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其痛始于臀部,沿股后侧、小腿后外侧放射至足背为特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中医学认为,多因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易招致风寒湿三气侵袭经络,客于坐骨神经所致;或素有外伤,复受外邪而诱发。西医学认为: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附近各组织髋关节、骶髂关节疾病、子宫及前列腺癌肿、腰骶脊髓及其神经根的肿瘤等均能引起本病的发生。 [症状]: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多呈持续性钝痛,或发作性烧灼痛,或刺痛,或夜间痛剧。腰痛明显,甚则伸腰、行走受限,且其痛加重,也可因咳嗽、喷嚏等而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沿坐骨神经走向有多处压痛。 [疗法] 配穴方五 主穴:膀胱俞 、委中、委阳、承山、阳交、丘墟。配穴:腰俞白环俞、秩边、环跳、承扶、殷门、悬钟、昆仑。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每次取主穴1~2个,酌情取配穴1~2个但每次不超过4个穴。用16号消毒三棱针在所选穴位周围瘀阻或显露的静脉血管(按常规消毒)点刺出血,见血流止后拔罐,约3分钟后起罐,然后对针孔做常规消毒。出血量,首次出血总量少则50毫升,多则100毫升有余,以后递减,可在10~40毫升。治疗相隔时间可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而定。如果第1次治疗疼痛缓解,可隔10日左右再进行第2次;若疼痛尚未缓解,或缓解不明显,间隔3~5日再刺。 主治:坐骨神经痛。 附记:治疗48例,施术1~5次后,痊愈33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本组病例中,有10例第2次刺血后加用了推拿点穴手法治疗;6例第2次刺血后加服了舒筋活血片和风湿骨痛丸(成药)。 配穴方六 主穴:委中、命门、腰俞。配穴:①患者臀部疼痛,足跖部疼痛麻木,足背屈力减弱,胫骨前肌轻度萎缩者加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或条口穴)、陷谷;②患者腓肠肌轻度萎缩,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足跟及足背外侧疼痛、麻木、发凉者加跗阳、昆仑或申脉穴;③患者臀外侧疼痛,下肢外侧麻木者加风市、阳陵泉、阳交、悬钟、丘墟或足临泣穴;④大腿后侧疼痛、麻木者加承扶、殷门穴,大腿内侧疼痛者加阴谷穴;⑤骶髂关节炎加膀胱俞、中膂俞,而臀筋膜炎时加秩边、环跳或胞盲穴,腰、骶椎病变和椎间盘突出时,要在对应部位取穴。 方法:用刺血加拔罐法。穴位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出血,让血自然流出,血止后用闪火法拔罐,留罐5分钟左右去罐,再用2%碘酒棉球消毒针孔,让患者用湿毛巾擦干血迹。针刺后肢体不能用冷水洗浴。每次总出血量在50毫升左右。刺血后疼痛缓解者,可隔10~15日再治疗1次;疼痛未缓解者可隔日再刺,体弱者可2~3日再刺,同时可用镇痛药和毫针辅助治疗。 主治:坐骨神经痛。 |
|
来自: 培训班背包 > 《针灸 刮痧 拨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