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柱相关疾病 | 脊柱相关疾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九)

  平凡的人 2019-09-23

对于脊柱力学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1982年法国学者 Cortel和 Dubousset研究脊柱侧弯的矫形,剖析了脊柱的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三维结构产生的屈曲—一拉伸、侧弯和轴向旋转6个运动自由度,提出三维空间理论。


1983年,Denis提出了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的三柱理论,并强调韧带对脊柱稳定的重要作用。Denis的三柱理论后经 Mcafee和 Ferguson修改,成为现在被普遍接受的三柱理论,即:前纵韧带、前2/3椎体、前2/3椎间盘为前柱;后1/3椎体、后1/3椎间盘、后纵韧带、椎弓为中柱;椎板、上下关节突、棘突、棘间韧带、棘上韧带为后柱。

1986年,国内学者郭世绂则用“一个由放射性且具弹性及收缩力的绳索牵引使其伸直的旗杆”来比喻脊柱和脊柱周围肌肉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如其中一部分肌肉特别是与脊柱相邻者被切断,则脊柱必将倾斜。

可以说,大多数学者研究脊柱力学都围绕着一个如何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问题而进行的,而脊柱的稳定是由其前部及后部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周围肌群的正常肌力所维持,如三柱理论、三维空间理论以及绳塔论和旗杆论,都离不开脊柱前后部结构及周围肌群的肌力,其中虽有学者指出运动力学的缓冲带和边缘性区域的概念,但却无确切位置。

Bedzinski的轮廓应力,虽已揭示了椎体曲线改变对椎体应力的关系,但未揭示其平衡原理问题。总之,有关整个脊柱力学平衡系统的研究尚欠深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