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李金梅的图书馆 2019-09-23
教学目标:

1、了解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2.欣赏作品,了解画家在画面中是如何运用透视进行创作的。

3.  运用透视的基本规律表现作品。

4.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展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习用具准备情况,组织好学生纪律。
二、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认真观察图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高低等,说一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树木近高远低、栏杆近疏远密、路面近宽远窄。
  师:是的,近高远低,近宽远窄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三、讲授新课:

1、 在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 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继续观察图片,总结规律:(课件展示)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我们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个点就是消失点。
  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2、欣赏名家作品,体会透视画法在画中的作用。
  3、以马路和两边的树木为例做一下透视规律练习。(生草稿纸上绘画)

总结学生的画法。

师示范
  画出地平线,先找到消失点。
  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按近疏远密、近高远低、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将树木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4、作业要求:自选用大小的树,道路,路灯,房子等元素,完成一幅符合透视现象的画。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1)、先观察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五、作业展示: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六、拓展阶段: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用相机或画笔记录下感兴趣的场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