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 CSCO 超级访问| 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高风险人群的诊疗策略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9-23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气候宜人的厦门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医学盛会——CSCO学术年会。第二十二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9 年CSCO学术年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9月21日上午,CCMTV临床频道金牌节目《超级访问》特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梁军教授担任主持,和三位讨论嘉宾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教研室刘基巍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邱萌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李永恒教授共同探讨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高风险人群的诊疗策略。

四位教授精彩解读

开场词

梁军教授:CIT是肿瘤化疗所致的常见血液学毒性,增加患者出血风险,影响放疗及化疗按期、足量完成,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加重患者治疗负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备受临床肿瘤医生关注。针对CIT的诊疗,CSCO指导并发布了《2018版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针对不同化疗方案和特殊人群的CIT治疗给出了指导意见。今天我们与几位专家体统探讨CIT的临床诊疗。

话题一




梁军教授:CIT作为肿瘤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发生率和导致CIT出现的高风险因素不尽相同,请各位专家谈一下各自的感受。




刘基巍教授:肺癌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种,患者基数大, 虽然肺癌已经走上了靶向治疗时代,化疗仍然是治疗的基石。在联合化疗治疗方案中,提前做好CIT的预防才能保证患者的治疗疗效,使患者得到长期生存的获益。为了保证化疗的剂量强度以及按期进行,专家共识中对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做了明确的推荐。CSCO制定的《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指导意义。

邱萌教授:血小板减少症在胃肠道肿瘤进行铂类化疗中发生率约为50%,是相对较高的。血小板减少是一个非常常见又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会严重,影响治疗的质量及进度,临床医生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进而进行规范的诊断、规范的治疗、规范的预防。指南是临床工作中可操作的工具,对临床治疗非常重要。而现在临床应用中有的靶向药物等也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所以未来在血小板减少相关指南中或许可以增加此类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指导意见。

李永恒教授:放疗治疗更加担心血小板减少,由于放疗疗程比较长,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不同,白细胞可以快速提升,而血小板的减少是提升很慢的,因此血小板减少是对放疗病程整体治疗效果是有影响的。CIT、RCIT或者RIT的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如发生血小板减少会中断放疗的疗程,一般会中断2周,希望血小板减少能够在早期得到预防。

话题二




梁军教授:CIT的诊疗,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请在座的专家,结合肿瘤个体化治疗和专家共识,谈谈当前的CIT治疗现状和干预时机?




刘基巍教授:对于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整体的评估:是否具有出血风险、整体肝功肾功的情况、既往病史是否接受过放化疗等。其次是了解采取的化疗方案引发血小板减少的几率,特别是化疗剂量强度大的治疗方案。在化疗过程中,为了保持化疗的强度,可以提前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进行二级预防。此外还需注意高龄患者是否合并心脏疾病,如果患者合并心脏问题,应该选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而不是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因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会导致心功不全等心脏毒性问题。

邱萌教授:在个体化治疗中,应该关注多疗程治疗后药物导致CIT的概率以及治疗的目标,病人是已经发生血小板减少需要治疗的三级预防还是在既往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二级以上的给予用药;在预防方面,有国外研究表明在进行化疗前可以进行CIT预防,最早的可以在化疗开始第5天给予药物预防。在执行方案中也有提到,对于药量可以四天打一次、隔天打一次或一天打一次,未来个体化探索和CIT基金研究从选择药物时考量药物经济学优劣的方向出发,根据不同的瘤种探索CIT发生的丰度和时间,根据不同的方案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对于药物选择,不同的药物的毒性反应是有差别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是有优势的。如临床中遇到血小板特别低时,更重要的应该是输注血小板,此情况下也可以持续给予升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输注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李永恒教授:对于放化疗来说,需要观察个体化差异,不同的部位的放疗,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概率不同,比如在胸部、盆腔肿瘤放疗发生的概率较高。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已经有了成熟的指南,放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案还在不断地摸索。根据临床经验发现,只要提前给药进行预防,发生血小板下降的概率、幅度和时间都会有明显的缩短。未来选择一个高效且低毒的治疗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应该是未来的方向,现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纳入医保是患者的福音,能够早起应用快速低毒的升血小板的药物应用。对于自身开展的TCP基金对于血小板的早期干预及二级预防都显示出对于患者的临床获益,以后也会继续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探寻在放疗中的干预时机及预防的临床价值。

话题三




梁军教授:伴随着老龄化、肥胖人群的增加,有心脏功能问题的肿瘤患者比例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特殊人群CIT管理,各位专家有哪些心得体会?




刘基巍教授:随着肿瘤治疗方案的进步,很多患者都可以得到更长期的生存。很多肿瘤患者合并心脏病,从而诞生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肿瘤和心脏有很多共同致病的因素。这类合并心脏病或具有心脏疾病风险的患者,如果发生CIT,指南中明确提到,要避免引起心脏毒性的血小板生长因子,例如白介素11,指南也明确推荐使用rhTPO。未来CSCO将要在CIT预防诊治方面成立专家委员会,特别关注肿瘤治疗中血小板减少的预防与治疗。

邱萌教授:随着在未来选择治疗药物或者预防药物时应该考虑药物的重叠效应。在安全性方面,从应用经验来看白介素11确实具有一定的心脏毒性,从安全性来看rhTPO在心脏毒性和整体的毒性上面是远远优于白介素11的,既安全又有效,进入医保后也给了更多临床医生实践应用的机会,也增加了很多研究的方向。

李永恒教授:肿瘤患者大部分都是高龄人群,老年癌症患者拥有心脏疾患时如何选择药物需要重点关注。在临床中使用rhTPO血小板提升快,对于老年患者会优先推荐高效低毒的rhTPO,血小板提升很重要,同时不增加其他毒性反应更重要。rhTpo纳入医保后,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整体看,rhTPO在经济学上表现更优。

总结

对于CIT的诊疗策略与干预时机,各专家认为对患者的肿瘤疾病和相关并发症,要进行个体化评估、不同的化疗药物和治疗手段导致CIT的概率和程度均不一致,对应的治疗和预防策略既要遵循共识,也要治疗方案而异。总体而言,对CIT的采取积极的治疗,对易导致血小板下降的化疗方案,部分靶向药物、共识规定的高出血风险人群、特殊人群(如心脏功能受损患者,同步放化疗患者)更要提前干预,积极预防、规范治疗。总体而言,对CIT的采取积极的治疗,对易导致血小板下降的化疗方案,部分靶向药物、共识规定的高出血风险人群、特殊人群(如心脏功能受损患者,同步放化疗患者)更要提前干预,积极预防、规范治疗。未来CIT的诊疗,低毒高效的药物是CIT治疗选择的未来趋势;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脏风险的肿瘤患者,《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优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CSCO未来或将针对CIT预防诊治成立专家委员会,不断探索、更新CIT的防治策略,使广大肿瘤患者获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