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机理论从何而来?

 风舞猿 2019-09-23
气机理论的渊源

气机源于升降出入学说,升降出入的要点有三:

一是指自然界

《内经》认为天地之间的五运六气、阴阳相对、上下相召、升降相因、期而环会、寒暑交替等相互运动,促成了万物的生长。

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人,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二是指所有物体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三是指人体内

在生理上是清阳升发,浊阴降泄,阴阳相交,升降有序为生理之机。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这说明:在人体内的生理上是清阳升发,浊阴降泄,阴阳相交,升降有序为生理之机。而在病理上是阴阳升降反作,清浊相干,导致各种疾病。

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从《内经》以后,《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没有发现“气机”这个术语。以后的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时期,对“气机”的研究也很少见到。

宋代最早见到“气机”的是《圣济总录·卷四治法·导引》云“一气盈虚,与时消息。万物壮老,由气盛衰......盖斡旋气机,周流营卫......升降无碍..…身体轻强。'

宋代正是“气一元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圣济总录》在导引中把气机理论引人了中医学,进一步发扬了《内经》气机升降出入学说。

宋以后金、元、明时代对“气机”研究也不多,可能是《圣济总录》在靖康之变中被金人掠至北地,使此书未能很快流行之故。

但丹溪独具慧眼,他在《局方发挥》中指出:“夫周流于人之一身以为生者气也。阳往则阴来,阴往则阳来,一升一降,无有穷已。'他还强调:“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夹相火。”

清代、民国时期“气机”学说盛行,此期很多学者推崇气机升降出入理论。

清代大医黄元御就非常提倡气机理论,其在全部医著之中,诸凡生理、病理、药理、处方、造药之意旨,无不以气化为本。如他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日“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他对中气的生理病理认识精彻,他说:“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黄氏此论,源于《内经》之义而发挥,至为精湛。

华岫云、顾松园、周学海都对气机学说有深入研究,认为升降出入为病机之紧要、要领,是百病的纲领。周学海明确提出:“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篇,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

叶天士、王孟英等在病案中记叙了“气机流行不通”“气机窒塞”等术语。

至此,气机理论逐渐为中医所关注,并渐从临床需要而发展为病理研究。

总之,气机理论始于《内经》,气机术语初见于宋代,流行于清代和民国时期。

本文摘自《杨震相火气机学说研习实践录:临证经验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