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优秀传统文化为高中语文立魂

 GXF360 2019-09-22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一直以不同形式存在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希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显性,这一方面是继续强化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呼应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1]。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思考总结出如下三点,以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立魂。

本试验中,无人机飞行速度为3 m/s,飞行高度距植物冠层1.5 m,喷幅为3.0 m。P20 2018款植保无人机药箱容积为7.5 L,每次飞行作业面积为 3 000~5 000 m2;人工喷雾处理小区面积为200 m2。试验共设6个处理,具体见表1。每个处理3次重复,不同小区间边界间隔10 m,随机区组排列。施药时间为2018年4月11日,天气多云,温度为22~29 ℃,风速为0.0~0.5 m/s,适合进行喷雾作业。

一、传统文化立意是课堂立魂的基础

立魂是一个比喻,为课堂立魂映射在语文教学的具体细节中,就是通过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立意,而面向学生,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感受民族精神,践行传统美德,确立传统文化教育的崇高立意[2]

尽管我们并不追求每一节课堂上都有传统文化的存在,毕竟在说明文及其它文体的学习时,传统文化依存的空间并不是很大,但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在可以渗透传统文化的课堂上,传统文化不应当缺席。具体说:

随着市场发展的日渐成熟,配送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榨,而在收入已定的前提下,配送成本的节约可以有效增加配送企业利润。由此,各配送企业开始了对配送成本挖潜,力图通过比同行更低的配送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其中配送路线的合理化已成为各家物流配送企业控制物流成本的主要措施。本文以嘉兴A物流配送中心当前配送路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各个站点货运量及运输距离进行研究,对其配送路线进行优化,为其提供较为合理的配送路线规划方案,以达到降低其配送成本,提高其配送效率的目的。

在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经典名篇的教学中,传统文化为课堂立意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并认识到该文的优美语言、严密的逻辑、透彻的说理之外,还应当认识到这样以篇以“对话”为题材的文本,实际上彰显着中国古代就有而且延续至今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既表现在《孙子兵法》中的“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隐藏在“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日常俗语中……这种认识延续至今,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热爱和平、希望干戈化玉帛的深入骨髓的文化认知。笔者在解决了本文的工具性问题之后,适当进行了延伸:引导学生对“弱国无外交”“强国是否一定要有强外交”等话题进行了讨论,该讨论不超过五分钟,简单归纳后形成的共识是,一国外交思路往往决定于具体的客观形势,同时受自身国家文化影响,中国外交向来讲究原则性与灵活性,体现在外交语言上往往讲究绵里藏针,坚持原则而不失原则,能通过外交解决的问题,通常不会诉诸于其它手段……笔者以为,这种将传统文化与高中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加以理解,可以化解学生的认识误区,进而让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

而即使是与传统文化距离稍远的课文的教学,其也有传统文化渗透的契机。《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著名哲学家帕斯卡尔的名作,“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等经典语言,已然成为高中学生口中、笔下常用的语言。在领悟这一西方大哲的思想时,常常有学生提出“中国有如此影响的哲学家”或“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哲学家”的问题时,其实就是传统文化为课堂立意的契机。在与学生的讨论中,笔者从社会力量发展的对比尤其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的价值观取向,从封建社会追求的“万邦来朝”,到清末民初由于国家积贫积弱而出现的“西学东渐”,再到当下改革开放过程中对西方各个领域的吸收汲取,恰恰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四大文明古国唯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其表现出来的文化韧性更是其它文化所难以企及……事实证明,这样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如此,通过传统文化为语文课堂立意,进而为语文课堂教学立魂就成为可能。

二、以传统文化为立德树人提供支撑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教育走入了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于国家层面提出的立德树人需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语文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育中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小学语文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3]。核心素养强调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如果说关键能力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的话,那必备品格的培养显得有些边缘化。在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四个因素之一,一个很显然的逻辑关系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就必然支撑着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

不同地质因素对煤矿掘进的影响各异,煤矿掘进过程中支护措施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策略。在操作过程中,须针对具体地质条件采用合适的支护措施,确保安全可靠掘进。在前期勘测设计时就应该避开断层构造,并将其优先布置在煤层倾角较小的采区,并根据地质中顶底板的具体岩性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支护方案,及时调整掘进方式,并做好瓦斯清除方面工作,避免由于对机械化采煤中对复杂地质条件处理不当,而影响正常采煤生产。

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过程,传统文化在为学生立德的时候,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原本就或隐性或显性地接受着传统文化教育,当高中的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的传统文化内化与理解,提供载体与解读途径的时候,就是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上扎根开花的时候。

譬如学习《孟子见梁惠王》这一课文,要想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生成人文理解,形成立德树人的支撑。教师有两步努力不可或缺:一是通过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其它传统文化知识以及背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说可以向学生介绍孟子其人,可以向学生介绍《孟子》其文,在通过对人、对文的解读中,初步了解孟子的思想,从而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二是研读《孟子见梁惠王》这一课文,尤其是对其中的细节进行揣摩,譬如在梁惠王,因为屡败于齐秦而卑礼厚币招贤纳士的时候,孟子前来,梁惠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笔者在教学的时候,曾经问学生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孟子,在这样的情景当中,你会如何回答?”绝大多数学生的观点是:向梁惠王介绍利于齐国的策略。而这个时候在看孟子的回答,发现孟子是避其所问,而是以“仁君应行仁政”来回答。

1)施肥比例失调。根据实地调查看,偏施氮肥、磷肥,轻施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的情况比较普遍,造成果园土壤养分失调,不利于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这个时候,实际上在学生的认知当中就已经形成了冲突,学生自然会思考:为什么孟子会这样回答?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统渗入学生内心的过程。实际上,在学生结合另一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来理解时,无论是站在梁惠王的角度,还是面向今天的世界,都能够很容易认识到:一个社会征伐动乱的根源,其实就是上下交征利。这样的认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实际上无意当中让他们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理解过去之事、今天之事。这样的视角,这样的理解对于学生认识个体、认识他人、认识社会都有极大的帮助。说得长远一点,这样的认识对于化解高中阶段学生心中容易出现的一种“戾气”,其实是非常有好处的。而我们说立德树人,所谓德,无非是兼顾他人之利,当学生心中不仅有自己,还有他人的时候,德也就立起来了,人也就竖起来了。

三、传统文化让语文彰显文化的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集千百年来华夏儿女智慧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伦理道德,不仅是民族智慧与凝聚力的体现,而且是我们文化的魅力所在[4]

这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判断,我们要引导今天的高中学生去理解、认同、接纳传统文化,其实是有一定的挑战的。生命的说教、机械的传授,非但不能让高中生认同传统文化,甚至还有可能让他们产生厌恶的感觉,显然,这不是有效的教学途径。而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感受语文的魅力,则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亲近感的有效途径。

实践表明,在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之中,过程的设计尤其是过程中的细节非常重要。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老师在教《诗经》小雅中的《采薇》时,选择了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思路,他在教学中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采薇》这首诗为什么收集在小雅之中?伴随着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认识到了在那个时代,雅是应当配乐的,而且是朝廷的正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带有“正能量”的乐音。而形成了这样的解读视角,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诗人实际上在以戍守边关的身份,描述军旅生活与战地的紧张艰辛,这个时候诗中体现出来的薇之生、之柔、之刚,就容易为学生所领略。由此学生形成的认识是,这首诗固然可以解读为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情感,其实也可以解读为一篇爱国诗章。而形成这样的认识,意味着学生将情感与认知与诗中的文字结合了起来,意味着学生有可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力去驾驭文字。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借鉴这样的思路,并且在教学最后让学生尝试以《采薇》的笔法去写一段文字,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有所想、有所思、有所写。

很显然,这样的一个思想过程与书写过程,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走入学生内心的过程。而有了这个过程,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认识的魅力也就彰显出来了。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课堂立魂的意蕴,就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刘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语文知识,2015(3):56-58.

[2]杨邦俊.汪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J].中学语文.2015(7):7-10.

[3]顾之川.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5(9):9-11.

[4]代兴雅.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