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存字最多的西汉识字课本——北大汉简《仓颉篇》

 青木森森 2019-09-22

自2007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首次入藏一批珍贵的秦简之后,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令世人震惊的战国楚简;紧接着,2009年年初,北京大学也入藏了一批珍贵的汉简,成为国内高校中入藏简牍的第三所高校,这批入藏的简牍被简称为“北大汉简”。

这批汉简是北大校友所捐赠,数量有3346个编号,其中比较完整的有1600余枚,残简有1700余枚。经整理发现,这批简主要是古代典籍,其内容包括《仓颉篇》(86枚)、《赵正书》(51枚)、《老子》(208枚)、《周训》(221枚)、《妄稽》(107枚)、《反淫》(59枚)、《日书》(695枚)、《日忌》(414枚)、《日约》(183枚)、《堪舆》(77枚)、《雨书》(65枚)、《六博》(49枚)、《荆决》(39枚)、《节》(65枚)、《医书》(711枚)等十余种传世和佚失的古文献。整理者认为,这批书写年代约在汉武帝后期的西汉简牍,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战国秦汉古书类简牍中,数量最大且内容涉及面最广的一批,故将其称名为“西汉竹书”。

这批竹简的保存状况比较好,多数竹简刻有契口,并残留有编绳的痕迹,在形制上比较特殊的是,简书的篇名都用朱砂书写在竹青一面,且多先在竹青面的上端选取题写篇名的空间,削去竹青,然后再用鲜亮的朱砂题写,显得规范而讲究。当然,除了这类比较讲究的篇名题写外,也有直接墨书题写在简的正面,篇章结束之后者,如医书中的“秦氏方”之类。

「鉴赏」存字最多的西汉识字课本——北大汉简《仓颉篇》

《仓颉篇》(局部)

这批西汉竹书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仓颉篇》(如图),共存有86枚竹简,简长32cm左右,简宽1cm左右,基本完整,字迹清晰,每简所书字数20—21字不等,共存有1230余字,是现在所知保存字数最多的一个抄本。其中分章的方法、每章的字数、篇题的写法都前所未见,这对研究复原秦代《仓颉篇》的本来面貌,研究中国小学经典的传流和演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大家知道,史传《仓颉篇》为秦代丞相李斯所编的小学识字课本,相传是用秦篆写成。西汉以后,“闾里经师”们将它与相传为赵高所编的《爰历篇》、胡毋敬所编的《博学篇》合在一起,仍叫《仓颉篇》,但这篇小学文献在南宋以后已经失传,至今我们也没看到用秦篆写成的《仓颉篇》是什么样子。

20世纪以来,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安徽阜阳的双古堆汉墓中先后出土过好几种《仓颉篇》的残简剩篇,其中保存字数最多的是阜阳汉简,但也只有541个字,且都是用隶书所抄。北大《仓颉篇》其篇章结构与汉代的“闾里经师”所编辑的60字为一章的体例不尽相同。因此,这应该是最接近秦代李斯所编《仓颉篇》的抄本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史传秦相李斯是用秦篆编写的《仓颉篇》,但迄今为止所出土的近十种汉简《仓颉篇》都是用隶书抄写的,其中时代最早的阜阳汉简《仓颉篇》,也是隶书,只是保存古隶的特点多一点而已;北大竹书的抄写年代在汉武帝时代,北大竹书中的《仓颉篇》是西汉中期之物,其抄写的文字既没有秦篆的影子,也没有多少古隶的痕迹,而完全是比较成熟的八分隶书,或者说是早期的八分。那为什么没留下一点秦篆痕迹呢?我们推想,史传秦代李斯用秦篆编写《仓颉篇》,或许其本身就是用秦隶所编写,只是汉代人多看不到秦代简牍文字的原貌,所看到的都是秦刻石或秦诏版,故误以为李斯所编写的《仓颉篇》也是用这类秦篆所写。

北大竹书各篇之间的书体不尽相同,且风格多样,如《妄稽》篇的点画细劲飘逸,而《荆决》篇中的点画厚重大气,各有其明显的书风特征。但就整体而言,北大竹书都可以归为工稳凝重、秀雅俊逸一路,我们之所以说其风格多样,无非是各篇之间点画线条的粗重与秀劲有所差别而已,《仓颉篇》就是北大竹书中以厚重整饬见长的代表之一。其笔画除了捺笔较重之外,横竖的笔画粗细基本相同,字距较宽,每个字的书写都沉稳安静,字形多呈扁平状,横画多重起入笔,线条平直而向右上斜耸,收笔则略微上提,波势明显,具有早期八分书的明显特征。

(文/陈松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