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嶂里,没骨山河万古留】

 昵称37018136 2019-09-22

和风醉,几杯休,轻散闲愁。云岳盘龙,众山小,空谷奇峰秀。朋相伴,友相随,山间问路玉炉香,雁声归画楼。志远处,天门古松,豪情万古留。这是我看到武千嶂老师的没骨山水画时的感受,以诗作感。

武千嶂老师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是杰出的没骨山水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他曾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国画专业)和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 跨越中西画的通识结构让他有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在国画和油画的兼容并蓄之间,在“一有时间就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转游,看山山中有水,涉水水里见山,与不少仙人道士接触交往,几乎游遍了中国的大山河川”之后,武老师终于放下了油画笔,专注于中国画,一发而不可收。也因此,让他站在了一个中国画难以逾越的高度 — 没骨水墨山水画。

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的融合。没骨山水最大的特色是不用墨笔立骨,不用线条勾勒、点皴,代之以直接挥抒。青绿、赭、白诸色等丰富的色彩堆染成山石云水树木,让画面色彩层次愈加分明,产生出浓厚的视觉效果。没骨画法传说是南朝张僧繇所创,“笔才一二,像以应焉”,疏密有致,平中见巧。同时作品中呈现出强烈的佛教色彩,天竺晕染画风被加以吸收运用。然而对没骨的探索,后来却止步在花鸟小品上,始终未能达到开合大气的山水境界。

而武千嶂老师的没骨山水画法,初时源自仿古绘画实践,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料。在探寻个人风格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审美意趣,于心合奏,自成一统,大气恢弘。武老师喜欢随水墨流淌之痕,有意无意地诱发着内心情感,笔墨放任恣纵,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尽可能渗透浑朴酣畅,明朗秀健的主体风格。他以走出传统,破格自立为毕生追求,呈现出气势磅礴的山水雄姿。画面中时而悬崖接天,山势奇诡;时而云烟缭绕,流动缥缈;时而山川恬静,深邃幽雅;时而山峦叠嶂,银装素裹。绮丽明快而无丝毫俗态,体现出深厚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个人风采。

从绘画技巧的匠心精神,发展到个人风格的鲜明洒脱,气韵纵横,其实也是每一位艺术大家的修养修为使然。人的思想境界与作品之间的自由行走,才是天人合一的物我两忘之本真。武千嶂老师对画的狂热,对画的敏感,对画的理解,对画的探索经常让他不安,让他去不断探索内心深处的理想和修持,将画作作为他的“心智果实”而达成。巧妙的墨色江山,图心中之意象。画作之清风飘逸,自在生动,也成就了他心胸之豁达,育人为美好事物的欣赏者、缔造者和传播者,兼善天下之美学价值的体现。武老师的没骨山水画作品,是心之神往的美好意向与画面的极致结合,是画家书法家普世价值的最好彰显。

 古人云:“阴阳乃万物之真性,一律而行,海阔而天空;山水之道如此,而左莫能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即可把玩于笔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咫尺无千里也,故需深究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其性,苟非平铺直叙,虽一毫有其命。为自然之天真,于山水之天籁,耳得之而为愉,目遇之而成悦,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山水画旋可出奇。” 顺应趋势,惟大自然之返璞,尽山水之作为也。让我们爱山水,爱创造,爱人之崇尚自然之品性。

中国的山水画大写意,唐代李思训父子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创造了“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境界。唐中期是吴道子的淡设色山水画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的兴起。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又是影响深远的画家。苏东坡称他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语言和审美意境。宋代是我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阶段,名家辈出,具代表性的有李成,范宽,郭熙,刘松远,马远等。元代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成为著名的“元四家”,成为文人画家的典范。明代涌现了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组成的“吴门四家”。而清初的四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是反对泥古不化,创造革新的流派。有这么多的名山大川,景色万状,秀丽隽永,山水画成为了中国画坛的主流。

古人可鉴,继往开来。武千嶂老师的没骨山水画,吞吐兮寰宇,系抽象兮塑万方,渺渺兮于怀,望阴阳兮述五行。在不断变化的山石涌动中巍然屹立,山之霸气。同时又能冲出无数婀娜多姿的云象,和气柔美。云山之间,刚柔并济,相互呼应。寻找到灵魂深处的律动,羽化而入仙界。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借用诗仙李白的这首诗词来结尾,于画于感悟,都为我们带来了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诗词艺术的唯美境界。令人感叹璀璨多彩,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代代相传,传承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

分享一件古荷首饰,名为《石韵》,让我们一同走进山水,与山水对话,热爱大自然。

『本篇文章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古荷首饰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