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 春温 气分证治(2)

 als的图书 2019-09-23

同学们,咱们上节课呀,谈到了春温病,邪气发于气分的第一个证型,热郁少阳。

②热郁胸膈

下边我们接着讲第二个证型:热郁胸膈。就是说它发病的时候表现为胸膈有热,胸膈也在气分哪,因为它不是表啊,又没有入营、血,所以它发于胸膈气分。

临床表现。是身热、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身热并不很高,因为这个邪气部位不是很深,它没有在脏腑,它在胸腔,所谓胸膈就是膈以上的胸部,就在胸腔,没有进入脏腑,而且热邪也不重,所以体温不是很高,有热,但不高,但是因为它不在表,所以不恶寒,因为它热势不盛,鼓动津液不严重,也无汗。它的突出表现是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胸膈的热,扰乱心神,所以它烦躁,但是热又不重,所以它烦躁得不很厉害,就是觉得心里面难受,有一团热气,这个字(恼)和这个字(憹)通用,烦恼,说不清楚怎么难受,很烦恼,舌苔略微有些黄,因为它毕竟是气分证,脉搏跳动得加快,出现数脉。

就是这么一个证,病情不重,热邪不甚,正气损伤也不严重。所以治疗呢用清宣郁热,也可以叫清热宣郁,清胸膈的热,把它宣透出去。方剂是《伤寒论》的栀子豉汤,用栀子苦寒清热,它(栀子)不仅是能够清,而且栀子是苦寒直折下行,它可以导热从小便而出,往下引。用豆豉向外宣,宣郁热,透,能够使热邪向外透。这两个药啊是给热邪找了两个出路,栀子下引,豆豉外透。这个方剂呢是《伤寒论》的方,大家都熟悉,所以用不着多讲。如果初起兼有表证,可以加透表的药,比如说薄荷、蝉衣、银花。可以加一些透表的药。没有表证加一点也可以,增强豆豉透气的力量。往往热郁在胸膈,它对胃也有妨碍,搅乱胃气,使胃气不能很好地和降,所以它有欲呕的感觉,有恶心,如果这种情况下可以加竹茹,清热止呕就行了。这个证啊不重,所以药也不重。

③热灼胸膈

第二个类型,还是在胸膈,这是咱们说的气分证的第三个,胸膈热的第二个类型,热灼胸膈。同样都是胸膈有热,刚才讲的是热邪不重,郁在胸膈,发不出去,现在讲的这个类型是热邪很重,部位还是在胸膈,但是热盛。

它的临床表现是,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躁、口渴、或者有便秘、舌红苔黄或者黄白相兼,但是干燥、脉滑数。他的体温高,说明他胸膈热盛。胸膈呀是指膈以上的胸腔,它不在脏腑,但是它热很盛可以影响脏腑。心在胸腔,膈热扰心,就心烦不安,烦躁不安。膈热进入肺和胃,消耗肺胃的津液,就出现嘴唇干焦、咽喉干燥、渴欲饮水,这是肺、胃津伤的表现哪。那么肺、胃津液损伤得比较严重,又损伤肠液,可以导致便秘、大便干燥。这是影响到心、肺、胃、肠,心、肺、胃都在膈的周围。因为热在胸膈,它发散不出去,而且热很重,所以患者自觉症状胸膈灼热如焚,这胸腔里边哪有一团热气,热得难受,像烧着了火一样,胸腔灼热如焚。因为它热重,所以舌红苔黄干燥,初起的时候呢,舌苔可以是黄白相兼,初起是由白转黄,逐渐发展就是黄燥苔,黄白相兼是由白转黄的中间过程,然后就是黄燥苔,脉数。这是个实证,是个实热。

治疗应该从各方面给热邪找出路,从各个渠道给它(热邪)找出路。代表方剂呀,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凉膈散,它的作用是清泄膈热,这个方剂呢它所谓清泄,内清,一方面从里边清;一方面从里边向外边透;再一方面把热向下导。药不多,但是从三条渠道给热邪找出路。

先看向外透的。薄荷、连翘、竹叶。这个竹叶他没写在方里头,写在煎服法里边了,它是作为药引子。加竹叶15片,那不也是药吗?竹叶、薄荷、连翘都是质地很轻的药,都是凉药。薄荷辛凉,竹叶苦寒,连翘苦寒,质地轻扬,宣热透热,可以使胸腔的热从体表透,这是一条出路。

另外从里边清,黄芩、栀子、连翘。连翘不仅能透表,也能清气,竹叶也能清气,因为这些药都能够清气分热,就是从里边给它降温。黄芩、栀子、连翘、竹叶,都有清的作用,这是内清。

用大黄、芒硝、甘草,这不是调胃承气汤吗?用它来从大肠泄热,给热邪找另一条出路,向下走。大黄、芒硝、甘草,清泄大肠的实热,使实热向下走。同时栀子也是下行的药,苦寒下行,导热从小便而出。下行啊,一个是从大便走,一个是从小便走,使热邪从下边泄出去。

所以这个方剂并不复杂,但是方剂组织得非常好,它从各个不同的渠道给热邪找出路,把胸膈的热发散出去,从下边泄出去,从里边清,就行了。

所以膈热它不在脏腑,但是它又可以影响到周围的脏腑,所以可以出现好几个脏腑的病变。如果说大便秘结得不严重,或者没有便秘,大黄照用,芒硝可以去掉。大黄在这儿可以清泄热邪,酒大黄照用。

这个类型啊就是热邪从胸膈发出声,和上次,和刚才讲的热郁胸膈、热灼胸膈,它们都属于胸膈气分,不在脏腑,在胸腔,发病就表现为这种类型。

④发于阳明(无形热盛)

咱们前边讲了,气分证的出现,它可以由少阳发出,可以由胸膈发出,再一种类型就是由阳明发出,初起就见阳明证。阳明胃热,无形热盛。

临床表现。壮热、面赤、汗多、心烦、渴欲冷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

治疗清热保津。方剂。白虎汤。这个类型啊和风温一样,不过风温病是热邪由表,由太阴卫分入太阴气分,由太阴的气分又传入阳明气分,它属于肺、胃热炽,是由表入里,逐渐发展。在春温病里边,它可以一发病就是这个表现,发病就是这个表现,它不需要传,伏邪发于少阳、发于阳明,都可以。这个证候类型和它的治疗方剂咱们都分析过了,在这儿就不再重复了。

⑤阳明有形热结

如果阳明的无形热盛不解,进一步的发展,(就会)由无形热盛进一步发展,形成胃热,由高热伤津就导致肠燥,出现大便秘结不通,腑实证。腑实不解就更伤阴,甚至于耗气。这个证候啊不是初发,它不会一发病就出现阳明腑实证,它是由阳明气分无形热盛的白虎汤证发展而来。

治疗,如果说是腑实证,用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都可以,这个咱们在风温病里边也讲过了,在这儿也不做重点介绍,不过春温病有个特殊情况,因为它热邪是从里向外发,而且它郁热时间很久才发病,所以它在里边的过程中已经伤阴了,发病以后高热又进一步的伤阴。所以呀春温病它突出的表现为热盛阴伤,阴伤的表现非常突出,甚至于还伤气,所以它的变化也比较多。

腑实证

下面咱们介绍腑实证,阳明腑实可以出现很多兼证。

1〉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

第一个类型,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这种类型啊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本来就是阴虚,热邪又传到阳明,腑实进一步地伤阴,阴液越伤越重,他素体就是阴虚体质,或者是腑实过盛,消耗过久,热邪久聚,严重地消耗了津液,总归是导致燥热又盛,阴伤又重。

它的临床表现,身热、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不通、口干唇裂、嘴唇干燥、甚至于齿燥,牙齿干燥、舌苔焦燥,焦燥就是黑而干燥、脉沉细,那实证脉应该沉实、有力,因为它阴虚,所以它脉细,但是又有腑实,所以脉沉。你怎么知道他阴伤得过重呢?口干唇裂,嘴唇干裂,牙齿干燥。

那么治疗啊就不能单纯攻下了,是要苦寒攻下,腑实要攻下,但是吴鞠通讲,“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就是说啊,这个病,他用过下法了,大便下不来。前面不反复说嘛,“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嘛,这是其中之一,什么原因呢?“津液不足,无水舟停”,是由于肠道太干燥了,一点水分都没有,你光用攻下,就象推旱船一样,因为河里没有水,船搁浅了,不走了,你推得动吗?推不动,怎么办?——增水行舟啊,你放水,再一推动,船不就走了吗?所以他说“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他第一步啊,是用了下法,下之不通,用了调胃承气汤攻下,大便没有下来,这回就增水行舟,用增液汤。增液汤再不行,增液合承气汤,他是这么三个步骤。第一步没下来,攻下法不行。用润下法,补充津液,用两天,吃两副之后,一般情况下肠子太燥的,补充津液之后就下来了,下来就行了。如果还不下来,那就说明推动力不够,有水了还得推一下,就用增液承气汤。

大家看这个《温病条辨》的增液承气汤,它的组成:元参一两,麦冬八钱,细生地八钱,这量都不小啊,量相当大,一两元参,八钱麦冬、八钱细生地,量相当大。为什么用这么大的量呢?滋阴、增液,这三个药叫增液汤,这增液汤,像“阳明温病,下之不通,”象这种情况,已经下过了,就用增液汤,这三个药,先给他吃两剂。一般情况下,肠道滑润了,可以下来了。如果再不下来,加大黄、芒硝,这就叫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实际上是两方啊,是增液汤合调胃承气汤去甘草,这就是滋阴、增液,增水行舟之法,吴鞠通说呀,“此一腑中之气血合治法”,这一腑指的是哪儿呢?“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一腑指的是大肠,大肠腑,为什么叫气血合治法呢?增液是滋阴的,他实际上是气阴合治法,阴、血是一类吧,所以用增液汤来滋阴,用承气汤来攻下行气,通气机,所以叫气血合治,血实际上是指的阴,增液,血指的是增液。气呢?用的是承气。同一个腑,既滋阴又攻下,这是一个类型。这个类型就是热邪消耗阴液,阴虚,它纯粹是阴虚。

2〉阳明腑实,气阴两虚

第二个类型,阳明腑实,气阴两虚。那就不光是气虚的问题了,还有阴虚。

它的临床表现。身热、腹满痛、便秘、口干咽燥、齿黑唇裂、倦怠少气,精神萎靡、萎靡不振,病人一点精神都没有,甚至于昏昏乎乎,撮空理线,循衣摸床,还可能出现肢体震颤,是动风,轻微的动风,出现蹼翼震颤,目不了了,目不了了就是昏迷,瞪着眼也看不见东西,舌苔干黄或者是焦黑,脉象沉细弱。

身热、腹满痛,便秘,说明他有燥结,阳明腑实。口干咽燥,齿黑唇裂,阴伤特重,阴伤得很严重。脉细,也说明阴伤很重。倦怠少气,精神萎靡,气不足,气伤得也很重。由于气阴两伤,燥屎内结,灼热上扰心神,它可以出现神志昏迷,目不了了,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心气、心阴都不足,下边又有燥结,灼热上扰,就出现气分的昏迷。甚至于热邪影响到肝,阴也虚,热也盛,就导致四肢震颤抽搐,动风了。那么气虚表现在哪?精神萎靡,倦怠少气,脉弱,它(脉)又细又弱,但是还沉,沉是因为有燥屎,气机闭塞。所以这个病啊是虚实夹杂,实重不重呢?实重。“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嘛,下都下不来,说明燥屎内结得很严重。虚重不重呢?也很重,都昏迷啦,都动风啦,所以气阴两虚也非常严重,吴鞠通怎么说的呢?这是“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第一个,“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底下还有四个,第二个就是宣白承气汤,第三个就是导赤承气汤,第四个就是牛黄承气汤,第五个,就是增液承气汤,前面几个咱们都讲了。他怎么把这个病形容得这么厉害?因为它虚也重,实也重,为什么下之不通?是因为正气大衰,衰竭得很厉害,阴液、阳气两伤,它胃不蠕动了,肠子也不蠕动了,你怎么用外力,用多重的药下,它也下不来了,它肠子本身没有蠕动能力了,为什么呀?气、阴大伤。胃也不蠕动了,为什么呀?气、阴大伤,胃气衰竭,药不吸收。什么叫“正虚不能运药”啊?胃气衰竭,药不吸收了,也不运化了,这实际上啊就是化源绝,后天之本,生化之源绝了,化源绝则死。温病的五种死法之一,这是个死证。下之不通的原因是因为正虚不能运药,正虚不能运药说明胃气败绝,没有消化吸收能力,当然它也就不吸收饭了,饮食也不能吸收,所以证很重。但是这个病人哪还没有死,所以还要治,怎么办?就用新加黄龙汤,吴鞠通有个说明,他说,这个方剂叫“此处方于无可处之地”,已经没法办了,为什么用个新加黄龙汤呢?在没有办法之中又想办法,“处方于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勉强地尽人事。“不肯稍有遗憾之法也”。是这么个方,说,我尽量地做到最大努力,病人死了呢,我也不遗憾了,因为我给他治了。实际上呢,能治不能治在两可之间,把握并不大,因为他已经衰竭了。虚不能攻,实不能补,是不是啊?实不能攻,虚不能补,他实邪很盛,但是他正气大衰啊,攻就容易脱。气阴两虚,你补吧,那儿又有实邪,最难办。

这个新加黄龙汤就是一个攻补兼施的代表方剂,虚不能攻也得攻啊,因为他有腑实呀,不能补也得补哇,因为它正气大衰呀,所以呀,他用了这么个方。这里边的药物可以分成么这几类啊:一类是补阴;一类是补气;一类是攻下;一类是健胃。滋阴的滋补阴液、补气、攻下,同时还加健胃的药,因为他胃不蠕动了。细生地、麦冬、元参——增液汤的组成成分,滋阴、增液、补阴。另外要加海参两条,就是说啊,增液汤的这三个药都是植物药,它力量不足,加海参,血肉有情之品,大补元阴,它补阴的力量大,但你不要加阿胶,阿胶不行,太腻,不好吸收,海参不腻,它味咸,又能软坚,海参是咸味。这四个药加在一起,是滋阴增液,用人参大补元气,补气,补气还有比人参更厉害的吗?补气,所以它补气、补阴的力量都很大,用了两个参,补阴是海参,补气是人参。人参另炖,不跟其它药一块煮,另炖冲服。滋阴的、补气的,然后再加调胃承气汤,生大黄、芒硝、生甘草,量小一点。调胃承气是攻下腑实的,这不攻补兼施吗?这里边有两个药特殊,加当归、姜汁。温病里边很少用当归,因为它是辛温药,温病要用凉血、活血法,丹皮、赤芍常用,当归基本上不用,但是《温病条辨》里边有两个方里边有当归,一个就是新加黄龙汤,一个就是桃仁承气汤,就这么丙方里边有当归。在这个方(新加黄龙汤)里边为什么用当归,他用的量不大,一钱半,“宣血中气分之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宣血中气分之用”,原话是这么说的啊,怎么理解?就是行血中之气,因为阴液大伤,阴亏得非常厉害,血中津液亏不亏?也亏。血中津液亏,血液运行就缓慢,血里边的气就推不动,当归是辛温药,是血中的气药,因为它是辛温,它能养血活血,还能行血中之气。因为阴伤而导致血液凝滞,运行缓慢,甚至于涩滞不通,加上当归宣通,行血中之气,使它流动。可以说,当归在这儿是入血分。姜汁,为什么用生姜汁?“宣通胃气,(代枳、朴之用)”,这句话说得很深刻呀,用姜汁的目的,因为它辛温哪——开胃,促进胃蠕动,就宣通了胃气。胃气也凝滞了,胃也不蠕动了,用这辛辣的姜汁一刺激,促进胃的蠕动,宣通胃气。在这儿是代替大承气汤里面的枳实、厚朴,在这儿用姜汁,就相当于大承气用枳实、厚朴。所以在这里边啊,当归和姜汁这两个药很特殊,特殊在哪儿呢?一个是行血中之气,一个是醒胃气。因为正虚不能运药是胃不蠕动,胃要不动,你吃什么药也没用,所以加点姜汁醒胃气,促进胃功能的恢复,它才能吸收药,能够吸收药才能够有生机,就是这么个道理。

当然,讲的头头是道,很好,用两个参,大补元阴,大补元气,用调胃承气攻下,同时用姜汁和当归行血中之气,行胃中之气,方剂组织很严密,有效没效?不知道。吴鞠通说得很清楚,“处方于无可处之地,勉尽人力,不肯稍有遗憾之法也”,效果怎么样?不好说,但是呢,你也没有别的办法啊。他这个为什么叫新加黄龙汤?是黄龙汤加减,黄龙汤是陶节庵《伤寒六书》的方子,它是大承气加人参、当归、甘草、桔梗,这里边,他为什么说用姜汁代替枳、朴之用呢?他就是把黄龙汤里边的枳实、厚朴去掉了,换成了姜汁,变成调胃承气汤,它比黄龙汤滋阴的力量强,通下的力量弱,因为他不敢那么下了,不敢用大承气啊。这个证候啊是个死证,这是一类。

3〉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膀胱水热互结)

阳明腑实的兼证第三类,第三个兼证啊,是既有阳明腑实,又有小便的排泄障碍,小便不利。按照中医的传统说法呢,是火腑不通,是小肠热盛,因为呀小肠主泌别清浊,胃所消化的水谷,进入小肠之后,由小肠吸收。在吸收的过程中,它把营养物质吸收完了,然后那些浊气,它又进行分类,食物的糟粕进入大肠,水的糟粕通过小肠输入膀胱。怎么进去的?——气化。通过气化输入膀胱。所以这个尿液是怎么形成的?水液、废水怎么进入膀胱?按照《内经》的说法,不是两条来路吗?一个是小肠气化进入膀胱,一个是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一般出现小便的问题,往往都是小肠,特别是小便涩滞热痛,都说是火腑小肠的病变。所以咱们讲义呀用的是小肠热盛,实际上它是热在膀胱。因为热邪深入到膀胱,消耗了膀胱里面的水分,膀胱不是“津液藏焉”吗?藏津液的吗?把里边的水分消耗了,津液消耗得很严重,使膀胱的津液粘稠,因为膀胱里面的水不是清水,是浊水,浊水里面的水分越耗越少,那么它的杂质就越来越粘,越浓缩,所以导致小便不利。这个是热邪和浊水互结。大肠里边是热邪和食物的浊气、谷物的浊气互结形成燥屎;膀胱里是热邪和浊水互结,消耗了水液,使水液浓缩,变粘了,所以它尿液排出障碍,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因为传统说法都是说小肠热盛,实际上不矛盾啊。

临床表现。身热,因为它大、小肠都有热嘛,所以出现高热。大便不通,这是阳明腑实。小便涓滴不畅,也就是滴沥不畅,细流为涓,涓(指)水流很细小。小便排出很困难,很细,一滴一滴往外挤,不畅快,就是涩滞的意思,排尿的时候疼痛,尿道疼痛,尿色红赤,很深。时烦渴甚,烦渴,(舌红苔黄燥,脉数,左尺牢坚),它除了有大便秘结,小便涩滞,尿道热痛,尿色深,甚至发红之外,还有烦渴,消耗津液嘛。舌红苔黄燥,因为是气分证,所以舌红苔黄干燥,脉搏肯定是数脉呀,但是吴鞠通说,“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左尺牢坚,小便不通,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这导赤承气汤呢,是“二肠同治法也”,二肠就是大、小肠。为什么叫导赤?承气好理解,承气是攻下的,治腑实的。导赤就是导热的意思。导哪儿的热呢?导火腑,因为心与小肠在五行都属火,心为火脏,小肠为火腑,心和小肠在五行里面都和红色相配,红色是赤啊,所以导赤就是导小肠的热。

这个方剂呢是导赤散合调胃承气汤加减,导赤散里面他就用了一个生地,当然生地是主要成分,是君药,所以就选了一个生地,再合调胃承气汤加减。这么一个方,既导赤又承气。导赤是清泄火腑,承气是通利大肠,所以叫二肠同治。

这个方剂呀,它的组成:赤芍、生地、生大黄、黄连、黄柏、芒硝。大黄芒硝不就是调胃承气吗?去掉甘草。其实呢,这里边加上生甘草也没有问题,生甘草还泄热哪,还利小便哪,通利火腑哪。导赤散里边有生草梢啊,所以加上生甘草可以。这是调胃承气,攻下腑实,治大肠。赤芍、生地、黄连、黄柏,清利火腑,泄小肠热,实际上是泄膀胱热,因为它尿液是在膀胱里浓缩的、凝聚的,水、热气聚结在膀胱。黄连、黄柏清热泻火,引热下行,降热,这两个药没有问题了。赤芍清热凉血,还入血分,因为它小便短赤,甚至于它尿里边可以带血呀,所以加一味赤芍来凉血。小便尿道,尿的时候涩滞、热痛,气血不通,加赤芍凉血活血。这里边用量最大的是生地。为什么用那么大量的生地呢?生地能够清热,又能滋阴。为什么它要滋阴?因为它里热伤阴很重。小便为什么量少?为什么那么涩?就因为水热互结,热邪消耗了水液,所以在这里边实际上生地是大量地补充津液,津液充足了,小便就通利了,所以补阴就可以利尿。不是说补阴是利尿药啊,通过大量地滋阴药,补充了津液,它小便就通利了,补阴即可以利尿。是这么个方剂。

调胃承气汤用于攻下,黄连、黄柏用于清膀胱气分热,或者说清小肠气分热,都可以,总而言之清下焦,清气分热。赤芍凉血、活血,生地用量最大,重点在于滋阴。

而且这里边还涉及到一个什么问题?心和小肠的关系。应该说清下焦,黄连不如栀子。在这儿为什么用黄连?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一个是火脏,一个是火腑。心可以移热于小肠,小肠的热也可以向上移到心。所以它有烦躁。黄连实际上也有清心作用,清心、清小肠。

到这儿为止啊,咱们把这五个加减承气汤都讲完了,(图形演示44:16)归纳一下,“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就是说啊,用了攻下法,大便下不来,有五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阳明热结,气阴两虚。是由于既有腑实,又有气阴两虚。这个前提呀是阳明有热结,在这个前提下,一种情况是气阴两虚,“正虚不能运药”,药不能吸收,所以它不起作用,下不来,什么虚呢?气和阴两虚。

怎么治疗?在攻下的同时,要补益气阴——新加黄龙汤。

一种情况是阳明有燥结,同时又有痰热阻肺。肺有痰热,大肠有燥结。所以“喘促不宁,痰涎壅滞……肺气不降者”——用宣白承气汤。

再有一种情况。除了阳明有热结之外,又有痰热蒙蔽,部位是在心包,是心包和大肠。那既要开心包之闭,又要通大肠之实——牛黄承气汤。

再一种情况。除了有腑实之外,还有小肠的热盛,这按传统的说法是在小肠,实际上呢是热结膀胱,水热互结在膀胱,小便不利。治疗呢,既要攻下腑实,又要清利火腑——导赤散合承气汤。

再一种情况。腑实阴伤,它不是气阴两伤,重点是在伤阴,是阴液的亏损,所以呢,在攻下的同时,要滋阴,增水行舟,先用增液汤,增液汤再不行,用增液承气汤,增液合承气。

这么五个方剂。这五个方剂呀,可以说是吴鞠通《温病条辨》在下法方面对《伤寒论》的发展。

前面咱们给大家讲了、介绍了,在清法方面的发展,《伤寒论》没有清表的药,它是辛温解表。《温病条辨》里边呢用银翘散,这个虽然是解表法,但是它是清热解表,辛凉清解么,解表热,这点上和伤寒就不一样了,这是个发展。《伤寒论》的白虎汤治阳明病,《温病条辨》用它治太阴温病,也治阳明温病,把它扩展了,使用范围扩展了。在下法上《伤寒论》有三承气汤,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和它们有关的大柴胡汤、大陷胸汤。大柴胡、大陷胸汤也有下的作用;还有一个麻子仁丸,麻子仁丸也是下法,它既润肠也攻下。再有一个就是蜜煎导。这么几个方子,它是在伤寒的这个变化范围内使用大黄、芒硝,使用下法,但是至于说伤阴怎么办?在伤阴的基础上又耗气怎么办?有痰的怎么办?这几种类型啊,因为伤寒里面没有出现,所以呢《伤寒论》里面没有,吴鞠通在张仲景三承气汤攻下的这个基础上加以扩展,创制了这么五个方,咱们习惯上把它叫做“加减承气汤”。这是五个加减承气汤,这在同一条上,在“中焦篇”第十七条就讲这五个承气汤。另外它还有一条在这个之外。在这(五条)之外还有一条,还有一个护胃承气汤,护胃承气汤也是滋阴清热攻下,它和增液承气汤有什么区别呢?它是下之后,“邪气复聚”,阳明热证用了攻下法,大便下来了,下来以后过几天,又干燥了,又聚上了,用护胃承气汤,一方面滋阴,一方面清热,一方面攻下。可以说《温病条辨》里边这六个加减承气汤是对张仲景《伤寒论》下法的发展。

这节课咱们就到这,休息!

曲歌词

李叔同版

送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