黎《儒者的战歌——多元文化联姻与<爱莲说>散文创作》,《名作欣赏》2007年第2期。

[25]黄义霞《君子独爱,独爱“君子”——<爱莲说>的形象美》,《语文天地》2007年第4期。

[26]陆建梁《“一次两篇”组合教学例说》,《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 End -

原文刊载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